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毛主席在保安时,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他穿的衣服,不仅旧,而且皱。不是洗得发白,就是补上几个大补丁。</p><p class="ql-block">照片上,毛主席的这件薄棉袄还不合身,里面的衬衫露出了一大截。</p><p class="ql-block">虽如此,他的腰板依然挺直,他的表情依然自信,他的眼神依然坚定。</p><p class="ql-block">1936年摄于保安</p><p class="ql-block">那时刚刚经历了九死一生的长征。</p><p class="ql-block">您点放大功能看一看,他的目光,他的头发,他的肤色,他的衣服,他手上的质感……</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在演讲中说:</p><p class="ql-block">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12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上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两万余里,纵横11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p><p class="ql-block">没有,从来没有的。</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各路红军长征总行程6.5万余里,长征出发前共有将近20万兵力,到达陕北时只剩下5、6万人。</p><p class="ql-block">长征途中先后进行了600余次重要的战役战斗,平均三天就发生一场激烈的大战。</p><p class="ql-block">牺牲营以上干部约430人,其中师职干部有80多人。</p><p class="ql-block">长征中,红军平均每天行军37公里。</p><p class="ql-block">在中央红军368天的行军途中,平均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235天用在白天行军上,18天用于夜行军,休息只有44天。</p><p class="ql-block">红军先后跨越了近百条江河,征服了约40座名山险峰,其中包括20余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皑皑雪山。</p><p class="ql-block">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时,在中将以上的254名将帅中,有222人参加过长征。</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虽穿着破旧,然,他大手一挥,却有一种横扫千军如卷席的气势。</p><p class="ql-block">换作你我,倘若衣衫褴褛,不知道还剩下多少自信?不知道会不会长吁短叹?更不知道是否能东山再起?</p><p class="ql-block">伟人就是伟人,举手投足之间,就透着那种与众不同。无论条件再艰苦,也挡不住他那强大的气势。</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的这张照片够霸气,左手叉腰,右手挥动,有气吞山河之势。</p><p class="ql-block">瞧毛主席这叉腰的动作,潇洒自信。瞧毛主席这挥手的样子,大气磅礴。</p><p class="ql-block">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左手叉腰,鼓舞士气意志坚;右手挥动,横扫千军如卷席。真乃一代伟人!</p> <p class="ql-block">1946年,毛泽东主席在延安与女儿李讷留下珍贵合影。</p><p class="ql-block">1946年时,毛泽东主席与女儿李讷在延安留下了这张珍贵合影。照片中的毛主席戴着围巾,身穿厚棉衣意气风发,通过毛主席的装扮已经能够感受到当时天气的寒冷。</p><p class="ql-block">李讷扎着两个小辫,头戴瓜皮帽,坐在父亲的怀中,手中拿着课本看的非常认真,场面温馨感人。</p> <p class="ql-block">1952年,毛主席与周总理观看解放军运动会,为战士鼓掌鼓励。</p><p class="ql-block">1952年8月,毛泽东主席与周恩来总理观看解放军体育运动会,看着战士们的精彩表现,毛主席和周总理由衷的感到高兴,两人高举双手不断鼓掌,为战士们加油打气。</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和曾志的合影,她是为数不多,敢于直呼伟人绰号的老井岗。</p><p class="ql-block">他见毛主席,从来都是大大咧咧的。一声“老毛”,道出了他们之间深厚的革命情谊。</p> <p class="ql-block">50年代初,毛主席和程潜的合影。程潜端坐在太师椅上,伟人则一副认真聆听的样子。不得不说,伟人这礼贤下士的本领,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学得来的。</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脱鞋休息的照片,注意看他脚上那双袜子,松松垮垮的,不知穿了多少年?</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喜欢穿一种纱袜,长筒。这种袜子弹性极差,时间久了,袜筒就变得松垮,经常堆到脚面上。即便这样,他也舍不得扔,缝缝补补接着穿。</p><p class="ql-block">1962年,斯诺在新书里回忆,他再次见到毛主席的场景:一双需要擦油的棕色皮鞋,一双纱袜松松垮垮地掉在了脚踝上。</p> <p class="ql-block">1939年的一天,萧劲光向毛主席汇报工作,却发现他躲在被窝里。</p><p class="ql-block">萧劲光觉得很奇怪,问他为何如此?主席呵呵一笑,说道:昨天我的棉裤洗了,现在还没干呢。</p><p class="ql-block">萧劲光自作主张,让警卫员去拿一套新棉衣,却被毛主席断然拒绝了。</p><p class="ql-block">他说:我现在如果搞特殊,人民群众就会不相信你,他们就会说你不是真革命者。</p><p class="ql-block">是的,毛主席是一个真正的革命者,是一个真正为人民服务的人,是一个用伟大都不足以形容的人。</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主席在南宁视察照片,韦国清上将在右侧陪同。</p><p class="ql-block">1958年1月22日,毛泽东主席前往广西南宁视察,韦国清上将在毛主席的右侧陪同。</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毛主席身穿灰色中山装身子挺拔,面对迎接他的广大人民群众笑容不断。看着人民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毛主席发自内心的感到高兴。</p> <p class="ql-block">1958年,毛主席和四川老大娘拉家常的照片,老大娘在主席面前抽起了水烟袋,一点也不拘束。</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1958年3月16日傍晚,拍摄地点是四川成都近郊郫县合兴乡红光高级农业合作社。照片左起,社员温大娘,四川省委第一书记李井泉,毛主席。</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应该拍摄于温大娘的家里。众人都坐在一个炕上,显得其乐融融。这种炕上的小桌子,以前在比较讲究的人家中都有,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家庭在使用这样的小桌子。</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毛主席斜坐在炕边,右臂放在小桌上支撑着身体,左手扶在大腿上。他满脸微笑,身体前倾,正在认真地听温大娘讲话。</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温大娘,坐在毛主席的对面。她手上拿着水烟袋,嘴里讲着什么,一副无拘无束的样子。</p><p class="ql-block">现在的女人,绝大部分都不抽烟了。但是,在解放前后,中国有很多妇女抽烟。有的是为了打发时间,有的是为了赶时髦。现在如果是还有哪个女人那样抽烟,一定让人大跌眼镜。</p><p class="ql-block">从温大娘随意的坐姿,和她手中的水烟袋,我们可以想象,她一定是在毛主席面前抽过烟的。</p><p class="ql-block">这说明了一个问题,温大娘在毛主席面前很随意,那也就说明,毛主席这个人是极为平易近人的。</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在老百姓面前,从来都是无拘无束,没有一点官架子,就像一个普通的邻居一样。</p><p class="ql-block">在毛主席的好多照片中,我们会发现,人民、老百姓在毛主席的面前,也是一样的无拘无束,不做作,不矜持,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有的人开怀大笑,有的人诉说衷肠,有的人还和毛主席开起了玩笑。</p><p class="ql-block">弹指一挥间,毛主席已经离开我们47年了,可是,每当看到毛主席和老百姓在一起的照片,依然会让我们觉得十分亲切。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因为,毛主席深爱着他的人民,人民也深爱着他们的毛主席。</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中和毛主席一起走着的女性是主席晚年时期的生活秘书张玉凤,作为伟人身边的人,肯定也是不简单的,但张玉凤却没有显赫的背.</p><p class="ql-block">她原来只不过是铁路系统的一名列车服务员。由于对自身工作的细致肯干,张玉凤从普通列车服务员一直到毛主席专列服务员,之后竟然被调任主席的生活秘书,机要秘书,可见主席对她是多么的信任。</p><p class="ql-block">就是有着这份责任,张玉凤在国家最紧要的时候保住了许多的机要资料,没有辜负主席的信任。</p> <p class="ql-block">60年代时,毛主席在杭州一凉亭乘凉,随手用竹竿当成拐杖。</p><p class="ql-block">这是上个世纪60年代时毛主席在杭州一凉亭休息时的照片,因为登山没有准备拐杖,所以同行人员用一根竹子给毛主席当拐杖用。</p><p class="ql-block">身穿中山装的毛主席坐在竹凳上非常威严,向远方看去,不知道在思考些什么。</p> <p class="ql-block">1958年11月,有一天晚上,毛主席与田家英吴冷西谈话。</p><p class="ql-block">老人家特别提醒吴冷西:做记者的办报的,做新闻宣传工作的,凡事要有分析,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正确态度。</p><p class="ql-block">老人家说了一番话后,又说:现在有一种很不好的风气,就是不让讲缺点,不让讲坏话,不让讲怪话。记者和编辑看问题要全面。要看到成绩,又要看到缺点,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侧面。要看到主要方面,还要看到次要方面。这叫做辩证法两点论。</p> <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那名军人,坐在毛主席和周总理中间,绝非等闲之辈,他是谁?</p><p class="ql-block">此人叫郑律成,韩裔中国人。他与聂耳、冼星海齐名,被誉为“军歌之父”。</p><p class="ql-block">1939年,他创作《延安颂》,一举成名天下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更是他的巅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1966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观礼,发自内心高兴。</p><p class="ql-block">1966年10月1日时,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观礼,面对祖国的繁荣富强快速发展,毛泽东主席发自内心的感到高兴,站在毛主席身边的陈毅元帅也不自觉的鼓起掌来。</p> <p class="ql-block">照片中这名年轻帅气,与毛主席合影留念的小伙名叫周福明,他是毛主席的专职理发师兼卫士。晚年毛主席的经典发型就是出自于他手。</p><p class="ql-block">周福明原本是杭州的一名普通理发师,在1959年,毛主席在杭州期间,他幸运地被选中为毛主席的理发师,后来就跟随毛主席从杭州去到北京一直为主席理发,而在毛主席去世后,他为主席理了最后一次发,在1976年,周福明被分配到毛主席故居管理工作。</p> <p class="ql-block">1970年,毛主席会见外宾后与工作人员合影。</p><p class="ql-block">1970年,毛泽东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外宾结束后与工作人员单独拍下这张珍贵合影。</p><p class="ql-block">要知道毛主席最反感的就是拍摄新闻照片,但是毛主席却很喜欢和人民群众合影,因此在他人提出合影请去的时候,毛主席通常都会答应,这种亲和力,让合影的群众感到幸福。</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毛主席当年在世界上的地位,尼克松和他握手,不由自主弯腰低头。</p><p class="ql-block">尼克松后来在回忆:站在他的面前,我就像一个犯了错误的小学生站在严厉的先生面前那样!我不敢说半句假话。</p><p class="ql-block">一个伟人能让另一个伟大的人物如此折服,足可见,毛主席不是一般的伟大。</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主席与周总理接受少先队员鲜花,两人笑的非常开心。</p><p class="ql-block">1961年,毛主席主席与周恩来总理一起接受少先队员的鲜花,两人站在一起,看着祖国花朵的茁壮成长,两人发自内心的感到高兴。</p><p class="ql-block">对于献花的少先队员来说,能够亲自为毛主席和周总理献花,这是一辈子值得骄傲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1940年,毛主席并没交代,周总理就去看望毛岸英兄弟,什么叫默契?这就是默契。</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1940年,拍摄地点是苏联国际儿童院。照片左起,周恩来,毛岸青,邓颖超,毛岸英。此时的毛岸英18岁,毛岸青17岁。</p><p class="ql-block">1939年7月11日,周总理不慎从马背上摔了下来,造成了右臂粉碎性骨折。由于延安的医疗条件较差,周总理的伤恢复的不理想,于是中央决定,让周总理夫妇去苏联莫斯科治疗。</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就拍摄于周总理在苏联治病期间。</p><p class="ql-block">在离开延安的时候,我猜,毛主席肯定没有交代周总理,要他去看一看毛岸英兄弟。</p><p class="ql-block">其实,毛主席已经有好多年没有见过他这两个儿子了。从1927年秋收起义开始,一直到1940年,整整13年,毛主席没有看到过两个儿子一眼。</p><p class="ql-block">谁没有父母?谁没有儿女?人心都是肉长的,哪个做父亲的会不思念自己的儿女?毛主席也是普通人,他会不思念自己的儿子?</p><p class="ql-block">然而,为了革命,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人民,毛主席把这份对儿女的想念深深地埋在了心底。所谓国而忘家,就是如此。</p><p class="ql-block">周总理夫妇来看望毛岸英兄弟,这不是刚好圆了,毛主席想念两个儿子的心愿吗?</p><p class="ql-block">我想,周总理回到延安后,一定会把这张照片带给毛主席,并向他讲述毛岸英兄弟的近况。</p><p class="ql-block">什么叫默契?这就是默契。自从遵义会议以后,确立了毛主席的核心地位,可以说,周总理和毛主席配合的最为默契。</p><p class="ql-block">如果从1935年遵义会议开始算起,一直到1976年两位伟人逝世,他们整整密切配合了41年。</p><p class="ql-block">古时候,结拜兄弟的时,有一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那就是,“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可是,真正结拜过的兄弟,何曾兑现这样的诺言?</p><p class="ql-block">1976年,毛主席、周总理、朱老总三位伟人同一年离世。他们的年龄相差很大,毛主席享年83岁,周总理享年78岁,朱老总享年90岁。这难道仅仅是一种巧合吗?</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总理在贵州视察珍贵照片,亲自下地查看庄稼。</p><p class="ql-block">1960年,周恩来总理出国访问结束后亲自在贵州下地视察,照片中的周总理身穿灰色中山装身形挺拔,看着手中结满麦子的麦苗感到非常欣慰,心系人民的周总理值得我们永远铭记。</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徐向前元帅的日常,饭罢,连菜汤都不剩了。</p><p class="ql-block">徐帅夫妇是出了名的简朴,喜食粗粮和素菜,尤喜野菜,乐此不疲。</p><p class="ql-block">徐帅儿媳王彦彦小时候曾在徐帅家吃过一次饭。她回到家后,告诉父母:他们好像吃的是草。</p><p class="ql-block">韩先楚曾在徐帅家吃过几次饭。后来,他再也不去了。据说是因为难以下咽。</p><p class="ql-block">简朴如斯,和普通老百姓有什么两样?</p> <p class="ql-block">1991年8月,位于中国山西省的交城县,迎来了一位令人瞩目的贵客——华老。阔别政坛十年的华老,带着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回到了这个他曾经成长和生活的地方。这次回乡探亲,引起了当地民众的热烈反响,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带着激动和敬仰的心情,欢迎华老的归来。</p><p class="ql-block">在交城县城关镇杜家庄,乡亲们得知华老回来的消息后,都争先恐后地相携而来,他们的热情和敬仰溢于言表。当华老出现在众人面前时,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人们大声喊着:“华老好,祝华老身体健康。”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仰和祝福,是对这位为人民作出过巨大贡献的领导人的深深感激。</p><p class="ql-block">华老带着温暖的微笑,向在场的人们挥手致意,他的目光中充满了对家乡人民的深厚感情。他大声地对大家说:“祝家乡父老乡亲生活愉快、身体健康。”这简单而真挚的祝福,让每一个在场的人都感受到了华主席的关怀和温暖。</p><p class="ql-block">华主席是交城人的骄傲,他的事迹和精神永远激励着故乡的人民。在那个年代,他为中国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在他心中,永远有一片净土,那就是他的故乡——交城县。他始终不忘初心,无论在何处,都秉持着为人民服务的信念。</p><p class="ql-block">这次回乡探亲,是华老对家乡人民深深的情感体现。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无论地位如何变化,他始终是那个关心人民、为人民谋福利的领导人。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故乡人民,引导他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p><p class="ql-block">在华老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领导人的朴素与真诚。他不计个人得失,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他的亲民形象和真诚态度,使得每一个了解他的人都会为之感动。他的故事和精神将永远流传在交城县,成为激励人们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p><p class="ql-block">在那个特殊的时刻,交城县的人们深感自豪和感激。他们为有这样一位杰出的领导人感到骄傲,同时也感谢他为家乡和全国人民做出的贡献。华老的形象深深地烙印在他们的心中,成为他们敬仰和怀念的对象。</p><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虽然华老已经离开了政坛,但他在人民心中的地位永远不会改变。他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一个为人民谋福利、为家乡争光的人。在交城县,他的故事和精神将永远被传颂,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的力量源泉。</p><p class="ql-block">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华老的精神将永远熠熠生辉。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一个真理:一个优秀的领导人必须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继承和发扬华主席的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p><p class="ql-block">总结起来,1991年8月华老回乡探亲的事件彰显了他的亲民形象和人民至上的信念。这次探亲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他的关怀和温暖,也激发了家乡人民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华老是交城人的骄傲,是全中国人民的骄傲!他的故事和精神将</p><p class="ql-block">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p> <p class="ql-block">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华国锋弯腰俯身和郭沫若交谈。华老对老一代革命家一向很尊重,很有大局观。</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1978年,军事科学院建院20周年期间,时任中共中央主席的华国锋和时任军事科学院第一政治委员粟裕,以及军事科学院院长宋时轮亲切握手交谈时,留下的一张珍贵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1978年,华国锋和时任军委副主席叶剑英,邓小平,徐向前,聂荣臻。在时任军事科学院第一政治委员粟裕大将和军事科学院院长宋时轮上将等陪同下,在北京出席军事科学院建校20周岁庆典期间,接见军科院教职工代表时留下的一张珍贵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1978年,81岁高龄的叶剑英元帅,在军事科学院参观工作期间,和时任军事科学院第一政治委员的粟裕大将,以及军事科研院长的宋时轮上将,亲切握手交谈时,留下的一张珍贵照片。</p> <p class="ql-block">钱学森陈永贵和李敏夫妇的珍贵合影</p><p class="ql-block">1975年陈永贵和国防科委的同志在大寨合影。后排右一是李敏,前排右一是孔令华。前排左一是陶鲁笳,前排右二是乔平。</p> <p class="ql-block">虽然邓颖超只比钱学森大7岁,但他们之间却有着一层师生关系。不过这层关系,最开始的时候,钱老知道,邓大姐却不知道。</p><p class="ql-block">20年代初,邓大姐在北师大附小教书,钱老在这里上学。二人虽然在一所学校,但邓大姐并非钱老的任课老师。所以,邓大姐不认识钱老,钱老却记得邓大姐。</p><p class="ql-block">多年之后,二人在一起聊天,钱老非要叫邓大姐老师。邓大姐一头雾水。钱老就把这层师生关系抖搂了出来。</p><p class="ql-block">这件事说明了一个问题,说明钱老师一位尊师重教的人。尊师重教,往小里说,就是一个个人修养的问题。往大里说,那就是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p><p class="ql-block">一个人有了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他才会不计个人名利,把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合二为一,奋斗终生。</p> <p class="ql-block">两大“战神”罕见同框,彭德怀和粟裕,一个不怒自威,一个胸有成竹。一个在朝鲜战场,扬我国威;一个在淮海两域,定下乾坤。若论一线军事指挥才能,二位都能排进我军前三吧?</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50年代,贺龙元帅和女儿的合影。瞧他那走路的架势,潇洒至极。说句实话,贺老总有一种别样的气质,好多牛人见了他都露怯。</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70年代,三位开国将军在北京出席五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在大会主席台留下的一张珍贵照片。</p><p class="ql-block">照片从左到右依次为时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的董其武上将。</p><p class="ql-block">中央军委委员,兰州军区司令员的韩先楚上将</p><p class="ql-block">和中央军委常委,军事科学院第一政治委员的粟裕大将。</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1977年,70岁的粟裕大将和69岁的王震上将在北京南口靶场,观看新武器装备期间,留下的一张珍贵照片。</p><p class="ql-block">在当时粟裕大将时任中央军委常委,军事科学院第一政治委员。</p><p class="ql-block">王震上将时任中央委员,国务院副总理。</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1963年,粟裕大将在北京看望肖劲光大将时,留下的一张珍贵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1984年国庆节三位开国元勋在天安门城楼观礼台观看阅兵期间,亲切交谈时,留下的一张珍贵照片,照片从左到右依次为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张爱萍将军,军委副秘书长兼总政治部主任余秋里将军,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兼军委秘书长杨尚昆同志。</p> <p class="ql-block">1977年,耿飚,韦国清和许世友在北京出席十一届一中全会期间在大会主席台就座时,留下的一张珍贵照片。</p><p class="ql-block">耿飚时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p><p class="ql-block">韦国清时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兼总政党委第一书记。</p><p class="ql-block">许世友时任广州军区司令员兼广州军区党委第二书记。</p><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会议上,他们三人全都当选为十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其中,首次当选为政治局委员的耿飚,后来还在1981年接替开国元帅徐向前担任了新中国第五五任国防部部长,同时他也是我军唯一一位无军衔的国防部部长,可谓是功勋卓越。</p> <p class="ql-block">这是学生时期的岸青,他和同学在一起合照。当时的他也是很帅气。</p> <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毛岸青带着新婚妻子邵华回到湖南长沙板仓看望外婆向振熙老人时一起拍的珍贵合影!</p><p class="ql-block">向振熙老人是杨开慧的母亲、也就是毛主席的岳母。向振熙老人的丈夫是杨昌济,老人也是杨昌济的表姐。杨昌济逝世后老人一直跟着女婿毛主席和女儿杨开慧生活,平时主席夫妻俩都忙于工作,老人帮助照看岸青岸英兄弟。</p><p class="ql-block">毛岸青和他的外婆已分别三十多年,</p><p class="ql-block">如今外婆向振熙老人已经91岁了,毛岸青看着已是满头银发的外婆,一个大男人忍不住地落泪……</p><p class="ql-block">向振熙老人虽然已经91岁了,但是老人家眼不花、耳不聋非常健康!见到外孙毛岸青已长大成人,还带了孙媳妇回来看自己,老人家也是喜极而泣激动的说不出话来……</p> <p class="ql-block">这是60年代时,岸青和邵华结婚时拍的照片。</p><p class="ql-block">岸青身穿白色西装,看起来很开心。而邵华则一身白色婚纱,美丽大方。笑容也很灿烂。两人看起来很甜蜜又温馨幸福。</p> <p class="ql-block">毛岸青邵华结婚照</p> <p class="ql-block">1964年,邵华和岸青结婚时,一张罕见的合影,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场婚礼并不像别人想象的一般盛大,就只简单的给大家发了喜糖,甚至连婚宴也仅仅只有一桌,没有传统的仪式中繁琐的礼节。</p><p class="ql-block">虽然父亲没有来参加他们的婚礼,但是还是给小两口带来了新婚礼物,一部收音机和一块手表。</p> <p class="ql-block">岸青和邵华一起去外面游玩时的合照。。俩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p> <p class="ql-block">难得一见的毛岸青父子珍贵合影。</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1986年夏天,父子俩都穿着白衬衫,显得很是朴素。</p><p class="ql-block">毛岸青的手很自然地搭在儿子的肩膀上,毛新宇当时虽然只有16岁,但个头已经和父亲差不多高了。</p><p class="ql-block">父子情深在这张照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朴实无华却又打动人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