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现在是微信大行其道的时代。微信是那么的深入生活,以致很多人感觉被绑架了,何止!网络绑架了生活。</p><p class="ql-block"> 但即便是对网络的警惕者,也是发着微信来痛陈人们被网络绑架的危害,呼吁放下手机,回归自然,回归社会和亲情(有好多此类的帖子)。这就好比清末的烟鬼,深知鸦片的危害,醒悟之余却总是放不下手里的烟枪。</p><p class="ql-block"> 最早人们是玩QQ的,后来有了博客,然后微博,接着微信……信息时代,生活热点和时尚的变幻,常常让人有来不及转眼球的感觉,不知道下次一瞬目又有什么古怪出现。</p><p class="ql-block"> 各种网络沟通工具各有侧重,互难取代,但是无可否认,当下的热点,就是随着智能手机变成白菜之后突然爆发的微信。</p><p class="ql-block"> 在我看来,微信是很好的东西,功能众多……很个人,很公众,可大可小,可文可图,比微博私密,比QQ开放,想让谁看就给谁看,想不给谁看就不让他看,谁也不给看就给自己当笔记也行…看你怎么用了,百搭,就是堆积木。</p><p class="ql-block"> 虽则如此,这东西最个性的功能还是朋友圈,最适合熟人间,同好间建立不是太大的沟通圈子,太大了感觉不太合适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经常看到有人拼命拉人入圈,又拼命挤入他入圈子,组起一个庞大无比的朋友圈。每天无数的微信无数屏地滚过,眼都晕——能看到的不一定感兴趣,感兴趣的不一定看得到,如果圈子里有几个微信痨,晒菜晒饭晒心情,微信就变成娱乐场的大滚轮,能看到什么就看你运气了。</p><p class="ql-block"> 当然有人喜欢这么干,那也不是不可以,就如同有人要用麻袋当钱包,行不行呢?太行了,只要个人愿意,谁说麻袋不能装钱呢?</p><p class="ql-block"> 玩微信的人时间长了就会发现,总有适合在圈内的,总有不适合的。从不交流的就不太适合继续在一个圈内里呆着了。圈子圈子,没有沟通就没了存在的基础,好比大家约了个party,都瞪着眼互不理睬,还玩个什么劲。对只看不说的圈友,时间久了我会善意地屏蔽了,同样,有些人的发言,我实在找不到沟通的切入点,甚少表态,也希望人家把我屏蔽掉。人都有适合自己交往的圈子,不单是在现实中,虚拟的也一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微信功能丰富,内容庞杂,现在的人又很聪明,把各种功能开发到极致,有很多用公众账号功能建立的很精致的信息平台,内容之丰富,只有想不到,没有看不到,明显是团队的杰构。</p><p class="ql-block"> 尽管如此,我还是偏爱朋友圈的功能,没事瞅两眼,看看熟人的动静。忽然有人诗兴大发,有人感觉自家孩子萌萌哒忍不住炫出来,有人把惨不忍睹的菜很得意地晾出来,我调侃几句,出去玩的人不停地把足迹亮在圈里……哪怕有盐没醋和好友淡淡闲牙,这都是个人生活的调剂。要看团队精心制造,就去看百科全书了。</p><p class="ql-block"> 圈里内容,概而言之,晒和转,晒盐晒醋晒照片都算原创,剩下的算是转了。转帖当然大量精品,但也经常看到些质量不高的东西。原创则不论精粗了,是值得倡导的东西,属于朋友互动,哪怕晒泡巴巴上来,也是个人制造不是。</p><p class="ql-block"> 说到转,有些人热心,见什么都转。有次看到朋友的转帖,见面跟他讨论帖子内容,他莫名其妙,我更莫名其妙:“你转的贴啊!” 他说:“噢,别人转的,我顺手转了,没看内容。” 真是宝!</p><p class="ql-block"> 有些人对自己胃口的才转。从转帖的方向就能看出不同人不同的个性,也能反映出个人的价值倾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虽是圈子,但各人的口味脾性大有不同,要区别对待。有些人你尽可和他随便开玩笑;而有些人发了贴,其实就在等你的那颗小空心,并不喜欢别人对帖子轻易作恭维之外的评论,哪怕是转帖,只要有不同的看法,有些敏感的人就会视同你针对他个人,常常不快,甚至反应很激烈——实际上,这样的人,大可从圈子里划出来了。没有对错,话不投机,你们各自适合在不同的圈子。</p><p class="ql-block"> 转帖通常多有各色的心灵鸡汤和人生感悟。这个,各取所需罢了。有些话,对有些人来说很乏味肤浅,对有些人来说却很有共鸣。能抚慰心灵于一时就已很好,也难说对有些人会有电光火石的点化之功。</p><p class="ql-block"> 但是,鸡汤再有营养也不能顶饭。有些人受了挫折,经常找一些鸡汤转出来,有时还加些自己的感悟,无非是反复用换角度的方式回避事实。一个坏了一半的苹果,虽然可以通过变换角度看成一个好苹果,但是无法改变坏苹果的本质。很多鸡汤就是用掩耳盗铃法让人得到暂时的宽慰的。人总有九九八十一难,有胸怀的人,遇到事情或者接受现实,积极处理,或者干脆放下,不消在微信里找寄托;想不开的人,早中晚转些言语豁达的鸡汤励志,自己再发挥一下打气,几个月过去,变成祥林嫂了,终归还是没想开。 最终淡化消磨一切的,总是时间。</p><p class="ql-block"> 我一般惯看微信的大多数内容,唯有两种受不了:</p><p class="ql-block"> 一是不真诚。</p><p class="ql-block"> 有些人将明显自己都不信的的东西放到圈里,显而易见的不真诚。更有甚者,把谎言夹杂在事实中,误导人不自觉接受,这都有些下作了!当然,我说的是始作俑者,善良的受骗群众不算。还好,我圈内没这样的人。但是,有些善良的圈友不免中招,总能看到圈友转这类东西。我疑心很重,还有考据癖,常能发现不实的“真相”,流言,就从自己手里中止吧。</p><p class="ql-block"> 二是人生导师。</p><p class="ql-block"> 总有些人喜欢说“人应该……”,“要怎么怎么样”之类的话。人生除了不得已,生活方式多是个人的选择,人是小资还是小农,都是活,只要不碍着别人,自己舒服就是,干卿何事。没觉着闲扯淡就是低级趣味,也没感到紧随上层就代表了上进。对于能够左右自己生活的成人,各人的生活方式我向不认为有什么高低贵贱和应不应该,可是,生活中总有那么多的人生导师,教你“应该”怎么活。</p><p class="ql-block"> 好为人师可说是人之共患, 不过有些人表现得特别突出些,我也就忍了,但是,对“导师文”,我无论如何都吝啬送出那个“赞”了。</p><p class="ql-block"> 好在多数人都是良善之辈,观念再有多大分歧,本底都是善意的,微信这东西更不能较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最后说说网络绑架生活的问题,这取决于个人,本来就是个小工具,你将身心寄托于此,谁管得着?现代社会,让人丧志的玩物岂止微信。偶尔看看就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