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第三集:藏经洞之谜

安格

诵读:安格 “像道真和尚向敦煌地区其他寺院里头乞求佛经这种行为就称为乞经,那么敦煌地区乞经呢,它很复杂。就是说,它不但是敦煌当地的寺院之间它的佛经交流的一种手段和渠道。那么道真和尚呢?他向其他寺院乞经,同时很可能他也向中原地区乞经。”<br><br>另外,敦煌地方政权每年还派出使团,使团中除了官员还有僧人,这些僧人除了请求经书,另一个目的就是巡礼,到中原地区的名寺古刹礼拜和学习。这种频繁的交流使得敦煌地区的佛教深受中原佛教的影响,敦煌地区逐渐盛行起了五台山文殊菩萨的信仰。<br> 也许,道真和尚也曾是出使中原使团中的一员,这位满腔赤诚,勤勉努力,持之以恒的沙门后来成为总管敦煌僧团事务的最高领导人。道真和尚为了完善三界寺的经藏耗尽了毕生的精力,在敦煌经卷里他的名字最后一次出现是公元987年,勤勉一生的他大概在这之后就圆寂了。 <br>  <br>三界寺收集佛经的工作持续了多年,在道真和尚和其他僧人不辞劳苦的努力下,三界寺的藏经从无到有逐渐丰富起来。 <br> 公元1006年,地处敦煌西部的于阗tian2王国 被一股外来势力灭亡,大西北再次陷入新一轮的动荡之中。消息传到了敦煌,战争即将降临的恐怖气氛笼罩着沙漠中的这片绿洲。莫高窟附近的三界寺内 气氛变得异常凝重,僧众们担心 多年来苦心经营的藏经 再次遭受灭顶之灾,他们紧急商议应对之策,最后决定,把三界寺全部的经卷和佛教供养具 立刻封存起来,以躲避可能的战争灾难。 经过周密勘察 僧人们选择了三界寺附近的一个洞窟,这个洞窟是晚唐时期敦煌地区河西都僧统 洪和尚的影窟。河西都僧统 就相当于今天当地佛教协会会长的职务,在洪和尚圆寂后 人们为他建造了一个影窟,也就是纪念堂。<br><br> 三界寺的僧人们 将洪和尚的塑像请出影窟 腾出地方,来保护那些来之不易的经卷,经过整理,所有佛经都搬入洞内,码放整齐,为了万无一失,洞窟封闭之后,僧人们请人在封闭的整面墙壁上绘制了壁画,以掩人耳目。日子一天天过去了,灭亡于阗王国的那股外来势力并未东进。公元1036年,西夏王朝攻占了敦煌。 由于西夏也信奉佛教,敦煌佛教 并未受到影响。按着常理推测,如果藏经洞关闭是为了躲避战争,而战火并未降临,佛经又是僧人们日常必须使用的东西,那么理应是重开洞窟的时候了,事实上,三界寺的僧人 再也没有打开藏经的洞窟,这又该作何解释呢。<br><br>针对避难说的种种疑点,有的专家提出了另一种推测,废弃说。也许它能为我们破译藏经洞的前世今生。<br> “它们实际上是被当时的敦煌僧人认为呢,失去了使用价值,没什么用处了,所以,敦煌的僧人就把它们按照他们自己的处理的方式把它们封存在一个洞窟里面,因为是一些他们认为的废物,没有用的,所以封存以后呢,也就不再管它了,不再开启它。” <br><br>方广锠chang先生 几十年来为了编纂《敦煌遗书总目》走遍了世界上收藏敦煌遗书的主要机构,是迄今为止 中国敦煌学界查阅敦煌遗书原件最多的学者。<br> 被今人奉为珍宝的敦煌遗书,真是如专家所说只是当时的废弃物吗?<br><br>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自汉代以来,就是我国与西域诸国交通的要冲,沿着这条丝绸之路 西来的佛教 也较早的在此传播。<br><br>这是农历四月初八 在敦煌雷音寺进行的法会,相传 这一天 是佛祖释迦摩尼的生日,每逢此日,僧尼都要举行仪式,用净水灌浴释迦佛像,所以称浴佛节。百姓们 也到寺院中进香许愿,祈求佛祖保佑。<br> 在一千多年前,敦煌地区经常举行各种佛教法会,法会中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转读佛经。今天的法会中已经看不到这样的仪式了。<br><br>敦煌文献中记载,在法会中转读的佛经首选位列大乘佛教经典首位的《大般若经》,人们认为,这部汉译达六百卷之巨的经书 是镇国之宝,只要转读此经 就可以积累莫大的功德,所有祈求的愿望 都可以实现。<br> 对《大般若经》的狂热崇拜,使得这部经书的使用率很高,损坏的速度也就最快,在藏经洞中,就有大量的《大般若经》的经卷。佛经长期流通,时间长了难免损坏,为了保证经典的正常使用,敦煌寺院经常在僧团的统一安排下,进行经典的清理检查,发现破损及时进行修复或者重新抄写替换。 遇到破旧重复的佛经便剔除出来,堆放在寺院的某个指定的地方,这个存放残旧经典的地方,僧人们称之为 故经处。年复一年,这里积累了很多破旧的经书,可是这些破旧的佛经 为什么要这样一直堆放保存呢?它的主要原因就是敬惜字纸。<br><br>“传统有仓颉(jie2)造字鬼哭夜这么一种说法,因为人本来就够厉害的,文字呢,认为是夺天地的造化的,人要是创了文字,那鬼绝对就治不了人了,鬼就害怕了。所以对文字的一种敬畏的心理使得人们对于写了文字的这个纸张,都是非常珍惜,不能糟蹋。”<br> 另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敦煌的纸张要靠内地转运过去,有限的来源使得纸张非常珍贵,因而敦煌各寺院对纸张的管理都十分严格。<br><br>在僧团专门负责抄写经书的机构,写经之人领取几张纸都要一一记录在案,抄写完毕必须将纸张如数交回。如有抄写错误,则须在纸上写一个“兑”字,然后凭这张纸 去领取新纸。为了节约纸张,通常每张纸正面用过之后,还会反过来使用它的背面。<br> 既然纸张珍贵,那么为什么在这些封存的经卷中还有大量背面未曾使用的卷轴式经卷呢?据专家考证,这与五代以来雕版印刷的技术进步有关。<br><br>公元971年,四川地区开始雕版印刷,佛教三藏的总集《大藏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组织刻印的雕版大藏经,因始刻于北宋开宝年间,后世称为《开宝藏》。<br> <p class="ql-block">这里是位处南京的金陵刻经处,它始建于1866年,至今仍然保持了传统的木雕刻板印制佛经的方式,在这里记录了经书的制作工艺。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先把待印的文字写在宣纸上,反贴于木板,然后用手把纸搓掉,墨字便留在木板上,再用刀将每个字的笔画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书板雕好以后,先用刷子蘸墨在书板上刷一道墨,接着,把宣纸覆在板上,另外用干净的刷子在纸的背面刷扫,把纸张揭下来,一页书就印好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样一块块书板,一纸纸书,周而复始,再经过各道工序线装成册,一本书就这样完成了。</p><p class="ql-block">············待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读书;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你听或者不听我都在这里,不来不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美篇号17865787 感谢您的惠听,欢迎批评指正。</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