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 在马克思的故乡》</p><p class="ql-block">回忆录之一</p><p class="ql-block"> 1998年秋天,我和县长窦俊华等一行5个人,去德国洽谈“纤维板”“肉联厂”“服装”等项目,由于这些项目中涉及的厂家分布在东、西德两处。借此机会我们这些共产党员们也接受了一次“现实的社会主义教育”。</p><p class="ql-block"> 我们首先到了东德的莱比锡,这个西方的“社会主义国家阵地”一夜之间成为了资本主义的附属品 ,莱比锡已经破败的不像样子了,由于东、西德刚刚合并,德国政府还没有来的及整治东德城市建设(西德政府第一件事就是向东德推进高速公路建设),显得莱比锡的建筑物有些破破烂烂的,看着有些凄凉。随行的德国电视台记者半开玩笑的说“这就是你们社会主义国家”,当时我心里话,“这就是你们西方的社会主义国家吧,把老祖宗马克思的脸都丢尽了”。我们几个人来到马克思公园,几个莱比锡的大学生看到东方来的人特别新鲜,非得要求和我们合影,我们顺便问了一下,对东、西德合并有什么看法,他们耸了耸肩,轻松的回答“无所谓”。我们看了看马克思公园保存的还算完好,只是看着巨大的马克思的雕塑头像,好像在沉思,东德在一夜之间改变了颜色,他也显得非常无奈。</p><p class="ql-block"> 我们几个人驱车来到了柏林广场,这里是东、西德明显的分界线,从这里看东德非常荒凉,建筑物非常破败。而柏林墙的外侧则是红红火火,一片生机。在柏林标志性建筑物右侧的“柏林墙”已经被西德人拆掉并且打成了小块,在当作旅游纪念品,以每块5马克,10马克的出售。留了几个大块的供景点照相使用。这个象征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分水岭“标志”就这样被当作旅游纪念品肢解变卖了。真是叫人既痛心又可笑。</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行人来到了德国法兰克福的附近小镇施瓦巴赫参观了“纤维板”制造厂,又洽谈了服装厂和散热器的项目,但是,心里总是忘不了打听马克思故乡的消息。翻译经过多方打听,告诉我们马克思的故乡在“特里尔(Trier)”。</p><p class="ql-block"> 我们几个人在洽谈完项目后,急不可耐的催着翻译驱车去“特里尔”。大约行车有2个多小时就到达了“特里尔”。这是一座不大的城市,白天这里特别安静,偶尔看见几位老人或在聊天或在边喝啤酒边看报纸。由于大部分“特里尔”人不清楚马克思的故居,翻译上上下下跑了多少次才打听到马克思故居的方位,我们把车停在了广场,徒步走近了马克思故居。</p><p class="ql-block"> 马克思故居位于特里尔市布吕肯街10号,这是一座灰白色的3层小楼房,看上去非常整洁,粉色墙面镶嵌着棕褐色的门楣和窗沿,洁白色的窗扉,显得非常干净,这是当时典型的德国莱茵地区的建筑,看上去十分优雅和安静。1818年马克思的父亲亨利希.马克思租用了这所房子,同年5月5日,马克思就诞生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特里尔人非常好客,由于我们的翻译也不清楚马克思的基本情况,说来也巧,一位路过的妇女(大约有50多岁的样子),主动承担了义务讲解工作,她非常熟悉地介绍了马克思的家族,马克思的出生以及经历。这位义务讲解员讲起马克思历史来,头头是道,井井有条,如数家珍,令大家十分佩服和感激。</p><p class="ql-block"> 在西德的“特里尔”能够把马克思的故居保存到现在并且如此完好,说明当地的政府的有关部门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们做出了巨大努力。</p><p class="ql-block"> 在返回法兰克福的路上,我默默的在沉思: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一生最大的贡献是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举世名著《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并且在这些著作中,彻底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灭亡的规律。是马克思整个一生中典型的科学研究成果,它已经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理论武器。但是,历史和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欧洲的社会主义国家无声无息的,一个个“变色”了。马克思还有一个没有想到的是一百多年后,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主席的正确领导下,继承了他的理论思想并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在遥远的东方中国,打出来一片新天地。并且是代代相传,一代一代的发扬光大。这就是卡尔.马克思先生在九泉之下得以欣慰的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