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爷爷的老战友—温先星将军

Daniel Qi

<p class="ql-block">温先星(1914—1990),江西省石城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指挥员、高级将领,是开国将帅中在毛泽东手创的31团的后裔部队里任职最长的将领。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p> <p class="ql-block">人物简介</p><p class="ql-block">温先星(1914—1990),江西省石城县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军团第二师五团排长。参加了长征。</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第5支队连长、副营长,冀鲁豫军区第5支队营长,教导第3旅七团营长、副团长、团长。</p><p class="ql-block">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1纵队3旅副旅长,冀鲁豫军区第4军分区副司令员,晋冀鲁豫军区第8纵队22旅副旅长,华北野战军第18兵团第60军178师副师长、师长。</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0军187师师长兼四川军区绵阳军分区司令员,川西军区副参谋长,四川军区副参谋长,成都军区副参谋长,成都军区司令部顾问。是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p><p class="ql-block">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p> <p class="ql-block">人物生平</p><p class="ql-block">温先星于1914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农家。1932年参军。他在红军中的第一个领导职务是红1军团2师5团的排长。红5团非同小可,它的前身是朱毛红军。1933年6月红军整编,改小师小团为大师大团,红1军团的11师缩编为红5团,其前身是秋收起义毛泽东部红4军31团的1营和2营,南昌起义朱德部红4军28团3营和团教导队。红5团成立后,“充分发扬了死打、硬拼英勇顽强而又灵活机动、坚决完成任务的优良作风,锻炼成为一支打不烂、拖不跨、不怕苦、不畏难、战必胜、攻必克的钢铁部队。”</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爆发后,红1军团2师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红5团改编为685团2营,参加了平型关战斗。1938年4月,温先星的2营随343旅副旅长周建屏深入敌后河北井陉以北、平山以西开展游击战争。1938年7月,2营进入冀南,扩编为晋察冀军区第5支队,时称曾国华支队。9月,2营编入肖华的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开辟冀鲁边。在山东,2营的5连、7连和8连都扩编为营,组成第5支队5团。</p><p class="ql-block">1939年温先星由连长升为副营长,不久营长牺牲,温先星升任营长。第5支队先后又称鲁西支队、运河支队,5团始终是支队的主力。1940年,5团改称教3旅7团,1941年在潘溪渡战斗中,担任7团1营营长的温先星率领1营向进村的日伪军猛冲猛打,在狭窄的村庄里与敌军短兵相接,刺刀见红,把敌军赶到黄河故道大堤旁的坟地里歼灭。同年温先星升任7团副团长。7团在郓城伏击日军,歼敌550人,创造鲁西战场全歼日军的模范战例。1942年,正规军地方化,7团改为小团制,直辖9个连。1943年,温先星升任7团团长,不久到党校学习,1945年回到7团,此时7团已改为大团,属冀鲁豫军区第8军分区建制。</p><p class="ql-block">抗战结束后,7团编为刘邓大军1纵1旅1团,温先星任1团团长。1团在攻打汤阴县城时,率先破城,全歼国民党守敌暂7军军部直属队2200人。1946年,温先星升任1旅副旅长。</p><p class="ql-block">温先星虽然没有参加秋收起义,但他是开国将帅中在毛泽东手创的31团的后裔部队里任职最长的将领。战争时期,温先星先后六次九处负伤。建国后,任四川军区、成都军区长期担任司令员、参谋长职务,为人民军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做出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晋中战役中,他用一个团拖住了一万敌军,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p><p class="ql-block">战争中,除了拼实力外,还得拼计谋。</p><p class="ql-block">晋中战役是我军又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这场战役是开国元帅徐向前指挥的以少胜多,以6万人的兵力歼灭阎锡山军10万余人的成功案例。</p><p class="ql-block">在这场经典的战役中,不得不说到这位将军,他就是温先星将军。</p><p class="ql-block">温先星是江西石城人,1914年出生,1932年参加红军,随后参加了长征。抗战开始后,他先后担任为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军分区司令员、军区参谋长等职,是个身经百战的军事指挥员。长期领兵作战,把他锻炼成一个指挥能力越来越强,指挥艺术越来越高,常打胜仗的将军。</p><p class="ql-block">早在1941年,温先星任教导三旅七团副团长时,在郓城曾伏击了一支日军,歼敌550人,创造了鲁西战场全歼一支日军的模范战例。</p><p class="ql-block">1948年,温先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8纵队22旅副旅长。</p><p class="ql-block">此时,中央决定由徐向前统一指挥第1兵团(辖第8、第13纵队)、华北军区炮兵第1旅、太岳军区部队和北岳、太行军区部队各一部及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所属晋绥、吕粱军区部队各一一部,共47个团6万余人,采取运动战方针发起晋中战役。</p><p class="ql-block">温先星在这场战役中,他亲率了一团的兵力,竟扭住了阎锡山部从平遥退逃至太原的一万多敌军,打了一场非常巧妙的运动战,最后围歼了敌军。</p><p class="ql-block">在这场运动战中,温先星采取的歼敌战略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当敌人急于逃跑时,他摆开阵势,命令猛攻,刺激敌人决战;当敌人大举反攻时,他又挥军后撤,诱敌返回。</p><p class="ql-block">当然,这样子打仗,部下有许多人都不理解,但让敌人更摸不着头脑。</p><p class="ql-block">敌人一下子以为碰上了解放军主力,一下子又以为是小股地方部队;一下子以为大获全胜洋洋得意,一下子又以为吃了大亏垂头丧气。等到敌人真正明白过来,知道这仅仅被一个团兵力的捉弄时,他们落入我大兵团包围圈中了。</p><p class="ql-block">由于这一仗打得非常出色,温先星受到兵团首长的表彰,称他是“巧将军”。</p><p class="ql-block">此后,温先星升任副师长、师长,参加了解放太原、西南等战役。</p><p class="ql-block">1955年,温先星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任师长兼绵阳军分区司令员,川西军区副参谋长,四川军区副参谋长等职务,1990年10月9日,温将军去世,享年76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温先星少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曾任成都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家乡江西石城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军高级指挥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跟毛主席干革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建功立业井冈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长征抗战高歌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解放抗美冲在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将军生来好喝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战友群中称酒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温先星将军夫人赵勇斌</b></p> <p class="ql-block">温先星与老伴赵勇斌一生相濡以沫、相互扶持,共同走过了四十七载艰苦而美好的岁月。在革命战争时期,温先星满怀理想抱负,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先国家后个人,不顾自身安危。在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解放大西北、进军大西南等诸多战役中,他身先士卒,出生入死,拿着大刀无所畏惧地往前冲,先后九次负伤,多次命悬一线。在战场上英勇杀敌时,温先星考虑过自己的战友、下属、百姓,却唯独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家人。沙场浴血奋战之际,他看到的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复兴,想到的是杀敌御辱、驱除鞑虏的革命目标。为此,温先星不惜舍小家、为大家,凭借着“舍我其谁”的信念立下赫赫战功,护住了一方安危。</p><p class="ql-block">缠绵病榻之际,温先星愧疚地对妻子说,当年自己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是为保家卫国,却没有考虑过倘若自己不幸战死沙场,妻子孤身一人该如何在乱世中自处。他一生戎马,用行动践行了何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不负国家,却愧对妻儿。数十年风雨飘摇,他不曾完整地尽过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但重来一次,他依旧会作出这样的选择。</p><p class="ql-block">在临终之时,温先星仍不忘对满屋儿孙谆谆教诲,要求他们不给组织上添麻烦、不搞特殊待遇:“以后,你们要听党的话,一定要跟党走,要好好工作,不要给组织添麻烦……还要听妈妈的话,不准找你们妈妈要东西,要钱……”这是一位将军、一位老人、一位父亲、一位爷爷对后代的希望和要求,也是他对子女们最后的嘱托。而这最后的嘱托,没有对自己身后事的要求,也没有对党组织的物质请求,有的只是一位老党员克己奉公的精神传承、一位好干部不徇私情的言传身教。</p><p class="ql-block">温先星其人,一生历经近60年戎马生涯,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军队建设贡献了毕生精力。他生活质朴、廉活奉公,办事公平公正,从不为自己和他人谋取私利。不仅如此,他还经常教育亲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要遵纪守法,努力为党为人民工作,不搞特殊待遇。温先星一生始终如一的优良作风、光辉精神值得所有共产党人保持和发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温先星将军夫人赵勇斌和长子温正怀(曾任成都军区司令部军务部副部长、眉山军分区司令员)</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