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路谈兵法·解三国(18)曹丞相肚里能撑船

机器人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率军讨伐宛城的张绣。张绣采纳谋士贾诩的建议,投降曹操。但曹操偷偷纳张绣的婶母邹氏为妾,让张绣顿感其辱,决定反曹。他找来贾诩商议对策,贾诩献计。</p><p class="ql-block">次日,曹操出账议事,张绣借口军中新兵甚多,为防逃亡,请求将自己的军队移至中军,曹操应允。</p><p class="ql-block">曹操身边有一猛将,名为典韦,手提八十斤重的双戟,无人能敌。于是,贾诩把典韦请到寨中喝酒,典韦大醉而归。接着派人偷入其帐,盗走双戟。时近二更,张绣突然起兵,醉中典韦失去双戟,功不能出,被乱军杀死。</p><p class="ql-block">曹操慌忙出迎,人和坐骑先后中箭,侄子曹安民、长子曹昂以命相救,才得以脱身。痛失一子一侄和一员爱将,成为曹操一生的伤痛。</p><p class="ql-block">此战,曹操吃亏就吃亏在偏爱人妇上,而惨败就惨败在贾诩的计谋之中。然而,让世人吃惊的是,贾诩后来投降曹操不仅没有受到清算,反而得到重用,最后官至太尉、大司马,被封魏寿亭侯。为什么?因为贾诩策谋深长,是个难得的大才。</p><p class="ql-block">官渡之战前夕,袁绍谋士陈琳替其写了一篇声讨曹操的檄文,对曹操的“苛虐”,即政治及为人上的严厉残暴,逐一进行了钻骨及髓般的鞭鞑。同时,处处将袁绍与曹操对比着写,极力渲染袁绍的仁德、勇武与担当。曹操读罢,惊出一身冷汗。用今天的话说,差点“怀疑人生”。</p><p class="ql-block">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攻占冀州,陈琳被擒。当刀斧手将其押解到曹操面前时,曹操说,此前你为袁绍作檄文,罗列我的“罪状”情有可原,可为什么要辱没我的祖父和父亲呢?陈琳回答:箭在弦上,不得不发。</p><p class="ql-block">左右愤怒不已,劝曹操杀掉陈琳,曹操怜惜其才,给予特赦,并任命为从事。</p><p class="ql-block">这就是曹丞相的度量!</p><p class="ql-block">北宋时期的王安石,曾在诗中以“宰相肚里能撑船”自居。实际上,真正称得上“肚里能撑船”的,非丞相曹孟德莫属。作为一代奸雄,曹操容人、容事的气度,可及者并不多见。</p><p class="ql-block">《孙子兵法》提出的“将能而君不御”的思想、“相恶”而“其相救”的思想,等等,都蕴含着“容”的智慧。曹操从为报杀父之仇而愤然伐陶谦、屠百姓,到特别能容人、特别能容事的转变,恰恰是“容”的政治智慧不断提升和成熟的过程。</p><p class="ql-block">山,有容乃高;海,有容乃深;人,有容乃大。曹操的智慧启示人们,一个人气度有多大,事业就会有多大。</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路秀儒,军封大校,人封作家,自封学人,时封兵学专家。曾任原济南军区某基地司令员、军区司令部某部部长,现为山东孙子研究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孙子研究》杂志主编,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出版著作16部,多部获全国性和山东省奖项。</p><p class="ql-block">为文追求:独辟视角,原创深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