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南唐悲剧的主角一一李煜(八)从李煜《相见欢》说起:</p><p class="ql-block">原词: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p><p class="ql-block">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p><p class="ql-block">译文:极度孤独的一个人,默默无语中独自一人缓缓登上了西楼。楼台之上仰视天空,远天残月如钩。深院中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也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p><p class="ql-block">秋愁上心头,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原来都是亡国之愁之苦。这样的离别与思念之愁,而今在心头上的这些愁苦,却又是另一种不同的滋味。</p><p class="ql-block">感慨:</p><p class="ql-block">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朝已灭了南唐,后主李煜亡家败国,被囚禁待罪于汴京。扰愤痛苦中,写下了这首巜相见欢》,词中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苦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p><p class="ql-block">破囚禁在孤独中的李煜,一人孤独的登上西楼,望天上的一弯明月同样孤独,地面上洒下清冷的光辉,似乎也在诉说着他与国人、家人分离的寂寞和孤单。眼中月光下的高墙,地上留下了浅浅的影子和墙里墙外两个不同的世界。墙外,是自由,而内,则是牢笼。可恶的高墙,残忍的连清秋也被禁锁在院内。人寂寞,月也寂寞,连梧桐树也寂寞。独自无言、月勾、梧桐、深院、清秋和踽踽独行的老态,在李煜的眼中、心中的全是孤独的凄凉世界,全是寂寞的离愁。而且,这离愁和寂寞,却始终剪不断,理不清,一直萦绕于脑海中,根植于心底……。</p><p class="ql-block">其实,李煜的这种对离愁的表达,与其说是对宋朝赵家官兵的怨恨和对自己无能又无可奈何的发泄,到不如说是对自己懦弱的自责和悔恨。而这一切结局和结果,也都根源于他性格使然。李煜有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经历,因而天生中就多了阴柔和女气,而后,其父又多从小培养其填词作赋,玩味文字,天然中,就少了杀伐决断的性格和阳刚气魄,自然也就有了难做出男子汉的决策和行为了!</p><p class="ql-block">感叹:1.有时,男人铮铮的誓言,往往不如女人的轻轻一诺。</p><p class="ql-block">公元974年,李煜也曾下令囤积粮草,修建工事,与宋一战,并康慨高宣:与南唐共存亡,倘若城破,定会与族人自焚赴死,以身殉国。其言感动得江南净德院的八十多位女尼,誓言同生共死,并相约举烟为号。可当宋军破城时,听着震天的杀喊声,李煜赴死的勇气一下子被抽空殆尽,只是单一下令开始焚书,然后后自己却带着家人和朝庭亲党投降了!</p><p class="ql-block">而可怜的那八十多位女尼,见皇宫烟起,以后皇帝己绝,便毅然点火自焚,全部赴死,在熊熊的烈火中,一群女子,到替李煜彰显了南唐子民的不屈骨气!</p><p class="ql-block">感叹:2.有时,皇朝官家的爱国豪情,往往不如庶民百姓的一句戏言。</p><p class="ql-block">据传:当时金陵城破,宋兵欢饮取乐,招集教坊乐师,命其奏乐助幸。而众乐师和伶人羞于亡国之痛,皆誓言不从,人人不肯屈从,最后被一一处死,其言其行均受人尊敬。乐师和伶人尚知亡国恨,均有以死报国的骨气,而身为君主的李煜,却选择了苟延戏喘,更为可气的是,他曾经以自己殉国赴死的豪言壮语,忽悠了数万众江南子民依然赴死,命丧黄泉,实乃令人悲愤!</p><p class="ql-block">感叹:3.被性格决定的命运,只有悲哀而亡。李煜懦弱、犹豫和寡断不决且无任何担当的性格,决定了南唐必遭灭国的下场。国破家亡,而自己也被囚于汴京,事己至此,柔弱的李煜余生那能不以受辱苦痛,寂寞悲哀而结束呢?他太过书生气,但却没文化的胆魄,最终被灭国、被囚禁和受辱也就成了他必须的结局。而纵观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宋襄公是,三国的刘后主是,南唐李煜是,宋朝的微宗、钦宗父子也是,甚至连《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太过女气柔软,最后也走上了逃避世事,出家为僧的命运!</p><p class="ql-block">最后,想说一句,如今的社会还是要多多呼唤阳刚之美,别在崇拜那些白面书生。而面对当今这个大争的世界和竞争的时代,国人的确是需要一些狼性文化。</p><p class="ql-block">早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