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台骀,上古时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是中国历史上成功治理江河的创始人。台骀庙位于侯马市西北约八公里的西台神村北,汾河滩地南侧的"古翠岭"上,庙宇坐北向南,占地7000余平方米,其建筑形式为造型独特、布局别致的城堡状。</p> <p class="ql-block"> 据史书记载,台骀是比大禹还早的五帝时期的一位部落首领,他带领沈、姒、蓐、黄四部,开山凿石,疏通了汾、洮二河,兴修水利,造福于民,因其治水有功、领导有方,当时的帝君把汾河流域赏赐给他,作为台骀的封地。台骀就是中华治水第一人,也是有史以来最早的水利官员。山西作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地,台骀以其当年治水所创造的丰功伟绩而享誉华夏,其历史地位可以肯定,后人尊台骀为治汾之神,也就是“水神”。</p> <p class="ql-block"> 台骀庙是由台神宫殿台基和“古翠岭”上的台神庙组合而成。台神宫殿台基是晋平公时期祭祀汾神台骀而在其上建成的。殿宇不大,面周三间,古柏成荫。位于圣母殿南侧,坐西向东,面宽三问,进深四椽。该建筑长10.8米,宽9.37米,檐高3.98米,建筑面积101.23平方米,占地面积191.9平方米,悬山顶,素瓦,雕花绿琉璃脊。殿前月台宽敞,周国绕有低矮的围栏,正面明间门楣上悬一块金宇立匾,上书“台骀庙”三个楷书大字,同时殿内中间供奉台骀神像,左面为土地神像,右面为五道神像,令人敬奉。</p> <p class="ql-block"> 几千年来,烽火不断。规模宏大的侯马台神庙虽始建于东周,但历经数次被毁重建,现存仅为明崇祯和清乾隆年间的建筑。清康熙时,考据学家朱彝尊自北京南下山西,驻足侯马时游览此庙,感念物是人非,发思古之幽情,写下诗书"双绝"的五言长诗《台骀庙怀古十韵》:"分野扪参差,山川奠禹先……唐风谁始祀?鲁史(《左传》)至今传。"诗中以考据学家的眼光、文学家的笔调道出了台骀先于夏禹治水的首创之功和对山西开发的特殊贡献。</p> <p class="ql-block"> 台骀死后被汾河沿岸百姓广为供奉,太原、宁武、汾阳、侯马等地至今仍存有多处台神庙,其中历史上始建最早、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位于侯马市西台神村北的古翠岭上,傍汾而立,地望极佳。</p> <p class="ql-block"> 山西被称为中华文化发源地之一,是10万年前人类诞生之源、五千年华夏文明之宗,也是600年大槐树移民之根。中国人口最多的十大姓氏有一半源自山西。其中排名第二的是“张”,占山西省总人口的8.64%。我们常说,天下王氏出太原,其实,天下张氏也出自太原。我国张氏先祖台骀的庙宇就坐落在今天山西省太原市。台骀的一生都在汾河流域,对于山西有着拓荒、启蒙、开化的功绩,被称为“中华治水第一人”。张姓的始祖叫挥,黄帝之子少昊青阳氏之孙。台骀是挥的孙子,台骀庙也被称为张氏祖庙,是海内外张氏族人寻根谒祖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台骀一生活动在汾河流域,对山西有拓荒之勋,启蒙之恩,开化之惠,是名符其实的"开发山西第一人"。台骀先于共工孔壬、鲧禹父子之前治水并取得巨大成功,亦无愧"华夏治水第一人"的赞誉。在他的治理下,汾河流域根治水患,当地百姓安居乐业,繁衍后代,使晋南成为一片适宜人类生息的沃土,并加速了当地社会、生产、文化等方面优于其它地域的发展,更为其后的尧、舜、禹相继在晋南建都(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奠定了地理与物质上的先决条件,使华夏文明在晋南薪火相传并发扬光大。后人致以台骀极高的敬意,台神庙神龛的一副对联对台骀的事迹作了很好的概括:"统系出金天,障泽惟勤,三晋人民歌圣德;谨猷在汾地,安澜普庆,一方保障赖神功。"台神庙楹联又曰牶"能业其官障泽宣汾昭亘古,永垂厥德平汾静浪到于今。"5000年悠悠岁月,台骀的功绩与影响犹如涓涓细流无声地浸润着整个三晋大地。</p> <p class="ql-block"> “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山西古建筑有28027处,而近几年恶劣的天气给这些古建筑带来了严重的且难以修复的损伤,这也包括我们的台骀庙:台骀庙围墙各处挂着“此处危险”的警示牌,岭上的一处围墙已经彻底垮塌。砖瓦沿着土坡散落一地,一张蓝白条油布遮盖在坍塌墙体之上,春秋楼出现一条宽约6厘米的裂缝。对此,我发出呼吁: </p><p class="ql-block"> 1、增强公众古建筑保护意识。对于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应该让广大人民群众都参与进来,成立专门的古建筑保护团体,宣传我国传统建筑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使古建筑保护范围中的人民群众能配合政府部门,共同实现对古建筑历史文化意义的保护。</p><p class="ql-block"> 2、古建筑保护与新城市建设并驾齐驱。古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保存它原有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另一方面也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不断进行城市更新,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古建筑保护与城市改建并重的原则,合理规划古建筑保护范围,在城市大规模改建过程中加强对古建筑本身及其周边文化的保护,城市建设在总体上应该与古建筑的风格保持协调。</p><p class="ql-block"> 3、加强对古建筑的维护。由于我国古建筑的材料主要是木材,其主要损坏原因是木材的腐烂,定期对古建筑进行维修和修复十分重要。对古建筑的维护应该坚持原真性,即保持古建筑本身和它所代表的历史性和美学性,仿照古代建筑风格,利用现代科技使古建筑维护过程中的环境、人为损坏程度降到最低。</p><p class="ql-block"> </p> 感谢观看 <p class="ql-block">语文学习小组</p><p class="ql-block">美篇制作:李子勋 李子萱</p><p class="ql-block">文字介绍:常馨予 任书雨</p><p class="ql-block">图片摄影:刘玉莲</p><p class="ql-block">图片美化:李子勋 李子萱</p><p class="ql-block">美篇介绍:樊朝阳</p>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