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行(四)篁岭晒秋

银杏知秋

<p class="ql-block"><b>策划</b>:银杏知秋</p><p class="ql-block"><b>拍摄</b>:银杏知秋(风光)</p><p class="ql-block"> 灵感(人像)</p><p class="ql-block"><b>出镜:</b>徽州行全体女队友</p><p class="ql-block"><b>拍摄地</b>:江西省婺源县</p><p class="ql-block"><b>拍摄日期</b>:2023年11月20日</p> <p class="ql-block">  理坑古村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沱川乡,原名理源,距婺源县城56公里 。建村于北宋末年,村人好读成风,崇尚读朱子之书,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被文人学者赞为理学渊源。自古以来,理坑村人才辈出,先后出过七品以上官宦36人,进士16人,文人学士92人,著作达333部582卷之多,其中5部78卷被列入《四库全书》。 尤其从明代晚期开始,理坑村陆续出了一批很有名望的硕儒、大官,文风文运自此经年不衰。 其中,不仅有工部尚书余懋学、吏部尚书余懋衡等京官,也有广州知府余自怡、台州知州余世儒等地方大员,还有一些县府的父母官。</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理坑古村最为鼎盛,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明清官邸古建筑群,数量、款式之多国内少见,保存也最好,理坑古村保留着明清官宅120余栋,被誉为“中国明清官邸、民宅最集中的典型古建村落”。</p><p class="ql-block">  20日是在婺源的最后一天,按行程上午拍摄理坑古村</p> 小姐楼 磻坑村原名蟠溪,是镇头镇冷水亭行政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从赋春镇过来也就四公里左右。北宋初年,陕西宝鸡蟠溪汪姓迁此建村,为表思源之情,取蟠溪为村名。后因婺源乡间,多称呼溪为坑,久而久之,将蟠溪改作磻坑。<div>  至南宋初,婺源理坑余姓迁入合居,现在成了村中主要姓氏。 到达村子,前方是一片稻田,有小溪流经。村西边有一簇古樟树,有小廊桥,应该是水口所在。 </div> 磻坑:余氏宗祠 磻坑村有一颗奇妙的樟树,树龄600多年,胸径1.6米,树身向对岸横卧,两头生根,形成一座天然的树桥!“桥上”另长五侧枝,高均超过10米,如母抱五子。兜部又寄生一棵糙叶树,与五指樟林相互缠绵,浑为一体,可谓奇观。 树下小溪里,到处是游动的红鲤 婺源篁岭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江湾镇东南7公里的石耳山脉,建村于明代中叶,有500多年历史。篁岭梯田叠翠铺绿,村庄聚气巢云,被称为“梯云人家”。篁岭属典型山居村落,民居围绕水口呈扇形梯状错落排布,景区由索道空中揽胜、村落天街访古、梯田花海寻芳及乡风民俗拾趣等游览区域组合而成。<div>  由于篁岭地无三尺平,村庄平地极少,屋顶架晒成了主要晾晒农作物的主要场地。篁岭人家为顺应自然地形,家家户户在顶层全层拓开搭起晒架。同时,晒架与屋顶的高低对比,加上篁岭全村房屋错落排布在落差近百米的山坡上,使篁岭晾晒更具层次感。篁岭将这种晾晒农作物的场景叫作“晒秋”。</div><div> 今天下午是此行的最后一站:<b>篁岭</b></div> 本人美篇图片均为原创,盗图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