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见过一些领导人,没有见过李克强。这些年,我花了不少时间行走在淮河边,耳闻不少关于他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定远人称呼时任总理的李克强为克強,很少连名带官职的。他的祖上在这里生活,祖屋也在,据说他还有亲戚在故乡务农和做小买卖。<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大概是家乡人的缘故,自然而亲切。</span>我见过那祖屋的照片,草顶泥墙,与那时大部分农民的住所并无二致。一天,定远的友人驾车一起去寻访古战场,途经某地时告诉我,“克强的老家就在附近,顺道几分钟就可以到。”自从研究近代史后,我走过不少“大人物”的祖居地,当地出于需要常常把它搞得神神道道,说风水如何。我是不信这个的。“大人物”是时代、自身的智慧能力、努力和机遇的结果,与祖屋风水一般没有多大的关系。有生活经验的人都会择宜居之地而住,宜居之地必为良处,符合居住的一般规律,喜欢风水的人总以风水的方式进行解读。于是,小车便没逗留。友人告诉我,克强早年在这里居住过,时间不长。现在,修缮后,保护了起来,也没有挂什么牌匾,但是当地人都知道。“他在这里大概是什么时候?”我问。“十年浩劫时,省城没办法上学了。在老家,一边放牛一边看书,有时还在庄稼地护青。”友人回答。</p><p class="ql-block">我脱口说了一句什么什么之乡的话,是因为记起历史上定远还出过李善长、胡惟庸这样的名相,那是五六百年之前的事情了……</p> <p class="ql-block">挨着定远的凤阳,紧靠淮河,是朱元璋的老家,我去过多次,自然知道李克强曾经在这里插队落户过,地方就在明皇陵边上,但是从来没有去过。听说也有修缮。后来,我领着沪上文史以及电视专家赴凤阳考察明中都,从明皇陵出来时,朋友陈怀仁、夏玉润特意安排去了东陵村的知青点。李克強大约是1974年春,19岁时带了两木箱书到这里“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开始了四年多的知青生活。那时的凤阳贫穷,生活条件极差,由于水土不服,他曾经一度皮肤溃烂。李克强照样坚持每天到田间劳动,从不叫苦。据乡亲们回忆:他一年到头背着个挎包,上面印有“为人民服务”的字样,包里装着干粮、咸菜和书。其实,当时的 年轻人都喜欢背这样的挎包。不过,不是每个人包里面都装有闲书的。他在下地劳动间隙,常常一边就着咸菜啃干粮,一边读书。知青点的生活有点糟糕“没人烧饭”,谁也不服谁。李克强当知青组长之后,知青们逐渐开始安心学习和劳动。他不是一个天生具有魅力收服人心的人,他会讲故事,比如把《流浪者》(1953年的戛纳获奖作品)讲得很十分精彩,这种才能在缺乏娱乐的乡下受欢迎。表现出色的李克强成了凤阳县“知识青年先进代表”。他在这里入党,21岁担任大庙大队支书。在老乡们眼里仍然是那个刚来时的模样,本来就近视的他长期点煤油灯看书,他并不长于力气活,修水库的时候,他是亲自加入背石头的大队干部之一。年轻的李克强有两个法宝,一是自己埋头苦干,二是给大队的管理做减法,实行更公平的按劳计酬。高考恢复后的第一年考入北大,收到录取通知书时,据说他还在田里劳作……</p> <p class="ql-block">他来到凤阳插队落户时,教育部以及所属单位的五七干校已经在凤阳,王剑英也下放在这里,他是人教社从事历史地理的编辑,利用空余时间,对县城内的明中都进行实地考察,写成《明中都城考》。一次,他在火车上邂逅李克强的父亲李奉三,李奉三介绍儿子喜欢历史。王剑英回到北京后,经常与李克强书信来往,发现他还是很有历史基础,读过不少书。1977年传来了恢复高考的好消息,李克強跃跃欲试。在填报志愿时,他有一些下犹豫。王剑英早年就读燕京大学历史研究院,对燕园有份特殊的感情,写信告诉李克强应该报考北大。李克强在为纪念北大110周年所写的《师风散记》一文中,曾回忆道:在填写高考志愿之前,曾收到王剑英的来信,“他早年毕业于北大,深以为那里有知识的金字塔,因而在信中 告诫我,要珍惜十年一遇的机会,把北大作为唯一的选择。当时的我,多数时间是和乡亲们 一起为生存而忙碌,几乎不敢有奢望。在生存欲和求知欲的交织驱动下,我还是在第一志愿 填写了本省一所师范学院的名字——据说在师范学院读书是不必付饭钱的。即便如此,我对北大依然存有难以抑制的向往,于是又在第二志愿的栏里填下了大。大概是因为北大有优先权,没有计较我这几乎不敬的做法,居然录取了我。”当时,李克強把北大历史系填了第二志愿,没想到被北大法律系录取了。李克强还托王剑英了解怎么没被历史系录取的情况。谈到高考,他对王剑英兴致勃勃地说考地理有一道题问地球的半径,难住了他。他想起毛主席的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周长半径二派R。用诗词数学知识解开地理的考题。</p> <p class="ql-block">到北大上学后,李克强利用休息日经常骑着自行车来王剑英家聊天,请教王剑英应该读什么书。王剑英给他开了一串书单。没想到的是,他在完成繁重的学业外通读了这些著作,并和王剑英进行探讨。每次离开王家后他还要去西单新华书店看书买书。有人问他怎么会有这么多时间,李克強回答每天只睡四到六小时……王剑英在香山编教材时,李克强还特地去看他,并留下合影。后来,李克强当上了领导干部,常与王剑英联系,逢年过节送来贺卡、花篮果篮。</p> <p class="ql-block">李克強帮助出版王剑英遗作一事,我有一些耳闻,并不知道细节。友人夏玉润是凤阳的明史专家,亲身参与了这事儿,他回忆说:2002年与陈怀仁写信给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李克强,商谈出版王剑英遗作一事。李克强接到信后,先给王剑英夫人打电话,询问是否知道这事。他获悉属实后,叫省委陈副秘书长打来电话,“要我们将书稿寄给他看看。李克强看过书稿了,表示同意出版。并问我们想放在哪里出版,河南、安徽、北京都可以。当时我们建议在北京出版。他同意了,让我们来郑州取书稿,见一次面。不巧的是,我们到达郑州那天,兰考县黄河大堤内有两处小圩子破堤,他陪同国家救灾队指挥抗洪抢险去了,是陈副秘书长接待我们的。之后,克强同志亲自安排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当时经济不发达,出版一本书,特别困难。”</p> <p class="ql-block">感人的不是李克强帮助落实出版社的事,而在下面的故事。近日,夏先生在微信里发表了如下一段文字,是中青社相关负责人胡守文的回忆:“起先是李克强的秘书打来电话来,说李书记的老师要出版一本历史书,叫我们帮助出版发行。我答应了。两三天后,我到河南出差,打电话给李书记办公室,想当面请示出书的事情。秘书说他不在,回来后向他汇报。晚饭后,李书记给我打电话说,自己的一位历史老师,已病故了,他研究明中都很有成果,有人编成了一本书,想在你们那出版。我满口应承。李书记又说,这是研究都城史的史料书,可能读者面窄,销售量小,要贴钱的,贴的钱由我付。我说,李书记,你从来都没找过我们办什么事情,这点小事,我们给你办了,不要你付钱,如果书的内容好,也不一定贴钱。他又说,我了解,你们各编辑室都是有经济指标的,都不想接收销售量不好的书稿。再说了,领导打招呼的书多了,你们也承担不起,一定不能要你们贴钱。我还要再坚持。他说,如果贴的钱不要我付,就不在你们这里出版,我另找出版社。最后,我只有同意他的意见。”</p> <p class="ql-block">在同日的微信里,曾任凤阳县委书记的徐广友,发了这样一句话明中都“东华门风波后,不是他(指李克強)的批示,就没有明中都遗址保护规划,和现在一系列的展示项目了。”我发现这一条徽信后,赶紧与他取得联系,问明原委。他告诉了一些真相,从中可见李克強对地方工作的了解、支持,和实事求是处理问题的方法。</p> <p class="ql-block">淮河是一条让我魂牵梦绕的大河,发端桐柏,千里入海,与秦岭共同构成我国一条重要的南北分界线。两岸诞生了老子、庄子、管仲、刘安等一大批古代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水利学家……形成探寻事物发展规律,遵循规律、依照事实办事,尊重人性、反对強权的淮河文化特质。从淮河边走来的李克强,与这一特质有着内在的联系?我无法说清楚,也许淮河边绽放的黄花会告诉你……</p> <p class="ql-block">(除文中已说明出处外,本文还参考了一些作者发表的文章和微信,在此表示感谢)</p><p class="ql-block">11月2日初稿,修改于11月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