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重阳节忆父亲<br>吳祥雄<br>2023年重阳节<br>又到一年九月九,<br>思念亲人难聚首。<br>恩孝未报悔意迟,<br>离恨断却在心头。<br>1998年九月九重阳节,父亲病倒以后就离我们而去。父亲虽然离开我们20多年了,但父亲的音容笑貌一直在思绪中萦绕,父亲为我们做的点点滴滴一直铭心刻骨,父亲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一直激我们前行。<br>1928年,父亲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当时有爷爷、奶奶、大姑姑和伯伯,几年后二姑和叔叔也来到了这个家庭。人门众多,家庭经济撷据。为了邦助家里解忧,父亲七、八岁就开始参加生产劳动,久经磨练,后来成为生产上的一把好手。父亲10多岁就开跟随爷爷上船撑船当帮手,用他柔弱的身体为家庭建设做贡献。当时家乡坪坦河可通航,我家有一条载重量一千多斤的小木船,船运收入成为我家的经济支柱。撑船是一个又苦又累的重体力活,下航好一些,但过激流险滩就提心吊胆了,就怕船碰撞上石头,左挡右支费神又费力,好有风险。上航那就可辛苦多了,载重量加上船体自重量,怎么说也有2、3千斤,加上水流的阻力其费力程度可想而知。一条木船就船头船尾两人,又没其它动力,全凭人工一篙一篙地撑,一寸一寸地前进,脚撜船扳,手撑竹杆,腰弯如弓,手脚腰并力,全身上下没有一处不疼痛。由于長年累月腰部受力,父亲落下了腰疼病。遇上上滩就更艰难了。播阳有个陡滩叫“三百篙”,顾名思义,没有撑够300下,船是无法上过滩的。<br>父亲17岁那一年,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来抓壮丁,我伯伯榜上有名,可伯伯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这可怎么办?是父亲挺身而出顶替伯伯去当壮丁,解决了家庭的这次危机。在被押往县政府的途中,路过紫马岭时,父亲急中生智,跟看押人员说内急需解决,趁他们不注意,钻进了深山老林,跑路回家。父亲的的智慧救了自己一命,摆脱了这次危机。<br> 由于家庭穷,交不起学费,父亲只上过三天学。父亲自己没有文化,但他却非常重视我们兄妹的教育学习。他时常对我们说,“学好文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漂洋过海,发家发财”。我上中学是到离家20多公里的县城就读,必须住校,每月必须交27斤大米。当时全家八口人,一个月只有84斤谷子,打成大米只有50多斤,供我27斤米后,家里七个人只剩余30斤上下,人均一天不到2两,见状我向父亲提出来退学的想法,但父亲却坚持让我上学。家里是怎么熬过来我真不敢想象。在父亲的支持下,成为家族里第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为了子女上学,父亲砸锅卖铁,把家里能卖钱的东西都卖掉了,可以看父亲心中的天枰倾向。在父亲的坚持下,我们兄妹6人,出了2个大学生,2个中专生,2个中学生。父亲注重我们兄妹学习的同时,自己也身体力行,积极参加扫盲学习,认识了不少字,尤其是爱看《湖南日报》。一有空闲,用他的广西腔,半对半错地对着报纸念读,父亲读报成为我们家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br>父亲是一个农民,但他有自己的政治追求和政治理念。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桂北独立总队”,派员在我家乡一带活动,我的父亲很感兴趣,可爷爷不理解,父亲不惜和爷爷吵架,毅然决然地参加了他们的组织活动,直至组织解散。父亲告诉我,组织上发给他的胸牌,一面写着“自卫队”,一面写着“桂北独立团”。到20世纪80年代,我在县里做落实政策的工作,我调侃父亲说,你可以申请离休待遇啰。父亲深沉地回答,我没有在组织几天,而且我只是当通讯员,跑跑腿,没有什么功劳,当不起这些殊荣。父亲追求上进,积极肯干,1958年就被吸收为预备党员,但不知何原因,多年了都没有转正,但父亲一直不气绥,一直不放弃追求,直到1964年才如愿以偿。当时我不解地询问父亲,你一个农民那么较正入党是为什么,父亲果断地回答,“为了多做事情”,这七个字诠释了父亲的政治理念。父亲先是做生产队领导,后来又做大队领导。为了集体的事父亲可以说在拼命,有一次常着病身做示范劳动,过度劳累使父亲倒在田里,是被人抬回家的。为了集体的事起早贪黑,小时候我们兄妹白天很难见到他一面。1973年夏季,多日的降雨导致小河涨大水,水位快漫到家门口了,父亲第一个想到的是集体养猪场的安危,等父亲赶回家时,一楼已有一尺多深的水,四面汪洋,当时妈妈和妹妹们惊恐万丈,见到父亲才如释重负。当年父亲被人民公社评为“活学活用毛著积极分子”,在公社表彰大会上做典型发言。父亲对上级指示精神落实从不说二话,1976年,袁隆平院士研究的杂交水稻首次在家乡试验种植,很多人顾虑重重,阻力较大,父亲抢着把任务接受下来,大获丰收,为次年全村推广奠定了基础。<br> 父亲虽然文化不高,但对我们兄妹的为人处事教育却有他的一套。他从来没有打过我们,坚持以理服人。我上小学一年级时,有点淘气,成绩也不好,当时实5分制打分,我的作业时不时得2分,不好意思面对父亲。父亲并没有责怪我,还风趣幽默地对我说,“作业得1分,家里有筷子用,得2分家里有鸭子吃,如果得5分,五谷丰登,家里就有饱饭吃啰,我相信你会进步的”在父亲的循循善诱之下,进入二年级之后,我就跨入了学霸的序列。中学放农忙假,有一次我去山冲里生产队的田里中耕,捉了几条鱼带回家,父亲教育我不能占集体的便宜,要我主动认错,并扣家里的工分给生产队作赔偿。有一次生产队分谷子,保管员给我箩筐里装的谷子有不少稻叶渣,我去理论时,父亲对我说不要怕吃亏,让人三分不会瘦坏身体的。这点草渣影响的是视觉,但不会影重量,不能因这些小事影响和气。小时候我胆小怕事,父亲引导我说,为人做事要勇敢,老虎下山都要抓它一条腿才是男子汉”父亲在这方面也给我做出了榜样。“文革”时期,造反派到坪坦村砸孔庙,把孔子木像砸烂,并准备铲除墙上“至圣先师”等字体,父亲这时赶到,大吼一声,“谁想再破坏,请先从我身上踏过”在父亲的感召下,在场围观的乡亲都加入了护庙的队伍,孔庙得以幸存。父亲教育我要勤劳和坚持,讲起了侗族谚语“desjedl bal Kuap meec jedl douv,dags jedl I'll bangc eic jedl oils”大意是,持之以恒的人有绕不玩柴火,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没有柴火烧。父亲还给讲述了另一条侗族谚语“xeeng peek jail seeing peek magt ,mugx n up eic peek paid dal yagt”意思是要懂得共享和互助。在与人为善方面也为我们做出了榜样。父亲对生产队里缺乏劳动力户和特困户,他尽可能给予邦助和照顾。一次广西一位遇受火灾人员到坪坦村求助,父亲在我家自身就缺吃少穿的情况下,慷慨地给予了济助,使我印象深刻。“春雨润物细无声”父亲通过这些点点滴滴的教育诱导,将他的為人理念潜移默化地根植入我们兄妹的脑海里。他教育我们要热心公益,他身体力行,在他辞世前20天,不顾高血压的身体,为筹集普济桥的修善费用奔波,导致脑溢血倒下再也起不来了,这是他用生命给我们兄妹上的最后一课。<br> 父亲生前对我说“我一生都在村里做小事情”父亲自认为的小事,在我们儿女的心目中却树起了高大的形象。父亲的名字叫永辉,我们要让他精神财富代代相传,永放光輝。<br><br>作者单位 怀化市民族宗教局退休人员<br>眹系电话 13874415958</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