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学习和运用毛泽东诗词观</p><p class="ql-block"> 努力打造新时代中华诗词的精品力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作者 夏冰</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主席一生酷爱诗词,饱览诗词典籍,跟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据毛泽东年谱和张贻玖先生的《毛泽东和诗》等文献所载,光他圈画批注的诗词就有1558首。由于他的特殊地位,其诗词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也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其诗词早年曾进入千家万户,影响几代人,是当代中国诗人之典范。</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主席关于诗词曾有许多精辟论述,学习毛泽东的诗词观,领略蕴含其中的文化立场、文艺思想、文学观点,不仅对中华诗词的鉴赏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未来的诗词创作走向,也将产生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的诗词观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格律诗“一万年也打不倒”、诗词“要写重大题材”、诗人要做人民的代言人、“诗的语言,要以现代大众语为主”、“诗贵意境高尚,尤在意境的动态变化”、“诗有达诂” 、“诗不宜注”、“为诗不易”、“诗贵改”,以及关于新诗的精彩论述。但我认为,毛泽东的诗词观概括起来,最根本的是以下两点:一是要服务于人民大众;二是要使用大众语言。</p><p class="ql-block"> 下面我就重点通过学习毛泽东的诗词观,谈谈自己对中华诗词创作的意见,供商榷。</p><p class="ql-block"> 一、诗词必须服务人民大众</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1942年5月23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1939年,在给延安鲁艺学院的诗歌社团回信时指出:“包括诗歌在内,我觉得都应是适合大众需要的才是好的。”</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是人民诗人,他心系人民、感念人民,用诗词反映人民的悲欢,抒发自己的人民情怀。他的诗立足歌颂人民和人民事业,弘扬人民创造历史的人民史观,成为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为诗人树立了榜样。他对诗词的评价,很重要的标准、尺度就是“人民”。他对鲁迅评价极高,因为“鲁迅是中国黑暗时代伟大的革命战士,文学战线的领导者。鲁迅的心和我们是息息相通的”,“鲁迅的诗是为中国人民写的”。 他与领导干部讲,“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毛泽东主席之所以看重鲁迅、看重鲁迅的诗,就是要为中国文艺工作者、中国的诗人树立一个榜样,提倡一个方向:为人民大众写诗,做人民大众的牛!</p><p class="ql-block"> 中国文艺和中华诗词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是党的宗旨和新中国的国体所决定的,背离了这个宗旨,就不是新中国的文学艺术,就会沦为西方和资产阶级的工具。</p><p class="ql-block"> 二、诗词必须坚持人民立场</p><p class="ql-block"> 西方人喜欢讲艺术无国界。但在近期的中美对立中,人们越来越明白:艺术无国界是糊弄中国文人的。艺术无国界,但艺术家却是有国籍的,艺术家所在的国家和所处的阶级,决定着他艺术创作的方向和立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屁股决定脑袋”。你坐在什么位置、站在什么阶级立场,就决定了你会歌颂什么,反对什么,会为谁说话,为谁代言。</p><p class="ql-block">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我们的文艺要“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就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而不能站在小资产阶级的立场上”。“立场问题,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也就是要站在党的立场,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中是否还有认识不正确或者认识不明确的呢?我看是有的。许多同志常常失掉了自己正确的立场”。作为文艺工作者,要明确地彻底的解决好站对立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问题,“一定要把立足点移过来,一定要再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的过程中,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的过程中,逐渐地移过来,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移到无产阶级这方面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真正为工农兵的文艺,真正无产阶级的文艺”。</p><p class="ql-block"> 1960年,毛泽东会见外宾时,外宾们纷纷赞扬他的诗在国外很受欢迎。毛泽东说:“过去的主题是反帝反封建的问题。社会主义建设这七年中,也没有写几首诗,整天忙得很,把诗搞掉了。诗是人民创造的,我们是人民的代言人”。这就是毛泽东诗词观中最具根本性的思想,也一语回答了我们应具备的立场:只有深入群众,依靠群众,向群众学习,体察人民的疾苦,倾听人民的呼声,才能做群众忠实的代言人,才能从心底愿意为人民大众去讴歌和呐喊。作为政治家的毛泽东,毕生都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奋斗,人民至上是他的使命和初心。作为诗人和诗论家,他把人民和诗词紧紧联系在了一起。</p><p class="ql-block"> 三、诗词必须使用大众语言</p><p class="ql-block"> 诗词是用来给人民大众看的,所以,创作者必须了解和熟悉人民大众的语言。在旧中国,文化一直为少数达官富贵所垄断。为了牢牢控制底层穷苦大众世代为上层少数人服务,他们行文反对使用老百姓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底层人民无法进行文化交流。新中国成立后,开展了几次文字、文化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劳动人民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用大众语写诗、用白话文进行文艺创作,是毛泽东主席的重要思想,其目的就是为人民大众服务。他认为,一种文艺新形式经过试验、发展,直到定型,是长期的。毛泽东大力提倡写诗作词要有独创精神。他说:“诗的语言,当然要以现代大众语为主,加上外来语,和古典诗歌中现在还有活力的用语。大众化当然首先是内容问题,语言是表现形式。要有民族风味,叫人爱看、爱诵,百读不厌。”</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同苏联汉学家费德林谈话时说:“求新并非弃旧,要吸取旧事物中经过考验的积极的东西。就拿我个人的文学经验来说,我们主张新文学要建立在通俗易懂的口语基础上”。在今天的诗词界,诗词语言的大众化、时代化,仍然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课题。现实中有的诗词语言陈旧老套、陈词滥调,还有一部分人喜欢用一些生僻的字词、典故,拗口聱牙、艰涩难懂,以显其国学底蕴,其实都是故弄玄虚,故作高深,卖弄学问,装腔作势,这些都是与社会主义文艺格格不入、背道而驰的。</p><p class="ql-block"> 当然,提倡诗词使用大众语,并不是提倡使用原始的、粗野的、低俗的毫无音韵美感的古板乏味、单薄直白的大白话,而是要用含蓄的、精炼的、美妙的、形象的、含情的具有灵动个性、震撼心灵、 冲击精神、启迪思想的、现代的、民族的语言。一首诗能让不同文化水平和悟性的人,都能读出感觉、感同身受,才是好诗。从古到今,真正流传下来的、耳熟能详的不朽之作,首先在形式上要通俗易懂,为大众所接受。</p><p class="ql-block"> 作者要创作出符合大众口味、具有中国特色、时代需要的作品,还必须注重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用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的思想武装头脑。要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党的领导,要勇立潮头,紧跟时代!</p><p class="ql-block"> 四、诗词必须鲜活灵动意境高尚</p><p class="ql-block"> 诗词同众多文学艺术一样,应该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诗词要为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就不能古板呆滞、脱离实际。因此,它必须适应以下要求:</p><p class="ql-block"> 诗词要鲜活灵动。北宋著名山水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这可以说是对诗词的高度评价和总结。在诗词创作上,求正容变、尊古但不泥古是毛泽东主席的重要主张,过于机械地求工求正的“死对”,很可能就会“点金成铁”、因词害意。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生活,进厂矿、进军营、进学校、进农村、进牧区,要抛却灵魂深处的“小资王国”,向群众学习,拜群众为师,在“泥土”中汲取营养,在生活中寻找灵感。在厂矿创作的诗要有汗水味儿,在农村创作的诗要有泥土味儿,在军营创作的诗要有火药味儿,在牧区创作的诗要有酥油味儿。这样,诗词才算是接地气,才能鲜活灵动,富有生机!</p><p class="ql-block"> 诗词要聚焦重大题材。1957年,毛泽东主席邀请《诗刊》负责人臧克家、袁水拍谈诗歌创作时谈到:“听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后,大家不写革命题材了。对作家要安排,要管与不管相结合,要写重大题材。”强调:“诗歌要反映人民生活,要写抗日的现实斗争”,这是“诗歌的革命任务”。作为伟大诗人,毛泽东在这方面给我们做出了表率。看看他一生的诗词便可以深切的感到:他的诗词始终聚焦中国革命和建设。</p><p class="ql-block"> 以重大的现实题材为诗,对于我们普通诗人来说必须成为一种遵从和自觉。如果一种文学艺术,远离现实、远离时代,远离人民,甘愿取悦闲人和玩家权贵,或只关注一己悲欢,是没有价值和生命力的。作为文学艺术的诗词,能不能投入火热社会生活的大潮流,能不能登上民族艺术的大舞台,能不能融入时代进步的主旋律,也就决定了其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作用。</p><p class="ql-block"> 诗词要抒发高尚情怀。毛泽东曾赞扬铁骨铮铮的明代重臣杨继盛的诗是“中国格律诗的精品”,并说,诗要言志。唐人诗曰:‘邑有流亡愧俸钱’,这寥寥七字,写出了古代清官的胸怀和古代知识分子的高尚情操。写诗只有写出自己的胸怀和情操,才能引起读者共鸣、使人振奋,不断地向社会传递正能量。 诗词之美在意境,有意境,即自成高格。他说:“诗贵意境高尚,尤贵意境的动态变化,才见诗的波澜、辐辏,这正是唐代以来格律诗的绝妙”。</p><p class="ql-block"> 诗词要突出自身特点。格律诗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寄情于大自然,抒发情怀、言明志向,并按照严格韵律,用凝练语言、缜密章法、充沛情感以及丰富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载体。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作品。毛泽东主席说,“把格律诗叫‘旧诗’,含有贬义。就我个人兴趣说,我则偏爱格律诗”。“格律诗之所以打不倒,是因为它从《诗经》以来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至今还有人喜欢”,“格律诗是打不倒的,除非有更好的东西代替它”。他还说:“旧体诗词源远流长,旧体诗词要发展,要改革,一万年也打不倒。因为这种东西,最能反映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 。关于格律诗如何发展,毛泽东曾讲过,“要不断地推陈出新”,“我们每个人都在考虑过去和将来、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他说,格律诗的“格”与“律”是历史的产物,是约定俗成的,不能任意打破,否则就成了顺口溜。他还说:不论平仄,不讲叶韵,还算什么格律诗?所以,诗词无论怎样改革,都必须坚持其固有特点,这样才能保持其独有的魅力,从而实现不断发展。</p><p class="ql-block"> 五、诗词必须批判继承守正创新</p><p class="ql-block"> 守正,才能赓续传统;创新,才能实现超越。毛泽东主席曾说:“新诗的作者,要学格律诗的含蓄凝炼,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格律诗要学民歌的时代色彩、乡土气息和人民情感”,在“中国的旧诗中,有一种拟古体,就是过分的谦虚,自己没有独创的风格,一味模仿别人。”因此,他提出作诗要有独创精神,“格律诗和新诗,都应该在发展中改造,内容应该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主席预计新诗改革需要五十年,但他的谈话到现在早已超过六十多年了,遗憾的是,他提出的改革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他构想和期待的“新体诗歌”仍未形成整体气候,有些新诗甚至跟他设想的形式相去甚远,这就不得不使人忧虑和遗憾。但愿今后,在中华大地上会有更多的年轻诗人们,能够深刻领悟毛泽东诗词观的深刻含义,批判地继承中华诗词的传统,在历史潮流中,坚守诗词固有的特点和美感。要不断地从主席的思想和主张中受到启迪,并将其付诸创作实践,早日实现老人家的遗愿。要积极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为大众代言,为人民讴歌,努力为新时代创作出更多中华诗词的精品力作,功垂史册,传承千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年谱》、《毛泽东诗词选》、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梅岱《毛泽东的诗词观——读书札记》、《中国诗歌报》、《中华诗词》、《文艺巢》《诗画天地》、《诗词家俱乐部》等。</p><p class="ql-block"><br ></br></p><p class="ql-block"><br ></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