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路,东起中山东一路,西至西藏中路,长1544米,是开埠前通向黄浦江边的四条土路之一。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前后筑今河南中路以东段,因附近有基督教伦敦会教堂,故名布道路、教会路。同治三年(1864年)向西延伸,筑完全路,翌年正式命名为福州路,俗称四马路。从20世纪初起就有“文化街”之称,现今仍有上海图书城、上海古籍书店、外文书店等。<div>福州路(河南中路至中山东一路段)为上海64条永不拓宽马路之一。<br>补充:其实,过去上海人说福州路和四马路是有特指的。福州路东段因书店众多,被称为“福州路文化街”;而西段妓院娱乐场甚多,被称作“四马路妓女窟”。<br></div> 福州路东入口位于中山东一路上的汇丰银行大楼旧址(中山东一路10号)与轮船招商总局大楼(中山东一路9号)之间。 福州路17-19号:旗昌洋行旧址,建于1855-1857年间,是外滩第一期界面仅存的楼房,建筑风格是典型的殖民地外廊式建筑,同时带有哥特和文艺复兴立面构图元素。 福州路17-19号 福州路33-35号 福州路36号 福州路37号、53号:原美商卫利韩公司大楼。建于1930年代,西方折衷主义风格。平面回字形布局,沿街主立面三段式构图,有贯穿2至4层的壁柱。 福州路44号:正广和公司旧址,建于1936年。英国乡村式风格,平面凹形,两翼向后,南立面对称,中部架空为过街楼式主入口,墙面露暗红色半露木构架。红瓦陡坡屋面,清水红砖烟囱,白色拉毛粉墙。正广和洋行总部在英国伦敦,1874年开始在上海开设分公司。在华公司取名广和洋行,总部开始设在香港,1937年迁到上海福州路44号,产品为正广和汽水。 福州路四川中路口(西南角) 福州路70号:原德国书信馆大楼。1905年竣工,巴洛克风格特征。建筑平面呈L形,临近街道转角处用圆柱形体量连接西、南立面,其上有两根巨柱式壁柱贯通二、三层。曾先后更名为中国电报局(1924年)、华中电报公司(1930年)、上海电报局以及民国交通部电报局总营业厅(1940年)。 福州路70号 福州路89号:中兴银行大楼旧址,前楼建于1927年,后楼建于1934南,外观简洁,现代式风格。中兴银行创立于1920年,总行设在菲律宾马尼拉。1929年上海成立分行,抗战胜利后,被中央银行批准为外汇指定银行。<br>1945年至1947年,这里是中共上海市委重要秘密联络机关,中共地下党领导的《文萃》周刊编辑部在此办公。<br> 福州路106号:原为三井物产公司上海支店(日)。建于1903年,意大利文艺复兴府邸式。清水红砖墙,东立面有两组垂直的希腊式三角形山墙花与三联窗、双联窗的组合。檐下及门窗等部位有精致的雕饰。 福州路106号 福州路107-123号 福州路107-123号:原浙江实业银行大楼,建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装饰艺术风格,外墙为褐色清水砖砌筑,局部装饰为素色水泥,底层用浅色石材贴面。 福州路江西中路口东南角(福州大楼):原名汉弥尔登大楼,建于1933年。装饰艺术派风格。立面以竖向线条装饰为主,形体向上内收,顶部塔楼作重点装饰。 福州路江西中路口东北角(新城饭店):原名都城饭店,建于1934年。装饰艺术派风格,立面强调竖向线条构图,形体向上内收,顶部塔楼作重点装饰。外观与汉弥尔登大楼几乎一模一样。 福州路江西中路口西北角 福州路江西中路口西南角(建设大楼):建于1936年,现代派风格。 福州路108号:建于1936年,大门两旁立塔斯干双柱。 福州路118号 福州路120号:上海银行。 福州路185号:原为中央巡捕房(在英租界总巡捕房原地翻建)建于1935年,现代派风格,立面为竖向构图,主入口为过街式洞口,内有四合院。 福州路198-200号: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旧址,建于1922年,英国新古典主义风格,有巴洛克装饰。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上海市政府从枫林桥搬迁这里办公,大楼改称市府大楼。上海解放后,上海市人民政府曾设在此,陈毅市长在这里完成对旧市政府的接管。 福州路200号 福州路198-200号 福州路209号:美国花旗总会大楼,建于1925年。立面竖向三段式划分,底层中间入口有三开间饰塔司干式柱的浅门廊,二层为落地长窗,外面挑出三组长阳台,顶层为白色双壁柱券窗。 福州路河南中路口东北角 福州路221号(五洲大楼):位于福州路河南中路口东北角,建于1935年,因五洲药房曾在此而得名。装饰艺术风格,一、二层外墙为浅棕色石材贴面,三层以上为浅色面砖贴面。 福州路266号 福州路269弄街面房 福州路272弄街面房,弄内3号为成立于1926年的开明书店旧址。 福州路298号 福州路山东中路口东北角 福州路山东中路口东南角 福州路315号:中西大药房旧址。光绪十三年(1887年),浦东人顾松泉与友人筹备中西大药房,打破30年来中国西药市场被西人垄断的局面。《申报》发文《论西药渐行于中土》予以报道。光绪十四年(1888年)六月初一,中西大药房在福州路山东路口西南角正式开业。1915年迁至福州路272弄,1927年在此新建五层大楼。 福州路343号:杏花楼创建于清代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原为广东人开的甜品店,到如今已是享誉申城的粤菜名家。 福州路348号 福州路384弄:弄内4号为由邹韬奋在1925年创立的生活书店。 福州路390号:原世界书局大楼,现为上海外文书店。建于1931年,装饰艺术派风格,立面强调竖线条构图,深红色陶面砖和浅色水泥粉刷相间。 福州路399号:上海旧书店。 福州路423-451号:建于1930年。 福州路福建中路口东南角 福州路465号:上海书城。 福州路515号 福州路539号 福州路555号 福州路579号 福州路603-605号:王宝和酒家,创建于1744年,享有“蟹大王,酒祖宗”之美誉,是上海最早的酒家之一。1936年王宝和迁至福州路现址。 福州路617-625号 福州路667号 福州路云南南路口东南角 福州路701号:天蟾舞台,是上海历时最为长久、最具规模的戏剧演出场所,有“远东第一大剧场”之誉。原名大新舞台,1925年由三元公司投资兴建。1926年春节,大新舞台落成,南北京剧名角梅兰芳、荀慧生、高庆奎、马连良、盖叫天、俞振飞等纷纷登台献艺,每日满座。1928年扩大舞台,改名为天声舞台,直至1930年江北大亨顾竹轩接办经营,才定名为天蟾舞台。由于天蟾舞台是当时上海最大的剧场,社会上一些重大的集会也在这里举行。1947年夏天,社会各界在这里召开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闻一多”追悼大会;1951年5月声势浩大的“三反、五反”动员大会在此召开,陈毅市长在会上作了动员报告。 福州路739号 福州路西藏中路口东南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