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笠,藏在心底的思念

共此时

<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村里人出去干活都戴上斗笠。因为它晴天能遮阳,阴天可挡雨,并且戴斗笠干农事很灵活,又没有像披雨衣那样感到闷热。所以,斗笠那时是庄稼人的常用品。</p> <p class="ql-block">  从《国语》中,我们可以看到“簦笠相望”的记载,由此推断,斗笠最迟出现于公元前5世纪初,它伴随着农家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p> <p class="ql-block">  市面上出售的斗笠,虽用途相同,但形状各异。有圆形的,有六角状的,也有圆锥样的,等等。我们平时使用圆形的斗笠较多,价格也实惠。别以为斗笠结构简单,编织起来,工匠得费一番心机。先用篾片织好帽顶,再向四周扩延,分上下两层,把细竹篾编成网眼直至帽沿,然后在夹层中间铺上晒干的植物叶子,最后将沿边用青篾丝扎好,系上绑带,斗笠就完全做好了。</p> <p class="ql-block">  乡下有句谚语:“犁田莫躲雨,收割别歇凉。”说的是农忙时的劳动场面。如果这个时候行走在田间地头,到处可见密密麻麻的斗笠,就像一朵朵动态的向日葵。农民种庄稼的,施肥的,除草的,杀虫的,个个都好像不知疲倦,一边劳动,一边畅想丰收的前景,脸上洋溢灿烂的笑容。目测一下斗笠的多少,就知道农忙的程度。</p> <p class="ql-block">  有个叫“十爹”的生产队长,戴斗笠就是他的形象。十爹的斗笠又大又厚,刚买回来,就叫人用红漆油在上面写上“五谷丰登”4个大字,然后,拿来桐油把斗笠上下表面刷了个遍。十爹很爱惜自己的斗笠,得闲时用清水将其洗干净,挂在屋檐下晾干。他戴斗笠干活可起劲呢,调皮的小孩开玩笑地说:“十爹头上经常顶着一个大蘑菇。”而在村民们的眼里,斗笠是十爹勤劳俭朴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  在我们乡村,流传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位姑娘出嫁时,父母送给她两顶斗笠,吩咐她说:“咱们家穷,买不起贵重的嫁妆给你,你带去这两顶斗笠,用上它,同样会得到幸福的。”新郞接过斗笠,把它当作他俩爱情的礼物,更当作劳动致富的精神动力。结婚后,新郞新娘戴上斗笠,不辞劳苦地去干活,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那对父母把斗笠送给女儿当嫁妆的良苦用心,当时被传为佳话。</p> <p class="ql-block">  我是农家的孩子,当然少不了要戴斗笠干家务。那个下雨的傍晚,母亲叫我到地里把牛拉回村中的牛棚。我戴上斗笠,冒着雨就冲出野外去,豆大雨点打在斗笠上,发出有节奏的滴滴答答的声音。不知何故,我觉得那响声十分优美动听,简直是天籁之音,撩动我的心弦。小雨点溅在我脸上,滋润在心里。在负离子的浸润中,我不禁想起白居易“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诗句。从此,斗笠就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  大家别小看这平凡的斗笠,它曾与红军结下过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 1927年,毛泽东同志领导秋收起义部队,进驻江西省永新县三湾乡,附近的南乡人民为了支援红军,动员许多编斗笠的能工巧匠,给每个战士都送去一顶斗笠。由于南乡人编织斗笠历史悠久,并且又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一种手艺,乡里的男女老幼都会编织斗笠。在井冈山斗争的全盛时期,数万红军的头上都有一顶南乡斗笠。当时,有首红军歌谣唱道:“小小斗笠头上戴,避雨遮风防日晒,千难万险全不怕,彻底打垮反动派。”后经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中共湘赣省委书记任弼时同志提议,南乡斗笠便改名为“永新红军斗笠”,被载入史册。</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斗笠是军民鱼水情的纽带。</p> <p class="ql-block">  岁月流逝,时过境迁。今天,村民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斗笠也在历史的尘埃中渐渐远去。然而,每当在街上看到人们打着伞或披着雨衣,我就想起曾经戴在头上的斗笠,就勾起对故乡深深的思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