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二胡曲《二泉映月》,是家喻户晓的一首名曲。曲名中的二泉,全称为“天下第二泉”,位于江苏省无锡市锡惠公园内,也是我小时候常去游玩的地方。记得学雷锋做好事的年代,还戴着红领巾去二泉上方的茶室里,端茶做服务员呢。</h3> <h3> 对二胡的印象和喜欢,要从我大舅的龙头二胡讲起了。那精雕细刻、栩栩如生的龙身,盘绕琴的上方,特别是龙嘴里含着的那颗欲吐未吐的珠子,凭你怎么晃动,只是滚动着发出骨碌碌的响声,就是不肯张口吐出,而那把用马尾做成的琴弓,擦上松香,就可拉出清脆的琴音来。童年时的我,觉得既有趣又神奇。那种在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二胡,由此也就与我结下了不解之缘!</h3> <h3> 五十年代,无锡人民广播电台的终了曲就是《二泉映月》(以下简称为《二泉》),可以说,我是听着《二泉》长大的。我进了无锡市八中,校国乐组招生,凭着模唱和节奏模仿考上了。在国乐组这个民乐的摇篮里,学到的所有知识,对我后来从事的音乐教育工作,奠定了基础。<br> 图为原校国乐组,在市八中60周年校庆时献演。</h3> <h3> 从听广播里的《二泉》,到听学长拉《二泉》;从十六岁在北京大学里,自告奋勇上台拉《赛马》,到应邀担任中国音协主办的“天华杯”全国少年二胡比赛评委(1995年);从加入中国二胡学会,到成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每一步的成长,都要感谢民族音乐的滋润,感谢学长、老师和前辈的培养和提携。 <br> 图为担任评委的音乐家们,在我的聘书上的签名。</h3> <h3> 《二泉》的作者叫华彦钧(1893~1950),小名阿炳,我国杰出的民间音乐家。中央音乐学院前院长赵沨说:“他伟大的名字,应该用黄金写在中国音乐史上”。其父华清和是无锡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音乐。阿炳从小就受到民间音乐的熏陶,更兼他勤奋刻苦,学得一身吹拉弹打唱(编)的精艺。<br> 图为在阿炳广场上的阿炳塑像。</h3> <h3> 阿炳4岁丧母,二十岁丧父,35岁双目失明,他贫病交加,被表弟赶出道门,流浪街头,沦落为盲艺人。但阿炳人穷志不穷,有民族气节和爱国之心。<br> 那时,是有一位妇人(董催弟,江阴顾山人)用竹竿带路,他身背琵琶,手拉二胡,走街穿巷为市民演奏。58岁那年,阿炳离开了人世。 <br> 阿炳的精湛琴艺和动人旋律,震撼着我,也更加坚定了我学习和传播民族音乐的信心和决心。<br> 图为阿炳纪念馆。</h3> <h3> 回顾《二泉映月》的真正问世也不平凡。 1950年南京,民族音乐家储师竹(宜兴人),偶然听到学生黎松寿在练琴时拉的一首曲子,问道:这是谁的作品?黎松寿回答:是阿炳的。储师竹立即将此事告知在京的杨荫浏。这才有了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教授和曹安和教授,带着最新的钢丝录音机,暑期赶到无锡为阿炳录音的一幕。录音前,黎松寿按照杨荫浏的建议,找到阿炳,让他练练琴准备录音。谁知阿炳说:琴皮被老鼠咬破了,琴也被自己砸了。黎松寿专门为他去中兴乐器店,向华三胖借了把二胡,让阿炳先练起来。 同年9月2日晚完成录音。又在大家的商讨下,最终敲定了《二泉映月》这个曲名。 由于当时录音的钢丝不够,双方商定第二年再录。没想三个月后,阿炳病逝,他的几百首乐曲,只留下了六首作品: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昭君出塞》、《龙船》、《大浪淘沙》。</h3> <h3> 为阿炳留下《二泉》等乐曲的功臣,是杨荫浏先生,当然还有黎松寿,储师竹,曹安和等人 ,甚至还有天天给他引路的董催弟。<br> 杨荫浏(无锡人 ),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是卓越的音乐史学家,一生从事音乐史学、乐律学、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八十年代中期,中国音乐史学会在刘天华故乡召开年会,我应邀参加了该会,并在会上作了发言,成了该会唯一的中学音乐教师。 <br> 图为当年为阿炳录音的杨荫浏先生。</h3> <h3> 黎松寿的老师是储师竹,而储师竹的老师是刘天华。黎松寿老师没有架子,还向阿炳讨教琴技。他说阿炳基本每天下午到崇安寺皇亭广场卖艺,说新闻,骂奸商,当然还有拉琴弹琵琶。阿炳没有孩子,但十分喜欢小朋友,只要小朋友围过来,他就会用胡琴模仿公鸡报晓,母鸡生蛋,猫狗打架的叫声,惟妙惟肖。<br> 图为黎松寿老师。</h3> <h3> 在南师读书时,黎老师曾给我讲过一些关于阿炳的故事。就如:阿炳胡琴平时定弦,为何比正常的二胡低五度?原来那时还没钢弦,用的丝弦,内弦应该用中弦,外弦应该用子弦,定弦为D~A。因子弦较细易断,阿炳就以中弦用作外弦,而内弦换用老弦替代。这样一来,整个琴的定弦比原来低了五度,让人感觉音色厚重了,这对阿炳想要表达的沧桑感更合适了。现在有一种专拉《二泉》的琴,音色介于二胡与中胡之间,俗称“二泉二胡”或“二泉琴”。<br> 图为在南师百年校庆时,与黎松寿老师的合影。</h3> <h3> 南师的民乐师资很强,我受到过多位恩师的教诲。 二胡教授沈震陆,二胡、琵琶教授闵季骞(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之父),二胡教授黎松寿(与储师竹一起为《二泉》乐谱拟定指法)。 <br> 图为我与三位恩师在长江边的鹅鼻嘴公园合影,背景为江阴长江大桥。</h3> <h3> 《二泉》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一首享誉海内外的优秀作品,是中国民间器乐创作曲目中的瑰宝之一。《二泉》在世界各大交响乐团演奏的曲库当中,排第六,是名符其实的世界名曲。荣获了“二十世纪华人经典作品奖”。 《二泉》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无与伦比的深遂意境。全曲由一个引子和六个段落构成(现代演奏家一般用五个段落),是循环变奏的曲式结构。<br> 图为二泉广场上《二泉》乐谱的巨型雕塑。</h3> <h3> 我当年上课用来分析作品结构的幻灯片,有三张可活动的片子组合而成。从图示看,段式结构的篇幅扩充和缩减,与音域的升降是一致的,是根据音乐的陈述,展开,亢进,收束这一艺术构思安排的。阿炳的《二泉》成功地运用了变奏曲式,将一个主题进行了五次变奏。这个主题分上下两句,上句优美深沉,似倾诉,似沉思,又透出一种不甘屈服命运的刚毅。下句音域扩展到三把位,旋律起伏变化,跌宕回旋。由这两个美妙乐句组成的主题,随着音乐的陈述、引伸和展开,在各乐段交替和变奏,表达了作者忧伤、悲愤、抗争到憧憬的复杂情感。 <br> 全曲第四段是高潮,仿佛可以听到阿炳从心灵底层迸发出来的愤怒至极的呼喊声,那是对命运的争扎与反抗,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尾声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仿彿作者还在默默地倾诉着……</h3> <h3> 《二泉》是阿炳借景抒情,描述的是民间艺人坎坷痛苦的一生。贝多芬以命运为主题,写出了《第五命运交响曲》。阿炳的《二泉》,应看成是中国式的《命运交响曲》,是东方的单乐章的《命运》。</h3> <h3> 1977年,美国发射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将一张激光唱片送入太空,其中,就收录了中国的《二泉》这首乐曲。</h3> <h3> 1978年6月,中央乐团邀请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指挥演奏《二泉》。演出后第二天,小泽走进中央音乐学院,聆听了当年只有17岁的姜建华演奏的《二泉》。演奏中途,姜听到有哭声,后来越来越响,陪同小泽的院长赵沨和工作人员还以为发生了什么。曲终,小泽泪流满面,虔诚地说:“这种音乐应该跪下去听,坐着或站着听,都是极不恭敬的。”又说:“不能说《二泉》是首伤感、悲凉的曲子,但是我却泪流满面。它有着积极的精神,这种感觉是发自内心的,不是外露的,是一种无形之中,全人类共同的情感。”姜建华在央视《音乐人生》节目中,回忆了自己17岁时,为小泽征尔演奏《二泉》时的情景。姜说小泽认为:乐曲有断肠之感,让他泪流满面。又说:“这是真正的天籁,是世界级的名曲”。小泽还说:“如果是先听到姜建华演奏的《二泉》,昨天就不敢指挥中央乐团演奏《二泉》了”。</h3> <h3> 姜建华在央视《音乐人生》节目中,回忆了自己17岁时,为小泽征尔演奏《二泉》时的情景。姜说小泽认为:乐曲有断肠之感,让他泪流满面。又说:“这是真正的天籁,是世界级的名曲”。小泽还说:“如果是先听到姜建华演奏的《二泉》,昨天就不敢指挥中央乐团演奏《二泉》了”。 小泽建议姜出国演出、留学,把二胡介绍给全世界。</h3> <h3> 1979年,著名指挥家卡拉扬访华,听完姜建华演奏的《二泉》,双手抱紧姜的头,称她的演奏是世界上最感动人的音乐。1989年,受柏林交响乐团艺术总监卡拉扬指挥邀请,姜参加柏林爱乐乐团定期音乐会,让民族乐器二胡,为中国人露脸了!</h3> <h3> 当《无锡乡土音乐》教材问世后, 我产生了一个想法:即精选出教材中的典型作品,让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和课余的排练,把教材中有代表性的作品立体的呈现在舞台上。 <br> 把《二泉》改编为领唱、合唱,这对我来讲是个极具挑战的难题。 首先,我找到了通俗又适合学生演唱的歌词,是张鼎盛老师为独唱填的词。 在完成了合唱谱后,我想可以尝试用钢琴和自己拉二胡来伴奏,有了二胡的音色,也就不失《二泉》的灵魂了。我试着边拉二胡边指挥合唱,排练效果还不错。经过一段时间磨合,学生对我拉弓的右手,包括头部和整个上身的动作,心领神会,能做到领唱、合唱和伴奏之间的和谐合作。 <br> 关于定弦,用二泉琴音域太低,低音唱不下去,用正常的二胡伴奏,音域又偏高。我就把二胡定弦降了个大二度,为C~G,这样琴的音色厚重了,合唱团的音域又合适。<br> 如何将合唱声部与钢琴、二胡有机结合?我也考虑到了。如首句,先由钢琴弹出一个和弦,再由二胡拉出首句似叹息的下行旋律,在延长的商音中,合唱用这句旋律唱出“二泉呀,你映着月色……”再引出领唱(主旋律)。在二胡用颤弓拉奏较长的六拍时,我则用四个合唱声部逐个加入,造成明显的渐强效果,在最强音处收掉合唱,引出领唱。这样的处理,力度效果明显,艺术感染力强烈。 <br> 在教研组同行们的全力合作和努力下,由学生合唱团演唱的《二泉》,终于在舞台上树起来了。</h3> <h3> 1990年11月15日,国家教委杨司长带了几位专家来江阴,在有关领导陪同下,观摩了我校《无锡乡土音乐教材音乐会》。<br> 观后杨司长评价:这是学校音乐教育的方向!演出内容丰富,格调高雅,形式多样。作为一所中学来说,整台节目的水平很高。方堃、李广汉等专家也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br> 图为各级领导、专家与师生们合影。</h3> <h3> 1991年,国家教委组织了首届“全国中小学生歌咏(录像)比赛”。参赛者首先要在本地区获第一,再在全省获第一,才有资格代表省参加全国比赛。我校合唱团经过拼搏,最终拿到参赛资格。<br> 同学们的排练条件很简陋,当时甚至连合唱台阶都没有。我问学生:“你们如此辛苦的反复排练,感到厌倦吗?”学生答:唱这样的作品,我们喜欢,不厌倦!学生们真实的回答,让我信心倍增! <br> 9月4日,合唱团到南京录音录像。经过师生们的坚苦努力,最终获全国比赛二等奖,(总评第四名)。主评委说:你们演唱的《二泉》,证明了青少年学生完全可以唱好难度较大的典经作品;并肯定了老师边拉二胡边指挥的创意……国家教委将获奖的有关视频,制成录像带,向全国推广。当年,江苏省教育学会音乐教学专业委员会召开年会时,组织各市教研员观摩了我校演唱的《二泉》。秘书长费承铿老师在年会总结时,专门谈到《二泉》,并说“后生可畏啊!”前辈的鼓励,更坚定了我在民族音乐教育道路上前行的信心! 在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歌咏(录像)比赛中,我们再接再励,终于拿到了一等奖。</h3> <h3> 上音郑小维教授为合唱《二泉》编配了钢琴伴奏。当我收到郑教授寄来的规范、严谨的总谱手稿时,敬佩与感动涌出心底…… <br> 《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的编辑,观摩了我校的《二泉》后,当场对我说:把总谱翻成简谱寄她。1992年第一期《中国音乐教育》发表了领唱、合唱《二泉》的简谱版, 后来,我在上海音乐书店偶然发现,有一本厚厚的合唱书,竟然把我们的合唱谱也收编在内了!</h3> <h3> 我的《二泉》教案,1992年参加“四通杯”全国中小学教案比赛,进入决赛,并最终获中学组一等奖(第二名)。</h3> <h3> 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姚思源(评委),在评语最后说:……可以想像出这节课是生动的,教学效果是好的。</h3> <p class="ql-block"> 1992年11月18日,国家教委基教司姬司长一行,率全国音乐教学大纲培训班近百名学员,各省级教研员和张肖虎等专家来江阴观摩了《无锡乡土音乐教材音乐会》。姬司长接受记者采访,姬司长指出:音乐教学改革,应走具有地方的民族特色音乐路子。江阴中学这场演出,对我们启发很大,希望江阴的乡土音乐教学工作搞得更出色。她对合唱《二泉》印象深刻,并大加赞赏,说是她最欢喜的节目! </p><p class="ql-block"> 图为杨司长一行与师生们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1993年省重点中学验收组袁处长,在看完充满乡土气息的音乐会后激动地说:“这场演出体现了重点中学艺术教育的成果。什么叫艺术?我看这就是艺术;什么是重点中学艺术教育的成果?我想这就是重点中学艺术教育的水平……”。</p> <h3> 1995年,我执教的音乐欣赏课《二泉》,参加了国家教委组织的全国中小学音乐课比赛。获全国中小学音乐课比赛高中组一等奖(第一名)。并获中国音教联评课一等奖。1997年6月,在华东电教研讨会上,这堂课评为优秀电教教材。在全国音乐骨干教师培训班上,我执教的《二泉》一课,作为教材播放学习。</h3> <h3> 2000年8月18日,由中共江阴市委宣传部和江苏省音乐家协会等六单位,联合举办的《周维松作品音乐会》在市音乐厅隆重举办。 <br> 北京、上海、南京和无锡等地的媒体及音乐家,江阴市四套领导班子均出席了音乐会。</h3> <h3> 图为音乐会上,领唱、合唱《二泉》剧照。</h3> <h3> 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音乐教育》编辑部,共同发来贺词:走民族音乐教育之路 , 谱精神文明建设之曲。</h3> <h3> 中国音乐家协会原党组书记、著名音乐理论家冯光钰发来贺词:民族音乐的传播者。他还为音乐会题写了会标,见节目单封面。</h3> <h3> 2004年,无锡举办“丝云竹海”——千人二胡演奏,创吉尼斯世界纪录。我接到无锡通知,与二胡演奏家周维和朱昌耀先生,共同担任该活动的专家监督。 图为参演者正在演奏阿炳的《二泉》。</h3> <h3> 民族音乐需要传播,需要传承,除了专业的作曲家和演奏家,更需要奋斗在教育一线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有义务和责任,让青少年学生了解民族音乐,会欣赏民族音乐,能演唱或演奏民族音乐。让我们的孩子喜爱民族音乐,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热爱自己的祖国。 <br> 图为我在为宁夏隆德县神林中学的学生介绍二胡与《二泉》,从 孩子们的眼神里,你可以发现:他们喜欢音乐课,喜欢民族音乐!</h3> <p class="ql-block"> 2005年4月,学校组织了部分有艺术才能的学生,去了与我校对口的德国巴伐利亚洲罗伯特科赫姊妹学校交流演出。第一个节目,就是民乐小合奏,受到德国师生们的热烈欢迎! 演出剧照还登上了德国报纸。</p> <h3>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但受教育者又都是从家乡的启蒙教育开始,走向未来世界的。音乐所内涵的教育力量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乡音,作为人们情感升华的起点,陶冶着祖国之恋、民族之魂的崇高情操。成功的教育应该激起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摘自原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周稽裘先生,为《无锡乡土音乐》作的《序》)</h3> <h3> 从“瞎子阿炳”到杨荫浏和刘天华,中国音乐家(包括民间艺人和民间音乐家)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创造,使中国这件草根乐器——二胡,从民间到讲堂,从传统到现代,从继承到发展,百年演进,潮涨潮落,最终成为今天最有代表性的民族乐器。 我国民族音乐的两面旗帜:一面是以阿炳为代表的民间音乐家;一面是以二胡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刘天华为代表的学院派音乐家。 我们要了解二胡的发展史,我们不能忘了那些把民族音乐真正推向世界中央的理想奠定基础的人。 <br>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民族音乐需要传播、传承,音乐教育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在这方面我只是做了一些尝试和实践,也算是我学习、传播民族音乐的一段心路历程吧。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谢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