王凤岐的美篇

王凤岐

<p class="ql-block"> 《艰难的日子》</p><p class="ql-block">回忆录之三</p><p class="ql-block"> 下乡已经是第二个年头了(1970年),那时候,由于村里连年歉收,工分的分值已经是每挣十分,只有九分八厘七毫四(不够一角钱),也就是大劳动力干一天,在城市能够买三根白水冰棍。像我这样的劳动力,干一年也就挣2800分,年终结账还欠生产队18元。可是大家都那样,(这就是吃大锅饭的好处),人们只能默默忍受着。</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知青的食堂已经解散了,我和陈玉来住在一家已经没有人住的房间里。</p><p class="ql-block"> 这个房间是个里外间的2间土坯房,只有临当街有大门,后面没有门,里屋没有门(只有断间和门洞)。我们只能用秫节捆了一个简易排子,堵在后门。这样,夏天还可以凑合过去,最多也就是蚊虫叮咬,可是冬天就要受罪了。西北风一刮,后门的上面没有挡头,只能任凭狂风往屋里钻着刮,由于里屋没有门,只有一个布帘子,只要外面有风,里面的布帘子像万国旗一样来回飘荡。前一天晚上的洗脚水,第二天早晨再看,已经冻成实实在在的冰块了,还要用火烤了盆子底,才能把冰块弄掉。</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正赶上“一批三查”和“批林批孔”的运动,生产队要一天四出工,每天早上要干一段活,才可以吃早饭,然后是上午出工,下午出工,晚上还集中在大队进行学习和批判。</p><p class="ql-block"> 由于村里上一年(1969年)遭受水灾,下一个年度就要吃“返销粮”。这是最不可思议的事,明明是生产队的粮食仓库堆满了粮食,人们却要到粮站去购买“返销粮”,而这种“返销粮”就是东北的玉米。由于这种玉米生长期短,晾晒的时间不够,人们吃了以后都有反映。我就是从那个时候因为经常吃东北的“返销粮”的玉米,每吃一次胃口疼一次,一直到现在,只要见了玉米面就有抵触情绪。</p><p class="ql-block"> 由于粮食不够吃,我们从黄庄洼挑来的黄曲菜,揉碎了掺上高粱面做上“菜酿酿”充饥,这种野菜处理不好特别容易腹泻。就这样我们还要坚持出工。</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突然“断顿”了,一点吃的也没有了,没办法,我和陈玉来只能在供销社求人家,买了几斤“隔窝”鸡蛋,大吃了一顿,解馋是解馋了,可是回味起来都是鸡屎味,转天仍然是挨饿。</p><p class="ql-block"> 麦收的时候陈玉来和大队会计陈凯负责全村的“看青”工作,说白了就是防止有人偷盗粮食,这可是一个苦差事,得罪人的活。在地里遇到有人偷粮食,好说话的把粮食放下就走了,可是,遇见胡搅蛮缠的妇女,为了搪塞搜查,见到我们突然脱裤子,弄得我们也没法检查了。</p><p class="ql-block"> 一天,在巡逻到干渠上,突然看见闸门旁,有一条大鲤鱼(足有3斤多)在渠边上挣扎,陈玉来手拿着镰刀,把大鲤鱼按住了。心想这回王凤岐我们两个人可以解一顿馋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大鲤鱼弄到住处。陈玉来把鱼放在水缸里,第二天我们就使盐面、酱油把大鲤鱼煮了,两个人开了一顿“洋荤”,真是老天赐给我们的“礼物”。</p><p class="ql-block"> 没有吃的还可以用野菜充饥,那没有烧的怎么办?先头还可以到马号收点牲口嚼过的草根,好歹有点烧的,以后马号也没有可烧的了。我和陈玉来只能每个人背一个“大眼棱”筐,到8里地以外的宝坻黄庄洼去砍高粱茬子(高粱根)。每天晚上要摸黑跑2回。</p><p class="ql-block"> 为了躲避没吃的,没有烧的囧境,陈玉来和我一齐报名出河工(那时候出河工生产队管饭), 在小辛排渠“挖冻方”,我们两个硬是干到腊月底,我们两个一个抬筐,那一筐土加上泥水得有两、三百斤,由于路滑泥水在上面,底下仍然是冻冰,有时一不留神两个人就要从高坡滚到河底。图的就是有饭吃,有烧的,不动手做饭,不挨饿。</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一天一天的扛过了一年。最高兴的是年终分红,那时候,分点白高粱苗子,分点高粱秫节,分点白高粱,感觉是收获的季节了。</p><p class="ql-block"> 这一年我分了18元钱(生产队扣回了上一年欠生产队的18元),回到天津的家,第一件事,就是给我小妹妹买了一双翻鹿皮鞋,然后一家人熬了一大锅白高粱米粥。全家人非常高兴,总算盼到下乡有收获了。</p><p class="ql-block"> 我在大月河南队下乡一共呆了2年零8个月,然后村书记于跃凤通知我,到公社去上班。自此我就离开了大月河村,53年始终没有回去。陈玉来也随我后,离开大月河,先到社直去上班,然后去石家庄铁路学校上学。至此我们两个人结束了下乡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下乡这段时间是非常艰苦的,也是特别锻炼人意志的。由于有下乡的锻炼基础,以后在干各种工作,遇到各种压力时,一想想下乡时遇到的许多困境和问题,好像可以产生很多解决方法,即使是有困难也不觉得有太大的压力了。现在回想起来,全国下乡青年有几千万,像我们遇到的困难,在别处可能是最小最小的,我们只是把下乡这点事做一次回忆,让大家了解一下当时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本篇回忆录为陈玉来、王凤岐共同回忆,王凤岐整理并执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