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心读书会第200期活动

阳光(拒绝闲聊)

<p class="ql-block">亲爱的书友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家好!欢迎大家在“大重阳”来到第二百期舒心读书会。秋天,水和蓝天一样的清凉。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皱。天水之间,全是清明,温暖的空气,带着一点桂花的香味。山影儿也更真了。秋山秋水虚幻的吻着。山儿不动,水儿微响。极目远眺,视野格外宽远,醉人的香味,已把秋花秋叶深深染透,秋阳在天空静静地扫描丰收的信息……很喜欢这样的日子,轻轻的,淡淡的,风一般恬静,云一般柔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近一个月来,我们跟着韩鹏杰老师走近《道德经》,了解了老子的职业,《道德经》的写作背景。《道德经》的书名和核心内容,以及《道德经》针对的人和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站在门口了解了《道德经》其人、其书、其道。推开了《道德经》的第一扇门,今天我们在上周学习第二章的基础上,接力来推开《道德经》的第二扇门。学习一种思维方式,也就是哲学上常说的“相比较而存在,相对立而发展”,以及第三章“尚贤”。大家将书翻到18页开启我们的阅读时光。</p> <p class="ql-block"><b>〈原文〉</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b></p> <p class="ql-block"><b>〈译文〉</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和谐,前后相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章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集中鲜明的表达了老子朴实的辩证法思想,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述了对立统一的规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部分论述了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对立的客观世界。告诉我们要采用“抱一为天下式”的办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老子提出了“无为”的观点,此处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查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进展的规律。他以圣人为例,教育人们要有所作为,但不要强作妄为。“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天地为什么存在这么久?“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我们为什么要了解这些东西呢?是为了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我们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原文〉</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德之货,使民心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译文〉</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不推崇杰出的人才,以使人民不争夺名利;不重视稀有的珍宝,以使人民不沦为盗贼;不展示能够诱发贪欲的东西,以使人民的心思不被扰乱。因此,圣人治理国家的原则是,简化人民的思想,充实他们的肚腹,弱化他们的精神,强健他们的筋骨。总是要让人民处于没有知识和欲望的状态,并且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制造事端。只要遵循无为的原则,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章主要讲统治者是人民的榜样,他的所作所为都会影响到人民的处世方式。统治者如果不喜好稀缺难得的财货,不炫耀引起人民欲望的事物,人民就会安分守己,各操其业;反之,如果统治者骄奢贪婪,到处搜刮珍宝,竭尽嗜欲,其统治之下的人民也会变得心神迷乱,争财夺利。所以,历史上有道的统治者无不生活简朴,以淡泊无欲的心态治理人民;贤能的大臣,也都知道劝谏君主远离奢侈、欲望,以天下百姓为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三章结合起来读,告诉我们看问题,不只能看到一个方面,不能一点论,而应该两点论。正反两个方面,包括他们这个动态中转化的方面。任何一件事情它是有尺度的,这个度把握不好就会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尚贤”本来是一件很好的事,重视人才,可是这个事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走到了他的另一个方面,真正的人才反而被过滤掉了。我们看问题,教育子女、处理家庭关系、社会关系……都要用哲学的思维“抱一为天下式”。</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