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花:开满诗意与乡愁

李秀成

<p class="ql-block"><b>文字 摄影 李秀成</b></p> <p class="ql-block"><b>美篇号 66657540</b></p> <p class="ql-block">  蓼花一出生,就注定了与诗意田园相爱相守,不离不弃。别看它是一种低贱的野草,开着一串串淡红、淡紫或白色的花,常常成片成片地流落在河滩、堤岸、田埂,但它从来就不是默默无闻,在文学家的笔下,享尽了尊荣。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它就成了《诗经》的歌咏对象,此后的诗人也钟爱它,就是长篇小说四大名著也少不了有它一席之地。</p><p class="ql-block"> 陆游《岁暮抒怀》:“忆昔初辞鹓鹭行,慨然誓墓老耕桑。蓼汀夜宿梦魂爽,梅坞暮归襟袖香。穷巷每多闲日月,小儿时诵古文章。吾侪穷死从来事,敢变胸中百链刚。”</p><p class="ql-block"> 谢逸《渔家傲》:“秋水无痕清见底,蓼花汀上西风起,一叶小舟烟雾里。兰掉舣,柳条带雨穿双鲤。”</p><p class="ql-block"> 这两首诗中的“蓼汀”“蓼花汀”,指的就是开满了蓼花的河滩、沙洲。在这些诗歌中,蓼花成了诗人们借物咏怀、抒情言志的对象,蓼花田园,何尝不是诗人们另一个精神家园。</p><p class="ql-block"> 施耐庵《水浒传》有“宋公明魂归蓼儿洼”的章节,曹雪芹的《红楼梦》也有“蓼汀花溆”的描写。在这些文学名著中,蓼花能被提及,也该心满意足了。</p><p class="ql-block"> 蓼花,不仅存在于文学作品中,也浸润在我的生命里。儿时,家门前的大堤堤坡、沙洲上长满了大片大片的蓼花,秋天的时候,蓼花盛开,美丽极了,那时的我却无心赏花,也欣赏不到它的美,而是常和哥哥将它一捆捆砍回家去晒干了当柴火烧饭。</p><p class="ql-block"> 后来考学进城学习、工作,蓼花就见得少了,有时回老家,也能偶尔见到零零星星的蓼花开在房前屋后,但都掀不起情感的波澜,直到两年前的秋天,我再次见到蓼花,却烙下了永久的悲伤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两年前的秋天,我们家七个兄弟姐妹中的老大——大姐,因病去世 ,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赶回了老家参加大姐的葬礼。按照老家的习俗,出殡前送葬队伍要到河边举行“请水”仪式。当我们一行人跟着道士来到河边时,大片大片的蓼花呈现在我眼前,那淡红、淡紫的蓼花与送葬的队伍形成对比,显得分外的凄艳、哀伤。一位系着孝布的小女孩从送葬的队伍中走进蓼花丛中,专心地采摘着蓼花。小女孩也许还体会不到失去亲人的悲伤,但她却知道欣赏美丽的事物。</p><p class="ql-block"> 葬礼结束后,我到妹妹家去小住了几日。为了排解内心的悲伤,我独自来到田野上。田埂上,我又看到了一大片蓼花在我眼前招摇。</p><p class="ql-block"> 两年过去了,大姐的音容笑貌不时闯进我的梦里,而故乡的那片蓼花也时时涌现在我脑海中,永远地挥之不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拍摄器材:华为手机P50pro</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