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河南、山西大地,感受五千年中国历史文化(十六)

爱运动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目的地是应县,应县有闻名遐迩的应县木塔。</p><p class="ql-block"> 码表的记录不知为什么没有保存下来,大概八十多公里的路程吧,早点走中午就能到达。</p> <p class="ql-block"> 又是一路爬坡,群山之中一条公路蜿蜒向上,一面气喘吁吁蹬车,一面感慨公路建设带来的便利交通。</p> <p class="ql-block"> 天是蓝的,路是弯的,我是累并快乐的。</p> <p class="ql-block"> 从海拔八百多米上升到一千六百多米,其实爬升的也不算高,如果有伴同行就不会觉得长路漫漫了。</p> <p class="ql-block"> 到了应县已接近中午时分,先填饱肚子。</p> <p class="ql-block"> 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p><p class="ql-block"> 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国保单位。</p><p class="ql-block"> 2016年9月,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世界上最高的木塔”。</p><p class="ql-block"> 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佛宫寺内,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p> <p class="ql-block">  释迦塔的山门是一座四柱三门悬山顶的木牌坊,繁密的斗拱告诉人们它来自清朝。</p><p class="ql-block"> 牌坊做画框,爱车、牌坊与释迦塔形成一副完美和谐的画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应县古称应州,是燕云十六州之一。</p><p class="ql-block"> 前有后唐的节度使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献给辽国,后有北宋的澶渊之盟赔款,加之辽国从中原掠走的大量能工巧匠,彼时辽国国力日益强大,且辽国又是一个极度崇尚佛教的国家,所以才会建成如此规模宏大、独立遗世的木塔。</p><p class="ql-block"> 据说木塔是为萧太后祈福而建的。</p> <p class="ql-block"> 释迦塔塔高67.31米,相当于二十二层楼高。底部直径30.27米,总重量为7400多吨。</p><p class="ql-block"> 主体使用材料为华北落叶松,斗拱使用榆木, 木料用量多达上万立方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释迦塔是采用两个内外相套的八角形结构,将木塔平面分为内外槽两部分。内槽供奉佛像,外槽供人礼佛活动。</p><p class="ql-block"> 释迦塔采用的这种内槽柱和外檐柱双层套筒结构十分先进,与现代高层建筑所采用的“筒中筒”的结构体系极为相似,因此被称为“现代高层建筑筒体结构之先驱”。</p><p class="ql-block"> 释迦塔外观为五层,而实际为九层。每两层之间都设有一个暗层。这个暗层从外看是装饰性很强的斗拱平座结构,从内看却是坚固刚强的结构层,它像一个巨大的紧固圈把木塔固定住,在建筑处理上极为巧妙。</p><p class="ql-block"> 这个结构层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有了这四道圈梁,木塔的强度和抗震性能也就大大增强了。</p><p class="ql-block"> 在历代的加固过程中,又在暗层内非常科学地增加了许多弦向和经向斜撑,组成了类似于现代的框架构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释迦塔外形为八角形。</p><p class="ql-block"> 唐初以前的塔都是四方塔,像西安大雁塔。</p><p class="ql-block"> 唐末开始,匠人们逐渐意识到,八角形比方形更稳固,于是八角形的塔逐渐取代了四方塔。</p><p class="ql-block"> 释迦塔基座、外形、藻井都是八角造型。</p> <p class="ql-block"> 释迦塔的剖面图。</p><p class="ql-block"> 通过图片我们能直观的看懂释迦塔的结构。</p><p class="ql-block"> 释迦塔每个明层都供有佛像,好像五个佛殿垂直叠加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一层主佛</p> <p class="ql-block"> 一层主佛背影</p> <p class="ql-block"> 一层内柱上的壁画</p> <p class="ql-block"> 一层内槽墙壁上的壁画</p> <p class="ql-block"> 扛起一层主佛莲花座的力士</p> <p class="ql-block"> 一层主佛莲花座上莲花瓣中的佛像</p> <p class="ql-block"> 盘踞在莲花座支撑柱上的龙</p> <p class="ql-block"> 二层为一大佛两菩萨两协侍</p> <p class="ql-block"> 都是辽代原物</p> <p class="ql-block"> 三层为四方佛像</p> <p class="ql-block"> 四层佛像为主佛和阿难、迦叶、文殊、普贤菩萨。</p> <p class="ql-block"> 释迦塔从外观看,稳重端庄、比例得当、轮廓优美,其结构上也具有极好的整体性。</p><p class="ql-block"> 除了塔体,塔顶铁刹的设计也是天机神意。 </p><p class="ql-block"> 铁刹全铁制成,由迎莲覆钵、相轮火焰、仰目宝瓶及宝珠组成,中间有铁轴一根,插入梁架之内,四周八条铁链,沿塔八角引入地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避雷设施。 </p><p class="ql-block"> 正是因为释迦塔拥有如此科学奇特的设计,才能久历沧桑而不摧,虽然遭受过无数次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仍能屹立不倒。 </p><p class="ql-block"> 据县志载,辽、金以来,曾先后经历过7次大地震,其中元代大地震,连震七天,木塔依然屹立,傲视苍穹。</p><p class="ql-block"> 唐山大地震时,应县震感四级,塔上风铃大响长达一分钟,塔身安然无恙。</p><p class="ql-block"> 1926年军阀混战时,木塔中弹200余发,弹痕累累却仍巍然屹立。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木塔遭到炮击时留下的弹孔。</p> <p class="ql-block">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所特有的结构形式,靠它将梁、枋、柱连接成一体。 </p><p class="ql-block"> 斗拱相当于把一个大的刚性结构拆分成无数个小块组合,斗拱之间榫卯连接,互有间隙,所以在受到大风地震等水平力作用时,木材之间产生一定的位移和摩擦,相当于一个个阻尼装置吸收和损耗部分能量,起到了调整变形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全塔共用斗拱54种,每个斗拱都有一定的组合形式,将梁、坊、柱结成一个整体,使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p><p class="ql-block"> 内部斗拱用于支撑受力,外部斗拱悬挑屋檐、屋角。</p><p class="ql-block"> 木塔的斗拱越往下越大越复杂,支撑作用也就越大。 </p> <p class="ql-block"> 应县木塔是中国古建筑中使用斗拱种类最多,造型设计最精妙的建筑,因此被称为斗拱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内部斗拱</p> <p class="ql-block"> 科学的双套筒框架结构的刚性和卯榫斗拱结构的柔性,组成了完整而坚固的建筑结构,有效提高了塔身抗弯抗剪和抗震的能力,从而造就了应县木塔超凡的稳固性。</p> <p class="ql-block"> 关于木塔不蛀不朽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木塔地处气候干燥的黄土高原上,没有我国南方那样的白蚁为害,所以众多的木构建筑就比较容易地在山西这片黄土地上保存下来。 </p><p class="ql-block"> 更为神奇的是,夏季成群麻燕居于塔上,以木塔上的蛀虫为食,千百年来起着“护塔卫士”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释迦塔塔身内外悬挂52块牌匾和六副楹联,是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登塔留下的宝贵墨迹,叙事绘景,写意抒情,文字精彩,寓意深长,古朴典雅,实为绝代珍品。</p><p class="ql-block"> 顶层牌匾“峻极神工”为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四年(1406年)率军北伐,驻宿应州登塔时亲笔所书。</p><p class="ql-block"> 四层牌匾“天下奇观”为明武宗朱厚照于明德三年(1508年)督大军在阳和(山西阳高县)、应州一带击败入塞的鞑靼小王子,登木塔宴请有功将官时所书。</p><p class="ql-block"> 第三层南面正中竖匾书“释迦塔”三个大字,为全塔最古老匾额,乃金明昌六年(1195 年)旧物。</p> <p class="ql-block"> 应县木塔,见证过宋辽的金戈铁马,经历了近代的炮火硝烟,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奇迹。</p> <p class="ql-block"> 1933年中国营造学社的梁思成、莫宗江等人对木塔进行了测绘,记录为“塔的现状尚不坏,虽略有朽裂处”。</p><p class="ql-block"> 不久之后,当地邑绅们在风水先生的建议下,将清代维修新增的各层灰泥墙和斜戗拆掉,改换为隔扇门,结果危及了塔身结构。</p><p class="ql-block"> 梁先生当时担忧“若不及早恢复,则将不堪设想”。 </p> <p class="ql-block"> 木塔发生倾斜, 自2010年起木塔不允许登临。</p><p class="ql-block"> 虽然采取了许多补救措施,但收效甚微。</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专家们对木塔的维修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论证工作,但是几十年过去了,至今仍未有可行方案。</p><p class="ql-block"> 倾斜最严重的二层。</p><p class="ql-block"> 木塔二层的受力仅次于一层,由于支撑墙体及斜戗被拆除,二层平座部分的32根柱子中重度残损的达30根,中度残损的2根。倾斜柱最大倾角已有12°度,而且还在以每年2毫米速度的继续倾斜。</p> <p class="ql-block"> 现在我们多少能体会一些梁思成先生当时的心境:“临走真是不放心,生怕一别即永诀。”</p><p class="ql-block"> 应县木塔,让我们且看且珍惜。</p> <p class="ql-block"> 对木塔的倾斜程度进行监测</p> <p class="ql-block"> 三十年代的木塔</p> <p class="ql-block"> 应县木塔的存在,不仅代表着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精髓,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p><p class="ql-block"> 再一次感慨古人精妙的技艺,高妙的智慧,愿木塔能永远屹立。</p> <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