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名家追忆文苑.杨绛》 通透,是最顶级的人格魅力

向海(杂文小说随笔)

我喜欢读书,也做过文青梦,但有个小时候就留下的坏习惯,大多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有人提起,我就说,那个啊,看过看过, 好象自己读过很多书似的。其实呢,很多只是注重情节,图个热闹,转身就剩下了大概。于是,想要写些东西,温读复习便成了主旋律。<br>  最近被“和谐”,便有了作业压身。恰好友有书,便温习了一段功课,读了罗银胜版本的《杨绛传》。杂七杂八拼凑,随感而发。 高中时候偷看小说《围城》,最有印象的,便是婚姻就像围城,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后来,看了同名电影,陈道明饰演的男主角方鸿渐一表人才,自视甚高,纠缠于几个女人之间,不满于现状却不敢突破,在爱情、婚姻、事业中被围困,拼命挣扎和逃离,让观者感觉“人生处处是围城,人人都是方鸿渐”。再后来,得知钱杨“双剑合璧”,钻进去就没想再出来。顿觉醍醐灌顶,导演和作者,合起来躲在幕后操纵,令我有种被欺骗的感觉。<br>  待有了人生阅历和岁月沉淀,慢慢远离了武打言情风花雪月,钟情于散文,感觉与作者面对面似的交流,直接真实,更接地气。 <p class="ql-block">  喜欢杨绛,是从读了她的散文《老王》开始的。作者以平视的角度,从最低端开始,描述周围的人和物,字里行间,对底层老百姓秉持一种天然的悲悯之心。俗话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她的文一如她的人。</p><p class="ql-block"> 《丙午丁末年纪事》里,描述特殊年代受到的迫害,印象特别深刻。对那些害她的人,她没费哪怕一点笔墨,却十分怀念那些给过她温暖的人和事。看了以后,感觉很舒服,特别安静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在《记钱锺书与&lt;围城&gt;》一文里,提到钱锺书淘气,竟然帮自家猫猫打架,据说对方的猫是林徽因家的,很怀疑两家关系不好。因为杨绛的文字里,提到过很多好朋友,只略有一次记载,说林徽因是她的邻居。想想林徽因性格飞扬的秉性,不是同类项想必顺理成章。</p> 钱钟书的笔下人物刻画,风趣幽默,性格也像一个纯真的孩子,有一种灵动。窃认为,这种才华绝对是天生的。其实杨绛的文字,不动声色的黑色幽默闪耀在字里行间。更震撼她在《我们仨》中,痛彻心扉后的种种人生感悟。大概人到了一定的境界,做惯了的事便成了与生俱来的本领,思路通透了,下笔即成文章。 <p class="ql-block">  其实,文人相轻,自古而然。钱钟书是其中的“佼佼者”,号称“民国第一毒舌”。这个称号,或许鲁迅不同意。鲁迅的毒舌是标枪,针对性强。而他的毒舌是“地图炮”,包括陈寅恪、王国维、胡适等等名人,天下没几个瞧得上的人,刻薄起来字字带刀。除了鲁迅、一个女人、一只猫。只要一提起杨绛,瞬变“妻奴”,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称其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甜烂得一塌糊涂。</p> <p class="ql-block">  中华崇尚以强者为中心,讲究名人效应。世人皆知东坡的豪放多才,难记其弟苏辙博深的治国理念;周海婴直到晚年,还被称“这是鲁迅的儿子”。一个人名气太过强盛,会极大削弱身边人的存在感。杨绛没有被钱钟书这个国学大家光环遮蔽,反而双峰并峙,足以说明,杨绛腹有诗书,才气自华,具备文学大家的底蕴和人格魅力。</p> <p class="ql-block">  这里有不得不说的真相,钱钟书虽桀骜不驯,觉得别人都没他聪明,但在生活中,他却是“干啥啥不会,做啥啥不行”的“低能儿”。对此,杨绛很会安慰:“不要紧,我会洗”“没关系,我会修”“生活不简单,何不简单过?”化身管家、灶下妇,铸就生活挡风墙、避风港。他们的结合,更多的是一种融于生活的平淡厮守,携手共进,互相成就。他们一生只做好一件事,此生只深爱一人。</p><p class="ql-block">  晚年的杨绛,温润淡然却始终笔耕不辍。随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相继去世,经历了痛彻心扉的痛苦,于耄耋之年写了《我们仨》。文中没有悲悲切切,平静淡然中,却能体会到老人心底无限的伤悲,以及深深的怀念。这个至真至纯的老人,想开了,内心通透了,便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洗去百年的尘世污垢”,然后从容地“回家”。</p> <p class="ql-block">  掩卷,站在窗前,眺望远方,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天空很蓝,阳光尚暖。其实,生死看淡哪那么容易?</p><p class="ql-block"> 唐哥是我的朋友,年过七旬,育两子。第一子痴呆,侍候了43年,走了。第二子与我女儿同班,也去世了。据说是心梗死的,实际是喝酒喝死的,呕吐物堵塞了呼吸道。鲜活的生命从此沉入黑暗虚无,白发人再送黑发人。唐哥仰天长叹,本本份份一辈子,从未做过伤天害理的事啊,老天为何如此待我……佛语有说,万般皆苦,唯有自渡。</p><p class="ql-block">  二子一直在地球的另一端打拼,与当地女子结婚,生下一子,刚满三岁,,计划今年回国,让中国的爷爷奶奶见见孙子。谁料等来的却是亡魂回归,遗下母子均不会讲汉话。以后能见到的次数,想必也会不多。</p> 活着,真好。真正懂得,是在经历了很多的蹉跎之后。时光是个魔法师。摊开双手,只有深深浅浅的掌纹,诉说曾经走过的山高水长。<br>  岁月的河流中,有的人,对名利的自敛淡泊,对苦难的坚忍不屈,更多的秘诀来自内心的通透与淡然。雨什么时候下?风什么时候起?有何了得?!就连时光,也对她温柔以待。我想,杨绛的心中始终有一个安静的角落,用文字不断修篱种菊,“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活的通透,便是最顶级的人格魅力。<br>  那一代的学者、作家,剩下的不多了,现在也没什么好的文学作品可看的了,想来十分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