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落在渭北黄土的艺术

汉唐客

<p class="ql-block">  富平“陶艺村”,一座让人充满艺术想象力的殿堂和塑造穿越时空的遐想。</p><p class="ql-block"> 说起来到“陶艺村”休闲观光,少说也有三次了吧。最近的一次,是今年霜降节气刚过的第二天,随陕西省现代摄影协会,驱车来到闻名已久,柿树种植和柿饼加工的“马家坡村”习拍。</p><p class="ql-block"> 遗憾的是,由于天气和收成等原因,柿农家家户户门前:<b>“时令悄然虽无声,夜入霜降一道令。左邻橙色筐装满,右舍门前化作屏”。</b>那如诗如画的忙碌景象,才刚刚打开调色版,正在酝酿和勾画之中。</p> <p class="ql-block">  “陶艺村”与“马家坡村”相隔不是很远,两处的“村名”都是以“村”字守尾,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笔。</p><p class="ql-block"> 一个是集陶瓷制作,休闲体验,餐饮住宿,传统技艺与现代艺术于一体的旅游目的“村”。一座是背靠乔山凹地,面向渭北平原,千百年来,祖祖辈辈以农耕为主的自然“村”落。</p> <p class="ql-block"> “陶艺村”院落平整,随处可见的盆盆罐罐,大大小小,颇有一番韵味。与造型拙朴奇特的场馆,一低一高,一多一少,遥相互呼应着,构成了“陶艺村”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 而成品展示厅琳琅满目的陶器,有茶器也有艺术品,有装饰的也有实用的,有纯色的也有花色的。或许排不上什么“流派”,但其加工和烧制的工艺,却毫不逊色。是整个“陶艺村”,最具艺术气息和色彩升华的凝聚点。</p> <p class="ql-block">  而“马家坡村”似乎与艺术不搭界,但每年进入霜降的深秋季节,满山遍野,层林尽染的时候。便是柿子的采摘和深加工最忙碌的关口。</p><p class="ql-block"> 一夜之间,房前门后,就变成了艺术画作的工坊。聪明的先辈们通过“削皮穿挂,风干糖化”,让柿子的生硬变成软糯,又让苦涩转化成甘甜。看似简单重复的劳作,不就是艺术创作的过程与嬗变,不就是一幅又一幅充满乡土气息,手工绘制且永不褪色的“农民画”,这一画就是上千年,传承至今,历久弥新……</p> <p class="ql-block">  从“马家坡村”前往“陶艺村”的路上,公路两侧阡陌的田野,已经进入秋播最后的收尾工序。</p><p class="ql-block"> 大面积裸露的黄土地与远近呈黄褐色的树木,相互映衬着这个季节的主色调。如今,机械化解放了人工劳作的艰辛。轰鸣的拖拉机身后,卷起阵阵烟雾般的尘土,在空中忽高忽低,随风飘散,预演着来年春天绿色的萌发和丰收的期冀。</p> <p class="ql-block">  当踏入“陶艺村”,不知是季节的缘故还是“疫后”的影响,总觉得有些萧瑟和冷清。场馆外枯黄的荒草长的有半人高,簇拥的野菊花,躲在草丛下沐浴着秋日斜阳的余温。</p><p class="ql-block"> 好在,远外传来一阵阵小学生,动手体验陶艺乐趣的欢歌笑语,打破了眼前清冷的宁静。洒落在墙壁和角落里的光影,犹如投射出一幅幅不经意间的画作;陈列厅里诸多器型不一的陶艺,似乎在默默的讲述着,千锤百炼和炉火纯青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  图文/原创。图:拍摄于富平马家坡村和陶艺村;文:写于自驾南太行的路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