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3年11月5日,秋高气爽,阳光明媚。今天,我要达成徐传球老师的一个心愿,带他去常宁县胜桥镇。徐老现今86岁高龄,研究油茶林特种蜂60多年,他痴迷蜜蜂🐝,钻研的精神值得我敬佩,每天都要观察记录蜜蜂,每个月要写四篇文章投稿《中国蜂业》等刊物……下午两点我在灶市钢花岭接上他,驱车近两个小时,到达了胜桥镇,殷生龙千亩的油茶林基地……</p><p class="ql-block"> 这里已经荒芜,空无一人,地上垃圾成堆,茶花开得正旺,花香满园,可看不到嗡嗡的蜜蜂🐝……闲置的峰箱堆满了一间屋子,棚子底下只有一个蜂箱,徐老打开反复看了,找不到蜜蜂生存的迹象,徐老痛心疾首,看到自己的成果功亏一篑,无奈又心酸。因为殷生龙的背信弃义,三年前的他还是留了一手,关键的技术没有全部告诉殷生龙,特种蜂还是在这里濒临灭绝……</p><p class="ql-block"> 养蜜蜂的人都知道:“宁愿让蜂饿死,也不能采油茶花”。采了油茶花之后,蜜蜂很难过冬,油茶花里有一种油茶碱,会让蜂涨肚中毒而亡。 </p><p class="ql-block"> 1970年,徐老开始培植采油茶花的蜜蜂。油茶花开的季节,蜜蜂采食油茶花后,他会尽快把蜜抽出来,不让蜜蜂吃油茶蜜,加入新鲜白糖让蜜蜂食用,这种方法以保种为基础,尽量保存更多数量的意蜂。他也尝试过,油茶花开的时候,把蜂王扣住,不让他接触油茶花花蜜,经过10多年的优化,他发现虽然有的蜂有了一定的免疫力,只有一小部分会死,但是蜂王烂子的问题一直没解决。导他没有放弃,每年都坚持培养新的蜂王,他希望新的蜂王具有抗油茶花中毒的能力。 </p><p class="ql-block"> 2013年,他搞了800多个“王台”,没想到都“胎死腹中”,就在他快绝望的时候,他发现了一个幸存的“王台”,里面孵化出了一个“黑王”,个子小而长一些,与他平时养的蜂王不一样。他激动万分,赶快让这一只蜂王与雄蜂交尾,产子,子没有烂,孵化出幼虫。“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十年的坚持不懈,终于让他看到了曙光。2013年,他以这一只蜂王做“种”,扩大繁殖,从2013年一直到2017年,蜂王产的子一直未烂了。2015年他把自己的这一项科技创新发表在《中国蜂业》杂志上,详细地论述了这一种蜂具有抗油茶花中毒的能力。这就是“特种蜂”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可他这一辈子他吃了不懂专利不懂法律的亏,自己没有及时申请专利。曾经三次上当受骗,被他人捷足先登了。最让他痛心的是常宁油茶林老板殷生龙。</p> <p class="ql-block"> 时间回到2017年10月的一天。常宁人殷生龙专程赶到耒阳,在三湘明珠大酒店,豪摆酒席,盛情邀请80岁高龄的徐传球老人,酒还没有正式喝,他扑通一声跪拜在徐老面前,连喊几声“师傅”!恳请徐老师收他为徒,还发下毒誓,这一辈子视徐老为再生父母,徐老如不答应,他不罢休也不会起来。徐老当时手足无措,为他的赤诚之心所感动,“男儿膝下有黄金”,他的这一跪,让徐老彻底相信了他。他说他是看了徐老发表在《中国蜂业》上的文章,才找上门来的,接着他当着徐老的面,居然把这一篇文章背出来了,徐老听了之后,很是感动,立刻答应收他为徒。</p><p class="ql-block"> 殷生龙是常宁胜桥镇人,他家也是当地油茶林种植大户。他那时虽然养蜜蜂,但他知道,油茶花蜜蜜蜂采不得,采了之后蜜蜂容易中毒而死,他想引进蜜蜂,提高油茶林授粉。某日他在蜜蜂杂志上看到了耒阳人徐传球发表的论文,文章称,经过50多年的反复实践,不断摸索创新,终于解决了难题。2013年春,徐老繁殖的蜜蜂可以直接给油茶花授粉,也不会中毒而死,他把这一种耐受油茶花的蜜蜂,称为特种蜂。经过几年的精心培育,技术日益精进,特种蜂数量繁殖得越来越多,达到了31箱,它的性能也越来越稳定,多次实验都成功了,徐老把这一科技创新成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多家蜜蜂杂志上。</p><p class="ql-block"> 殷生龙,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篇文章,头脑灵活的他,瞅准商机来了,他想学习这一技术,引进蜜蜂,扩大规模,甚至将来申请专利。打着真诚合作,拜师学技术的幌子,殷生龙上演了本文开头的一幕。</p><p class="ql-block"> 拜师礼后,两三天的时间,殷生龙就大张旗鼓地行动起来了。他信誓旦旦地说,要把特种蜂发扬光大,他有资金,有政府支持的,身边又有人手,可以帮助徐老一起来搞研究。徐老心动了,30箱蜜蜂以普通蜂的价格,加之蜂箱和一些养蜂的工具,一共只收了2万多元就卖给了殷生龙。因为说是要真诚合作的搞事业的,事业初期资金肯定困难,徐老也没有多想。</p><p class="ql-block"> 刚到常宁的时候,殷生龙确实履行了当初的承诺,把师傅视为再生父母。每一个月付给他4000元的工资,一日三餐配有专人的男厨师,想吃什么菜就买。考虑到徐老年纪大了,这个男厨师也是贴身保镖一样,晚上陪着他睡。买衣服,买鞋子,都是买贵的名牌货,对师傅很舍得花钱。殷生龙让自己的儿子跟着徐老学习养蜂的技术,想着将来后继有人,他当时也是50多岁的人了,考虑年轻人思维活跃,学东西快,他是希望儿子能早日掌握技术。他儿子当时有正式工作,在广播电视局上班,是殷生龙和他前妻的儿子,儿子不是很听话,学技术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殷生龙气得没法,有时候自己也得学习。</p><p class="ql-block"> 据徐老师回忆,当时条件还是很辛苦的,住在山上,只有两间破房子,厕所都没有建,解大便只能在山上解决,碰到天冷的冬天,寒风刺骨的……他当时为殷生龙的热情所感动,把技术真正地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们。还亲自设计好蜜蜂的窝巢,两排的棚子,可以容纳50来箱蜂,建立了圆形的池子,很好地解决了蜜蜂的冬季饮水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转眼到了 2018年3月25日,徐老自己坐班车去常宁的途中,前列腺病犯了,这一次病来得突然。两个多小时了,小便尿不出,疼得厉害,他请求司机停车让他小便,结果10多分钟过去了,还是不行,等车开到了常宁,他打电话要殷生龙带他去医院导尿,殷生龙开始有点犹豫,说看他的脸色心里害怕,怕他会死在常宁?徐老坚持要导尿,后来花了50元也把尿导出来了。殷生龙又提出送徐老回耒阳,徐老不愿意,说自己太疲惫劳累了,想休息一晚再走。第二天,殷生龙就把徐老送回了耒阳,然后再也不主动打电话发信息问候。徐老,有时忍不住打电话过去,他明显也在敷衍了事,说要徐老注意身体,多休息,多保重自己的身体,等等客套话,也不再提请徐老去常宁养蜂了,也不再提把特种蜂发扬光大了,他自己认为技术已经学到了,也没必要再请师傅过去,再喊一声师傅了。</p><p class="ql-block"> 2020年11月,突然看到殷生龙在官方网站媒体上的报道,又是获得了奖,又是申请了专利。有几点不符合实情的地方需要澄清:</p><p class="ql-block"> 1、他是2017年才从耒阳徐传球老人这里买得30箱意蜂,并不是2004年他就买了,说自己又进行了14年的驯化,这30箱蜂是已经培育好了的,可以采集油茶花的特种蜂。</p><p class="ql-block"> 2、当年殷生龙引进30箱蜜蜂,请徐老当师傅,口头答应如有一天申请了国家专利,一定要加上徐传球老人家的名字,后来申请专利的时候,他们没有履行承诺。在徐老不知情的情况下,把徐老撇在了一边,这是不道德的侵权的行为。</p><p class="ql-block"> 3、殷生龙社会活动能力强,伙同常宁林业局油茶办的干部文奇彪,申请专利后,套用国家资金。名义上是用来发展特种蜂的养殖,其实是挪作他用。</p><p class="ql-block"> 六年过去了,特种蜂并没有发扬光大。我们看到现场只有一个蜂箱,里面没有活蜂生活的残留物,可以判断特种蜂在他这里基本灭绝。</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说常宁油茶林老板殷生龙,剽窃耒阳86岁老人的科技创新成果呢?他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把徐老师几十年的研究心血占为己有,申请专利,前后骗取国家资金100多万元。</p> <p class="ql-block"> 以上是衡阳官方媒体在2020年11月份的通讯报道,殷生龙的油茶林特种蜂获得了“中国林业创新奖”。那个时候特种蜂还在生存繁盛中……时隔三年却几乎绝种。</p><p class="ql-block"> 特种蜂的开创者是徐传球老人,必须尊重事实,尊重科学。</p><p class="ql-block"> 以下是徐老最初发表在《蜜蜂杂志》杂志上的论文。</p> <p class="ql-block"> 现在油茶林特种蜂落户美丽的耒阳市长坪乡潭湖村。愿蜜蜂在这里自由飞翔,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现在已经扩大培育规模,蜂箱达80多箱。长坪在耒阳属于高寒地区,气温偏低,能达到目前的规模,实属不易,前景广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