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记得上个世纪的1976年夏末秋初,我们在内蒙古大青山北麓一个叫荨麻湾的小山村下乡插队,不知不觉这已是我们在内蒙古下乡插队的第七个年头了。从一名无知的少年学生蜕变成壮实的青年后生,这其中的故事完全可以写一部小说。</p><p class="ql-block"> 在乡亲们的帮助下生产队里的营生我们都基本掌握,成为了生产队的中坚力量,我们与乡亲们的关系也亲如一家和谐相处。</p><p class="ql-block"> 知青点里原本有三男三女的六名知青,其中三名女知青上学的上学,选调的选调全部离开了村子。男知青大平也办病退回了天津,知青点<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只剩下我和崇智两个人。一向热闹的知青点突然安静了下来,显得那样的冷清,更增添了我们情绪上的孤独感。</span></p><p class="ql-block"> 年初回津探亲时,我们有幸从一位同学那里借来了一部德国小蔡司旧照相机,为此我和崇智都十分兴奋,有了这部照相机我们回内蒙就可以拍照一些当地的人文景色照片了。</p><p class="ql-block"> 在高兴之余我也发现了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当时整个庙沟公社还没有通电,胶卷拍完后,如果没有光源就无法冲洗胶卷,无法冲洗胶卷也就无法洗印照片,这一连串的问题真是令人头疼。</p><p class="ql-block">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解决办法:去有照相馆的城镇<span style="font-size: 18px;">冲洗胶卷和照片。可是武川县城离我们村子300多里地——太远了!这个方法肯定是行不通。离村子</span>最近的城镇土默川平原上的察素齐镇也需要翻山越岭走六十里山路,翻越12个山头才可以到达,如果是那样可真是劳民伤财不可取了, 这个办法也行不通。</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个办法:等到年底我们回津探亲时,带回天津再进行胶卷和照片的冲洗,但是因为胶卷放置时间太长,有可能造成胶卷曝光失效因此得不偿失。</p><p class="ql-block">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胶卷拍完之后,我们迫不急待地想看一看拍摄的效果如何!</p><p class="ql-block"> 好在上山下乡插队之前我和崇智都是业余的冲洗照片爱好者,这点困难还真难不倒我们!</p><p class="ql-block"> 返蒙前我们用口袋里仅有的一点零花钱买了一卷胶卷,以及冲洗胶卷和照片的显影粉和定影粉,又从一位同学哥哥工作的东风照像馆里买来了一些相纸的边角料。</p><p class="ql-block"> 虽然村里没有通电,但我们也想到一个应对的好办法:冲洗胶卷时可以用手电筒蒙上红玻璃纸代替暗室内的红灯进行操作,洗印照片可以将手电筒蒙上一张白纸代替曝光机,对相纸进行曝光,这样就解决了没有电却能正常冲洗胶卷和洗印相片的问题了。</p><p class="ql-block"> 返回内蒙古后我们利用农活间隙在村子周围兴致勃勃地摆拍了一些照片,最后照相机里只剩下两张未拍完的底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知青点房前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割谷子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作者和崇智给玉米授粉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作者抱着小羊羔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与公社书记的合影。左为作者本人,中间为公社书记王珏,右为崇智。)</p> <p class="ql-block">(作者与乡亲们的合影照片,左边后排第一人为作者本人。)</p> <p class="ql-block"> 有一天中午,我和崇智在生产队干完活回到知青点,我和崇智配合做午饭:山药(土豆)烩菜和莜面饸饹——标准的大青山二架子山的传统饭。</p><p class="ql-block"> 饭蒸熟后笼屉摆上炕,我们俩人正准备吃饭。我对崇智说:"等一等!"我突发奇想:以前我们拍的照片都是摆拍,正好今天我们吃莜面烩菜,如果把这真实的生活场景拍下来,该是多么有纪念意义啊!我将自己的想法告诉给崇智,他立即表示赞成。</p><p class="ql-block"> 可是知青点只有我们两个人谁给拍照呢?我突然想起这个相机有自拍功能,但是照相机本身不带三脚架,把相机放在哪里能够对准吃饭的场景呢?我站起身四周看看,发现墙角悬空放笼屉的木架子,对!就放在木架上。但是由于木架子悬空相机放在木架上不稳妥,我灵机一动找来细麻绳将相机捆在木架上。</p><p class="ql-block"> 我调整好相机的取景角度,调好光圈、焦聚,最后按下自拍的延时快门后,快速跳上炕,拿起筷子端起饭碗开吃!</p><p class="ql-block"> 为了保证照片记录下这真实的生活场景,我先后两次在同一个场景将剩下的两个底片拍完。</p><p class="ql-block"> 在一个月高风清的夜晚,我和崇智将房门反锁,防止有人串门打扰,并用线毯将门窗遮盖住,防止外来光源的侵扰。打开手电筒在红色灯光下我和崇智开始操作……,我突然感觉这样的场景,有点像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我们党的地下工作者李霞给中央苏区拍发电报时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我们先将底片进行显影和定影冲洗后,在红色灯光下观看,底片的清晰度和对比度效果不错。待底片干透后,接下来我们又如法泡制用底片在相纸上曝光,然后显影和定影冲洗照片。 照片冲洗完毕,大部分照片效果都很好。只是最后两张吃饭的照片,有一张底片因为当时定的延时拍照时间太短,在我还未坐到炕上准备吃饭,快门就响了。底片上只留下崇智吃饭和我模糊的身影,唉!可惜了,作废了一张底片。</p><p class="ql-block"> 另一张照片显示:我和崇智正在吃饭,因为感觉这样拍照刺激好玩,想笑又不敢笑,身体和手都有些抖动,好在并没有影响效果,照片还是忠实地记录下了我们知青在土炕上吃饭时真实的生活状态,我对这张照片非常满意。</p> <p class="ql-block">(吃午饭的照片,左为作者本人,右为崇智。)</p> <p class="ql-block"> 其实不管是摆拍照片还是真实的生活照片,都记录下了我们知青的那段青春美好时光,可以说这些照片太珍贵了,值得我们永久回味和珍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荣 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2023年11月4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14年8月我们几位知青结伴又回到内蒙古荨麻湾村,在当年的知青点故居前合影留念,前排右侧第一人为作者本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