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名家追忆文苑·杨绛】我心目中的杨绛先生:从人性的高洁到艺术的高贵

C-J-G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我心目中的杨绛先生:从人性的高洁到艺术的高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作者:C-J-G</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音乐:国风《悠悠我思》</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图片:来自网络</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创作日期:2023.11.5.</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不争与不屑,正是杨绛先生的个性写照与处世态度。而热爱自然,钟情艺术,以文养身,也正是杨绛先生毕生追求的高贵气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题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汉语词汇中,“先生”这个词有着多种释义,但基本上都是指向男性。自近代以后,由于女性思想的解放和进步,出现了一些在政治和艺术等领域出类拔萃卓有建树的非凡人物,极受人们敬重,因而在近、现代史上便有了以“先生”敬称的女性,杨绛便是其中一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绛先生曾经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的资深研究员,后又授聘名誉学部委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间,她的许多作品,尤其是散文集《干校六记》和长篇小说《洗澡》出版后反响很大。我曾就读于中国社科院文学所中国当代文学专业,杨绛先生作为文学所的资深研究员和名誉学部委员,并没有参与当时文学专业教材的编写工作,更没有亲临授课。所以,对她也只是“闻其名而不闻其所以名”,更多的是从她的作品和“圈内人”的交谈中获得对杨绛先生的认知。归结起来就是:人性的高洁和艺术的高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绛先生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无锡。无锡,是春秋战国时期遗留下来的古城,其厚重的历史根基和雄峻的风水灵气,使无锡古城收尽了江南的绵柔灵秀。而杨氏家族一门,在当地又是秀蔚之气独钟。杨绛的父亲杨荫杭是辛亥革命前的老同盟会员,以道义之身名重天下。杨氏家族中,有的致力于教育或献身艺术,算得上一时之俊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江南这一脉乡土在血缘中承袭而来的灵性之气,早已在天地自然的演化中伏在了杨绛身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说,这是先天血缘禀赋的因素,那么,由于杨绛的出生地是在北京,这又使她有机会得到完全不同于故乡的地域文化氛围的滋养。这种特殊的人生境途,对她此后在独立的人格精神的滋养,并始终坚守的道德情操与人文情怀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的实践活动,都有着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绛先生1911年出生于北京,2016年以105岁高龄谢世,其文学生涯可追溯到自1933年发表第一篇散文作品《收脚印》,到2014年出版最后一部中篇小说《洗澡之后》止,整整八十余年,跨越了现、当代两个文学史阶段。这样的文学经历,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丰盈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无论在我学过的教材《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纲要》还是新世纪之前正式出版的各种版本的中国现代或当代文学史上,都没有提到过杨绛先生的名字。也就是说,她被边缘化了,成了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边缘人”。这又是为何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这个问题也不难理解。研读过文学史的人都知道,大凡能入“史”的人,主要有如下两大方面的考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是加入了影响力较大的文学社团(或文学流派)。有的人成为该文学社团的骨干成员,创作上很有成就,进入文学史自然没有悬念。而有的人虽无显著成就,也能借助该社团的名气“跟”进文学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是创作活动能紧贴时代脉搏,其作品能切合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能深刻地反映出一定时代的政治与经济面貌,被誉为一面时代的旗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指自“五四”文学革命起,到1949年7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时止的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中国文学史便进入到“当代文学”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五四”文学革命运动的发生和发展,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的新文学运动、解放区文艺运动和国统区文艺运动等。在这个时期,由于文艺思想倾向的不同,文学现象呈现出复杂的状况。其间,不断涌现出众多的文学社团和各种文学流派及其专门的文学刊物。据不完全统计,遍及全国各地大中城市的文学社团至少有一百多个,文学刊物达四百多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杨绛同被尊称为“先生”的冰心(原名谢婉莹),就是著名的文学社团组织“文学研究会”的骨干成员,她也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位女性作家,声名远播。杨绛却一直默默无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绛先生是个性情温良、淡泊名利的人,早年曾和丈夫钱钟书一起赴英、法留学和进修,阅读并翻译了多种西方文学名篇名作。西方自由的人文精神和家族承袭的儒家思想精髓对她文学创作理念的形成不无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文学创作上,杨绛始终坚守着一种孤高清傲、明哲保身的传统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既无功利之心,也无诉诸个人名望之意,以自己独特的人格姿态和纯洁之心灵为文学创作的根本,一以贯之地追求着文学的纯和真,使之返回到自己的根,即具有人文精神根基的审美氛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杨绛先生对文学本质的清醒,因为在文学创作中,一旦失去了人文精神的关照,文学势必就成了无家可归、飘零无主的文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也许,在杨绛先生的心中,文学不应是其它精神生产的附庸,它本身就具有一种人文精神的能力,是相对独立的,而文学的独立又必须建立在个体人格的独立之上。没有个体人格的独立,也就不会有文学的真正意义上的独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和追求,所以杨绛先生在风云变幻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没有附庸和风雅地刻意地去加入任何的文学社团和流派,始终坚持独立的创作姿态。按她自己的说法,就是以“边缘人”的定位,游离于主流意识之外,遵从自己内心的呼唤,去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和哲理思索,通过个体的俗世人生去折射大的时代,表现出对人性、自然和艺术的发现——这是一种极其可贵的人文情怀和对文学的忠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趋炎附势,不哗众取宠,不与启蒙思潮沾边,也不以自我灵魂的苦痛挣扎来实现“载道”的理想,不做人云亦云的时代传声筒,不成为某种主义的旗帜——这样的创作姿态尽管一时会被文学史所忽略,但不会永久被忽略,因为她保持了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独立清醒和人性的高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人性的高洁必然地会创造出高贵的艺术。她是文学艺术领域里一位“缄默的智者”,令人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绛先生曾经翻译过英国诗人兰德晚年写的一首蕴涵深刻哲理的小诗《生与死》,并引为自己的座右铭:“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争与不屑,正是杨绛先生的个性写照与处世态度。而热爱自然,钟情艺术,以文养身,也正是杨绛先生毕生追求的高贵气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创作立场上,杨绛先生自称自己是个“边缘人”,即不受任何名望功利和潮流的驱使,只凭自己内心的呼唤和灵魂的信息自由创作的立场。也就是与现实和主流意识保持适度的距离或疏离感,以旁观者的视角去表现大背景下的小插曲。实际上,她是始终如一地据守着知识分子本位的写作立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我看来,杨绛先生的创作姿态和她贡献给世人的所有作品,也是一种无形的、具有“启蒙”意义特质的,那就是引领文学回归并保持它的本真属性,以个体人格的独立奠定文学的独立,坚守艺术的高贵。</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