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情四溢性耿直 为官一世路坎坷 ——读《刘禹锡传》之感

风轻云淡

<p class="ql-block">  对“诗豪”刘禹锡的欣赏和关注,始于今年。</p><p class="ql-block"> 遥记得二十几年前的学生时代,就学过一些他的率真洒脱的诗文,但那时并未深得其中的趣味,自然就没有特别的感悟。</p><p class="ql-block"> 近一年来改教语文,单在七年级的课本上,就碰到了他的两篇文章。一首名为《秋词》的诗和一篇名为《陋室铭》的散文。这期间,对他的作品竟有几分痴迷,进而对他本人也陡然心生敬意。 </p><p class="ql-block">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每每想起这立意非凡、格调高远两句诗时,我的心头总会漾起欢快的水花,对秋天的感觉也不再落入俗套,隐隐觉得秋意缱绻的景象中似乎包孕着春天温煦的热度。漱漱而落的缤纷秋叶,更像是世间草木献给大地母亲的深情礼物,艺术而唯美。“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几句中,高标着刘禹锡那随性而适、高洁傲岸、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的确与“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古朴简单相映成趣,吟罢直叫人崇敬仰望。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意境中,更让人领略道“困境中坚定希望,磨难中不失理想”是何等可贵!“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似乎让人看到一个六朝古都金陵繁华落尽之后的寂寞和惨淡。……</p><p class="ql-block"> 记忆在时空中穿梭。我的心情恰如司马迁在《孔子世家赞》中所言:“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太史公说罢此言,便亲自到了昔日鲁国,拜了仲尼庙堂,观了车服、礼器之后竟流连忘返。而今的我,惟能透过他的传记,去逼近千年前那个较为真实的刘禹锡了。</p><p class="ql-block"> 轻轻打开扉页,眼神在文字间快速滑过,满足和惬意一时漫漶心头。一连好些个晚间,在书香和茶香的氤氲下,书一页页地由厚变薄。至此,一个气度非凡、才情四溢、耿直倔强、老而弥坚的刘禹锡方才款款走进了我的内心。</p><p class="ql-block"> 刘禹锡生在官宦人家,自然家庭教育环境优渥,加之秉性聪慧,勤奋尚学,又得皎然、灵澈两诗僧开悟,少时便小有文名。二十一岁奔赴长安应试,连登三科。真可谓春风得意、志得意满。初入官场,便能尾随史学家杜佑,伴其左右,常代其起草表状、文书之类,因此备受杜佑赏识器重。尔后,又与韩愈、柳宗元一起供职于御史台,彼此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和柳宗元更是相伴一生的知己。</p><p class="ql-block"> “朝为青云士,暮为白首囚”,这是韩愈对当时士子官员命运的悲叹。宦海沉浮,生死难料。早年一路顺风顺水的刘禹锡,也难逃大唐政坛波诡云谲、暗流涌动的载沉载浮。</p><p class="ql-block"> 从初识王叔文的同声相应,到后来加入王叔文政治集团,参与“永贞革新”,彼时的刘禹锡可谓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他们的新政推行初期可谓卓见成效,备受德宗皇帝肯定和支持。谁料随着德宗驾崩,皇权更迭,顺宗继位。一直潜藏于庙堂的反对之声便涌上前台。加之革新派中的核心人物王叔文、韦执谊在处罚官员的事件上意见相左,进而心生嫌隙。于是,曾经的政治堡垒很快因内讧而土崩瓦解。“树倒猢狲散”,从而酿就了让人唏嘘的“二王八司马事件”。至此,刘禹锡便远离了大唐政治舞台的中央,一度成为政治弃儿,仕途一路低开。从初贬朗州,再贬连州、夔州、和州、苏州、汝州、同州,余生基本都在被贬路上踽踽而行,壮志难伸。</p><p class="ql-block"> 但这期间,富有戏剧性的一幕却是,他曾得到一次被重用的机会,但又因诗惹祸。还未履职,就被降职,譬如朝露。</p><p class="ql-block"> 那是他被贬朗州任职十年之后,在杜佑等人的推荐提携下,再获朝廷征召,这让他朝夕期盼量移升迁的心情由暗转明,为之一振。心怀快意的他来到阔别多年的长安,适逢春意阑珊,又听说玄都观里桃花盛开,景色宜人,于是欣然出游。随后提笔写下《游玄都观》七绝一首,此诗很快盛传于京城。“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p><p class="ql-block"> 这本是一首写景抒情聊发慨叹的诗,却被朝中别有用心的人过分解读为他含沙射影,借此表达对被贬一事的不满和怨恨。于是,龙颜大怒,他再度获罪。此番他被贬至地远人稀、苦寒贫瘠之地的播州。其时,刘禹锡老母高寿,不便随从。贤妻离世,伤痛未远。亲友无不嗟叹唏嘘,双袖龙钟泪不干。得此消息的柳宗元竟斗胆向朝廷建言,提出愿以自己被贬的柳州和播州交换。他的侠肝义胆感动了时任御史中丞的裴度,尔后裴度又向宪宗求情,才使朝廷再次改旨,贬到连州。这才让他躲过了人生又重劫难。</p><p class="ql-block"> 有趣的是,后来他被贬夔州,结束任期,重返朝廷任主客郎中,准备消闲安度晚年之时,他再度去了玄都观,并写了《重游玄都观》一诗。尽管此番作诗,他未忘前训,还特意在诗作之前明示了别无它图的作诗心迹,但仍遭人构陷,差点再次惹火烧身。</p><p class="ql-block"> 呜呼悲哉。古之文人,青年时期往往都有挥斥方遒的英雄气概,尽想一番作为,展鸿鹄之志。可惜的是,他们的人生理想往往遭遇现实搁浅,在孤独悲吟中夭折。于是乎,“入世”和“出世”便是弱冠儒生的生命常见形态。而这一切,其实早被贤哲孟子所参透,他提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格言,算是给士子们的进退人生设定了一种可资参照的理论依据。尽管如此,能真正做到进退自如者仍寥若星辰。像刘禹锡这样的耿直之人,在权力面前不屈从,在显贵面前不弯腰者,坎坷注定将伴其一生。</p><p class="ql-block"> 所幸的是,与刘禹锡命途相似的士子们实在太多。像同期的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元稹、张籍、李益……他们往往经由诗文酬和来彼此温暖身心,在聊以慰藉之中找寻一种失意而不颓废、痛苦而不沉沦的精神支撑力,以此排遣心中的孤寂和痛苦。这其中,柳宗元与他的交情笃深。在几十年同遭被贬的人生泥泞中,他们相伴相携,相互宽慰,一道经受着坎坷命运的凌冽和凄凉。</p><p class="ql-block"> 其实,无论生命如何惨淡,无论境况如何不堪,人总要找寻到一种生命的价值感和情感的附着力。刘禹锡的方式是寄情山水,吊古怀今。同时,他还不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使命。每到一地,要么纯化风俗,要么赈济百姓,以此抚平心中忧愤的褶邹,重启匡扶天下的理想。</p><p class="ql-block"> 岁月悠悠,千古一情。嗟乎,尘封往事,终究掩盖不了高格名士;日月经行,永远不会忘却历史一脉。</p><p class="ql-block">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3年11月2日于家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