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级文物:“柿蒂八凤纹铜镜”从东汉时期向现今攀西裂谷走来

走路

<p class="ql-block">攀西裂谷北部的西昌市安宁镇康宁村,1975年4月出土了一面铜的,亮晃晃的,照得见人的宝镜。镜面呈圆状,略显弧形;镜背以半球状钮为核心,环绕钮饰柿蒂(柿子四瓣)八凤纹,缘饰一圈带状三角形纹和云气纹。镜子直径11.4厘米,厚0.3厘米,重206克。系国家一级文物,1975年5⺝1日入藏凉山州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此面铜镜精美的铸造工艺和纹饰令人赞叹,特别是深埋地下数千年,至今仍不锈蚀的工艺更令人深感神秘。</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镜子是由铜铅合金制出来,加铅的目地是提高铜镜的强度。进而用白毡蘸着“玄锡”来磨镜开光。古人使用铜镜需要经常磨光。因此也催生了磨镜职业,匠人手里拿着金属工具,沿街敲打,妇女们听见后就出来磨镜,这就叫做“惊闺”。</p><p class="ql-block">铜镜本是日常用品,但由于镜子具有反光、照出影像的特点,引伸出许多社会功能。其一就是随葬品,以供死者在阴间继续“使用”。王公贵族的镜子往往制作精良、纹饰精美、尺寸大,而一般的平民百姓的尺寸较小,纹饰普通。其二是人们馈赠的礼品。由于赠镜活动盛行,自然推动铜镜制作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其三是作为爱情婚姻的信物。铜镜大多是圆的,圆形在古代有圆满、团圆、吉祥之意,成为“花好月圆”的象征。图文有双凤镜、雀绕花枝镜等,还有启蒙和增加夫妻生活情趣的图纹。其四是作为宗教法器。古人不太理解铜镜映射原理,以为铜镜本身可以发光,具有“法力”,可以照妖驱邪。因此很多道士修行炼丹时镜不离身,佛教和道敎以之为不可缺少的法器。</p><p class="ql-block">东汉柿蒂八凤纹铜镜是西昌出土的众多铜镜中的一件,凉山州博物館还珍藏了一面东汉多圈凸线铜镜,直径8.95厘米,较为小巧;一面明代仙童镜,直径只有8.2厘米,更为小巧。此外,还有宋代高士铜镜,金代四鼠葡萄铜镜,都是十分珍贵的藏品。</p><p class="ql-block">铜镜经历了商、周、汉、唐、宋、元、明,直到清代中晚期以后,铜镜才逐步为玻璃镜所取代,退出人们的生活,可算是中国古代诸种金属器物之中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过许多影响的古器物。</p><p class="ql-block">古代铜镜的形制、纹饰和铭文的发展变化,展示了古人的艺术想像力和社会文化观念,研究这些纹饰、铭文,为人们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实物征据与独特视角。</p><p class="ql-block">史料、图片: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西昌安宁镇出土的东汉柿蒂八凤纹铜镜</p> <p class="ql-block">胡孝顺(右)所指红房子处,便是当年东汉柿蒂八凤铜镜的出土地。</p> <p class="ql-block">凉山州博物館珍藏的明代仙童镜,直经8.2厘米,厚0.7厘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