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后来离开了农村,但在农村的岁月始终镶嵌在记忆的深处,尤其是自已亲切经历过的往事更是记忆深深,倍感亲切。当年,我在家乡的村子里拾过猪粪,也就是说我曾经是个拾粪人,回首往事,深感收获满满。</p> <p class="ql-block"> 当年拾猪粪,也是形势所逼,有着特别的背景,我拾粪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我家属于无劳力户,也叫倒欠户,老爸在城里工作,老妈做缝纫,二位兄长刚进社办企业,我家没人去赚生产队的劳动工分,所以要分到口粮,就需要上交足额现金给生产队,另外,生产队有规定,如能给队里拾粪积肥的,可以分得饲料谷。二是老爸老妈自有工作,两位兄长也有收入,我当时也就十一二岁,唯一能出点力的也只有拔猪草、拾猪粪这类事。三是我生来要强,不会偷懒,也想展示自食其力的能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那个年头,拾猪粪一般都是老年人做的活,田地的重活他们干不了,也就干点拾粪的副业,赚一点粮食。小孩子是拾粪比较少见的,而且拎个畚箕、拿个粪夹,游走在村子之中找粪,不算雅观,撞上熟人尤其是同班同学真有点惭愧,但为了担当与贡献,我坚定地进入了拾猪粪人的队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拾粪的路线是有讲究的。就是不走回头路,又不能错失猪粪较多的热门区域。我每次是从家门口出发,经全堂街,往阮家、郑家、宣家和杨家四大姓氏的住宅地,先绕大圈,再走小巷,有时对热门区域也会杀一杀“回马枪”,因为当年家家户户都养猪,给生猪放风的时间有先有后,“回马枪”之招很多时候能够起到时间换空间的作用,常有成效。</p> <p class="ql-block"> 拾粪的时间也要把握好。因为当年还在上学读书,拾粪的时间段分上学与节假日两种模式,上学的日子,拾粪就在下午放学之后,就立马出发,并得抓紧时间,因为有的农户是傍晚给生猪放风的,这时候拾粪的比较多,出去迟了会被他人捷足先登,自已基本没戏了。假日就有早上与傍晚两个点,因为有的农户起得早,一早就放猪出笼,自然拉粪也比较早,晚上的一次就是按常规,所以节假日拾两次,只要合理安排,总是收获满满,我也常得到老妈的好评。</p> <p class="ql-block"> 拾粪的区域要有侧重。走大道小巷这是拾粪的基本模式,但偌大的村子,区域不一样,养猪的在栏数量和猪仔的放风时间有所不同,对拾粪的成效直接有关。当年村里阮家、宣家那几个方向养猪的农户比较多,生猪放风有规律,如杀上几个“回马枪”,常常收获大大的,畚箕装徽满满的。郑家那边,操场大,养猪少,放风少,猪粪也不多。</p> <p class="ql-block"> 拾粪的成效是多方面的。我每天拾得一二畚箕猪粪,这样日积月累,交给生产队,我家分到不少饲料谷,与口粮谷的质量相着无几,同样可以碾米做饭。通过定期拾猪粪,我每次步行一个小时左右,身体得到了锻炼,也难怪体育课跑步,我100米快跑的成绩是12秒5,据说是达到小学生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社会在前进,时代在进步,40多年过去了,现在走在家乡的村子里,似乎已看不到放风的生猪,更不用说拾粪人了,因为现在家家户户多经营个体工商户,尤其纺织业比较发达,大家都是忙忙碌碌,基本上不养猪了,养猪早已进入专业化、规模型养殖时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岁月匆匆,时光荏苒,岁月不饶人,年龄正在奔六而去,每次走在村里,想起当地拾粪的往事总是感慨万千,拾粪人当年特定时代的特别群体,我在拾粪的几年时间颇有收获,实在是生产队、家庭、个人三赢之举。回忆是美好的,感慨是由衷的,祝愿我们的家乡五谷丰登,永远兴旺;祝愿我们的父老乡亲健健康康,永远幸福;祝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欣欣向荣,捷报频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