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2023年9月15日(星期五) 晴</b></p> <p class="ql-block"><b> 昨天下午游览了美轮美奂的七彩丹霞,晚餐寻找了有张掖地方特色姥家大锅台美食,在高原上转了十几天,总算离开高原了,有美食要配美酒,来瓶张掖本地的滨河陇派酒高兴一下,司机师傅也喝了两杯。结果,今早从酒店出发去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马蹄寺,还没出张掖市区就遇见交警在街上查酒驾,还好司机反应快,迅速将车开进了小巷里躲避检查,时间过了约半小时,检查还在进行,可我们还要赶路,只好由昨晚唯一没有喝酒的胡兄来担当司机的重任。建议第二天早晨要开车的最好别喝🍺酒,免🉐麻烦,也减少安全隐患。</b></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马蹄寺</b></p> <p class="ql-block"><b> 马蹄寺位于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裕固族为甘肃所特有少数民族);北距张掖市㇏区65公里,是集石窟艺术、祁连山风光和裕固族风情于一体的旅游区。石窟由胜果寺、普光寺、千佛洞、金塔寺、上、中、下观音洞七处组成,共有70余处窟龛,始建于北凉。马蹄寺因传说中的天马在此饮水落有马蹄印而得名。传说中的马蹄印迹现存于普光寺马蹄殿内,成为镇寺之宝。</b></p> <p class="ql-block"><b> 整个石窟群点状分布在马蹄山的红砂岩崖壁上,相互间最近距离2公里,最远的20多公里。一座座石窟参差错落,又相互呼应,与祁连山融为一体。体现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东方美学思想。</b></p> <p class="ql-block"><b> 马蹄寺在北凉时期,最早为汉传佛教寺院,后来逐渐成为藏传佛教寺院,属于藏传佛教格鲁派青海东科尔寺的属寺。寺院自建寺以来,香火就极为鼎盛,最盛时的僧众可达1000余人,而建国初期僧众也尚有50余人,足可见历史上马蹄寺的辉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千佛洞</b></p> <p class="ql-block"><b> 千佛洞石窟是马蹄寺石窟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凿在马蹄河西岸一片连绵起伏的红砂岩峭壁上。据《东乐县志》卷一载:“千佛洞在洪水河,悬崖峭壁,矗立千仞,岩半凿洞,整饬明敞。通连数十,俨然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中塑佛像,旁开窗牖,河水流下,潺湲有声……”</b></p> <p class="ql-block"><b> 马蹄寺石窟是一个很容易被游客放弃的景点,大部分游客并不知到张掖还有一个马蹄寺,一般游客来到张掖,首选的观赏之地必然是丹霞,而要同时去马蹄寺和丹霞,只能先从张掖市区出发,来到65公里处的马蹄寺,观赏过后回到张掖市区,再驱车前往丹霞,这样的回头路花费时间太长。旅行社一般也不会推荐。但是,景色很美,很有特色,也是夏季避暑的好去处。</b></p> <p class="ql-block"><b> 最高处的药师殿,也是最难攀登的地方,中间有一段几乎90度角直上直下的“云梯”。</b></p> <p class="ql-block"><b> 千佛洞,南段存有北朝时期石窟4个,中段是汉传佛教的寺庙,北段是摩崖石刻塔林,这些佛塔都是苦行僧开凿用于坐禅修行和存放舍利子的地方,大部分开凿于西夏和元明时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石崖上的石塔群</b></p> <p class="ql-block"><b> 千佛洞的文物遗迹,不仅反映了早期佛教艺术的特点,而且较集中地表现了元明以来汉地佛教与藏传佛教相互排斥、相互融合、交替发展的过程,生动地再现了各时代佛教石窟艺术发展的历史。</b></p> <p class="ql-block"><b> 千佛洞虽然在峭壁上开窟,但在建筑型制上还是中国传统的对称格局,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南边是单洞的观音殿和三层的三圣殿,北边是与南边相同的单洞的地藏殿和被称为8号窟的三层石窟。</b></p> <p class="ql-block"><b> 这些石崖上的石塔一般由塔座,塔身,须弥座,相轮,刹盘和塔顶构成。这是马蹄寺石窟艺术的一大突出特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马🐴蹄河上的祈福索桥</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马蹄寺北寺</b></p> <p class="ql-block"><b> 马蹄寺石窟是窟群中心。马蹄寺又名普观寺,分南、北二寺,南寺又名胜光寺,现存窟龛无几,多为浮雕及喇嘛式塔;北寺又名普光寺,有大小窟龛30余个,其中以第3、7、8窟为代表,其第三窟为北寺规模最大、结构较特殊的洞窟,又名“三十三天”。该窟分五层,自下而上,第一、二、三层,每层平面平列佛窟五个;第四层列三窟;最上一层为一个窟。窟内平面多方形,人字坡顶,或盝顶四面坡,每窟内正壁开一大龛,每龛内塑一佛,龛外四壁上方影塑千佛,下方绘壁画。该窟由外观看,各层窟的排列似一宝塔,高达数十米。 </b></p> <p class="ql-block"><b> 马蹄寺石窟与安西榆林石窟、敦煌莫高窟并称为三大佛教艺术石窟,开凿于十六国北凉时期,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马蹄寺景区内山峦起伏、草木丰盛、溪流涓涓,风光绮丽。</b></p> <p class="ql-block"><b> 马蹄寺,这是一座颠覆你心中传统寺庙形象的 “寺”,它没有森严宝殿,寺前没有古木参天,也没有和尚喇嘛。由于地处祁连山深处,寺庙感觉非常宁静。虽然被破坏的很厉害,但还是能通过残留的塑像和壁画能看出这是一片香火旺盛的朝圣之地。</b></p> <p class="ql-block"><b> 至今,在这里居住的主要民族裕固族,他们是藏传佛教的信仰者,马蹄寺仍是他们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除了历史,马蹄寺不乏美丽的自然风光,马蹄寺背靠延绵起伏的祁连山,祁连山顶上还有冰雪尚未融化,在蓝天的映衬下,犹如海市蜃楼般可望而不可及。</b></p> <p class="ql-block"><b> 北寺菩提塔,纪念萨迦班智达和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普光寺的三十三天洞,上下五层二十一窟,宝塔形排列,内有佛殿,外有回廊,共开内外窟龛达49孔之多,造型奇特。</b></p> <p class="ql-block"><b> “三十三天”名称源自佛教“三十三天”,在佛教中,我们所住的世界中心,有一座须弥山,帝释天就住在须弥山顶,统领其余诸天。四方的四座山峰各有八天,居住着八位诸天神,即四八三十二天,它们与中央的帝释天合为“三十三天”,是佛教里修行的一种境界。</b></p> <p class="ql-block"><b> 按照佛教说法,任何行善积德之人,皆可转生帝释天。所以古人就仿照天上的三十三天,在马蹄寺开凿了人间的三十三天,意指一个人只要积德行善,一辈子为民做好事,就可以从人间的三十三天到达天上的三十三天,与诸神游戏。</b></p> <p class="ql-block"><b> 三十三天石窟的楼道狭窄、陡峭,因此也有许多游客无法攀登,可千年前,那些一心求学的儒家子弟,却不畏艰难,用自己的双手,将这宏伟浩大的石窟群一锤一锤地开凿出来,这是一种何等的决心。</b></p> <p class="ql-block"><b> 狭窄陡峭的石窟通道</b></p> <p class="ql-block"><b> 在藏传佛教中认为,登上“三十三天”石窟,就是喻意:你在走一条解脱之道,而整个攀登的过程,就是历经一种艰难、曲折、复杂的考验过程。</b></p> <p class="ql-block"><b> 去到楼台上,只感觉眼前一亮,这里虽然很窄,但雕梁画栋,光鲜亮堂。</b></p> <p class="ql-block"><b> 这一段楼梯很难爬。因为沒扶手,只能把手卡在岩石小坑里,手脚并用扯艰难向上攀登。</b></p> <p class="ql-block"><b> 盘腿坐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第六窟内初唐石雕一一立佛</b></p> <p class="ql-block"><b> 马蹄寺,也叫普光寺,距今已逾1600年,然而令人痛惜的是,由于当时的北方军阀割据,混乱一片,加之历代王朝更替,战火绵延,马蹄寺原有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多被毁于战火之中,这其中就包括金塔寺、千佛洞、南北马蹄寺、观音洞以及众多石窟等。</b></p><p class="ql-block"><b> 文革时期,马蹄寺再一次遭到严重破坏,不仅寺中石窟、壁画、佛像几乎被毁坏殆尽,就连石窟外的建筑都荡然无存。现看到的都是改变开放后在原有遗址上重建的。</b></p> <p class="ql-block"><b> 从过道往外看,风景很美!</b></p> <p class="ql-block"><b> 相传,格萨尔王骑着天马路过此地,在马背上闭目养神之时,天马被这里的风光深深吸引,便找到阴凉处想停留观赏一番,谁知马蹄刚一落地格萨尔王就惊醒过来,一勒马缰,天马腾空飞起,而马蹄神迹就留在了一块青石板上。原名普光寺的寺院也因此易名马蹄寺。众多信众在前往西藏朝拜之前都必来马蹄寺,拓印上天马神迹,以此达成自己朝圣之旅的虔诚和完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马蹄殿</b></p> <p class="ql-block"><b> 马蹄殿内的马🐴蹄印迹</b></p> <p class="ql-block"><b> 登"三十三″石窟通道内的石刻</b></p> <p class="ql-block"><b>马蹄山林木茂密,峰顶四季白雪皑皑。</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 张掖,甘肃省省辖市。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位于中国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古称“甘州”,即甘肃省名“甘”字由来地,素有“桑麻之地”、鱼米之乡之美称。</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张掖大佛寺</b></p> <p class="ql-block"><b> 张掖古称“甘州”,从唐代安史之乱以后,一直是回鹘王廷——“牙帐”所在地,史称甘州回鹘。北宋仁宗天圣六年,即公元1028年,以今天银川一带为中心建立西夏政权的党项人,攻下了甘州;八年之后,全面占领了河西走廊。为了加强对河西的经营和管理,西夏政权积极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其中包括兴建寺院、翻译佛经的活动。到崇宗李乾顺统治时期,西夏国力鼎盛,凉州的护国寺和张掖的大佛寺都是在这一时期修建的。</b></p> <p class="ql-block"><b> 大佛寺位于张掖市西南隅,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因寺内有中国最大的室内卧佛涅盘像而得名,又名睡佛寺。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重要名胜古迹群,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历史文化名城金张掖的标志性建筑。</b></p> <p class="ql-block"><b> 大佛殿平面呈长方形,面阔九间(48.3米),进深七间(24.5米),高20.2米,占地面积 1370平方米。重檐歇山顶,两层楼,抬梁式构架,砖木结构,殿顶青筒瓦覆盖,上檐施三昂九踩斗拱,下檐斗拱为斗口跳。</b></p> <p class="ql-block"><b> 这里有全国仅见的西夏少数民族宗教殿堂,亚洲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世所罕见的明代手书金经,还有数以千计的馆藏精品文物。在历史上大佛寺又是与西夏、元朝王室有密切关系的古刹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钟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鼓🥁楼</b></p> <p class="ql-block"><b> 殿内彩绘泥塑像31身。正中卧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高7.8米,脚长4米,木胎泥塑,金装彩绘,是全国现存最大的室内卧佛。卧佛身后塑高5.8米的十大弟子举哀群像,前两侧塑优婆夷、优婆塞(均身高7米),南北近壁塑十八罗汉。塑像皆保存了西夏彩塑的基本面貌。</b></p> <p class="ql-block"><b> 寺内古建林立,古树参天,碧草成荫,环境优美。</b></p> <p class="ql-block"><b> 殿内有木胎泥塑佛像,金装彩绘,形态逼真,视之若醒,呼之则寐。卧佛身后塑十大弟子,两侧廊房塑十八罗汉,殿内四壁为《西游记》和《山海经》壁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大佛殿“无上正觉”牌匾和楹联</b></p> <p class="ql-block"><b> 大佛殿“无上正觉”牌匾</b></p> <p class="ql-block"><b> 大佛殿前一副楹联</b></p> <p class="ql-block"><b> 藏经阁内珍藏有明英宗颁赐的六千多卷佛经,经文保存完好,以金银粉书写的经文最为珍贵。寺后有一33.37米高的土塔,为张掖五行塔之一,其一、二层台座四隅各建一小塔,风格独特,为国内罕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藏经阁</b></p> <p class="ql-block"><b> 1966年在卧佛腹内发现石碑、铜佛、铜境、铜壶、佛经等,还有一块铅牌,记载了明成化年间在河西发生的一次地震,提供了河西地震史的新资料。</b></p> <p class="ql-block"><b> 卧佛腹内发现的铜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藏经阁内的卧佛模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铜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铜壶</b></p> <p class="ql-block"><b> 寺院内的姚氏尼姑塑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该塔为张掖五行塔之一</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张掖市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 张掖市博物馆是甘肃省内最早成立的综合性博物馆之一,位于甘州区县府街南段,毗邻大佛寺文化广场,于图书馆、文化馆称为“三馆”,是一座现代化综合性智能建筑。</b></p> <p class="ql-block"><b> 馆藏有珍贵的历史文物1.1万余件,汇集了远古时期到近现代的大量文化珍宝。目前博物馆共设有六个基本通史陈列馆,分别为弱水溯源(史前至先秦时期)、张国臂掖(两汉时期)、北凉风云(魏晋十六国时期)、万国咸宾(隋唐时期)、民族交融(五代到元时期)、府城遗韵(明清时期)。</b></p> <p class="ql-block"><b> 展览内容主要以文化交流、农耕文化、民族融合、军事防御、经济贸易为重点,突出展现古代张掖作为丝路重镇、文化名城、军事要塞、河西经济中心在其历史地位、作用及其深远的影响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晚住:张掖丝路瑞华酒店</b></p> <p class="ql-block"><b> 张掖 一65一 马蹄寺 一65一 张掖(约130Km)</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拍摄:银河一星 晓谷</b></p><p class="ql-block"><b>视频:大地一草</b></p><p class="ql-block"><b>制作:银河一星⭐</b></p><p class="ql-block"><b>谢谢浏览!</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