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夏日毛毛虫

<p class="ql-block">今天第一次知道,余华老师的《活着》讲的是这样一个似曾相识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是似曾相识,是因为我曾经看过电视剧《福贵》,虽然不是全剧集看完的,但是印象还是挺深刻的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今天在图书馆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不知道电视剧《福贵》就是根据余华老师的《活着》改编而来的,只是读着读着的时候,电视剧里的情景就随着文字浮现了出来,故事的一个个情节就在余华老师的笔下流淌出来、也在我脑海里演了出来,图文并茂的感觉,于是就有了一口气读完了整本书的动力,并且没有丝豪的倦怠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说比电视剧多了前序和后感,全文是通过一个老人给余华老师讲故事的方式展开的,而我所说的后感就是余华老师听完故事后给出的总结,或者说是余华老师的感慨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我的理解中,所有的大作都是以作者的感慨为最大卖点,俗称“点晴之笔”,点了世俗、点了时代、点了世人内心的矛盾点、讽刺点。我本不太喜欢这类大作的,但是余华老师这个作品,有点儿颠覆了我对大作的认知---原来,有人的命真的可以苦到如此!原来,涓涓细流般的故事,却是深藏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的滔天巨浪!原来,生而为人,真的是一场淘汰赛,历经了少年的无忧无虑,中年对所有的人都是一道坎,迈过去,才会有老年,才会有老年做和尚的说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余华老师的原话是“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结合原文来看,确实是主人公富贵的一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少年时代的他还是个家里有100多亩地的少爷,到处去游荡,逛青楼、赌场豪赌,还特别喜欢让青楼一个胖胖的女子驼着他招摇过市,向他的老丈人、陈记米行的掌柜问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年时代的富贵,经历了家道落败、父母离世、自己被抓壮丁九死一生、女儿凤霞发烧变哑、儿子有庆为县长老婆献血被抽干血死亡、老婆家珍得上了软骨病、&nbsp;贫穷、饥饿如影相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年时代的富贵,也并没有否极泰来。女儿生产死亡、女婿被水泥板夹死、老婆伤心绝望而死,最后连他唯一外孙也因吃毛豆被胀死......</p> <p class="ql-block">我不太明白余华老师说的“老年做和尚”这句话,是否是形容富贵到老了回忆自己的一生的时候,已经就像和尚一样看破红尘、断绝了人生的七情六欲般的无惊、无喜、无悲、无痛?原著里的富贵真的是平铺直叙了他的一生,如果不是因为我有看过电视剧,读这本书时我还真的想象不出这人在经历这些事情的时候是怎么样的一种应激反应,那些肝肠寸断的瞬间,居然没有让这个男人漰溃而亡,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太脆弱了吗?也许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年想掘藏”,我理解的是中年人想去挖掘宝藏、财富。在这件事情上,我们和富贵,这两个时代的中年人的想法是不约而同,中年最大的富足就应该是经济上的富足,所有的中年人被生活所迫,心里迫切的就想着变富、变富、变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到中年的富贵,但凡是个家庭富足的人,一切悲剧都不可能发生。母亲不会因为没钱治病而死,他自己也不会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凤霞不会哑,有庆不会因为点儿吃的跑去献血,家珍的软骨病也会得到及时的救治......一切不幸的根源就是因为钱财!</p><p class="ql-block">这中间还有个小细节,就是富贵和家珍为了送有庆去上学,只能把凤霞送给别人家,&nbsp;一送、二跑、再送,送前、送中、送后,这两位中年人的心理之战,余华老师写得特别细致,可能对那个年代的人在读书这件事情上的幡然醒悟甚至有些执着有特别深的了解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年的背景就是,文化大命前后期,农村人开始懂得“知识改变命运”,所以都想着送孩子去接受文化教育,富贵和家珍并不是被生活打击到失去了生存意志的中年人,他们还比较乐观,生活再贫困,还是在想尽一切办法让有庆去上学。他们也可能觉得有庆有出息了,就能够照顾家里,也能照拂到姐姐凤霞,不会说话的凤霞,一直是富贵两口子最担心的人。这种传统的想法,在现代也是非常正常的,就像许多人生了有残疾的一胎,也会想着再生二胎,为的是在自己百年之后,有二胎可以替自己照顾有残疾的一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富贵和家珍也都是这么想的,所以他们才忍痛把女儿送出去,换来让儿子去上学的机会,也是因为这个上学的机会,变成了让有庆失去了生命的机会,穷苦人的命,真的是一环扣一环的苦。失去了有庆,他们又找了个歪脖子女婿,想让女婿照顾凤霞的后半生,可就因为给这女婿生孩子,女儿丢了她的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辈子都在不停的找补,找补帮助的机会,却一次又一次的变成失去的机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以说,富贵一生,是因为钱财开始,也因为钱财结束,一切悲剧的根源就是因为没有了钱财。而当下,因为生活压力巨大的中年人工作劳累死、不堪重负的自戗者、抑郁症患者比比皆是,他们又何尚不是李富贵、王富贵、赵富贵呢?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钱财对于任何一个中年人,都是生存的根本,都是生命中最最重要的,因为他们肩上的担子,因为他们是一个承重启下的存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中年人对钱财的热烈追求,并不过份、无可厚非,那也是他们热爱生活的一种体现。在赚钱这件事情上,我并不能说出很清新脱俗的观点,反正就是你需要,你就去付出,去为之努力,你想要的,你就去争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心之所向,素履以往”</p><p class="ql-block">“心之所向, 行之所往, 未来可期, 终有所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各位有缘人,共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