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游南浔(三)

澎澎

<p class="ql-block">南浔古镇除了盛产富豪,也“出产”高官,明代就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的说法,近代更是出了位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中山先生称其为“中华第一奇人”,蒋介石称其为“革命导师”。</p><p class="ql-block">他,就是南浔四象之一张颂贤次子张宝善的儿子张静江。</p> <p class="ql-block">所以南浔必去的景点,排第三位的就是位于东大街上的张静江故居,典型的晚清江南豪门大宅风格,也是一座“国保”建筑。</p> <p class="ql-block">呵呵……有点迫不及待。出发,再次走上泰安桥,已是熟门熟路啦。</p> <p class="ql-block">桥上看看风景,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左转,进入塘东街。</p> <p class="ql-block">走不了几步就看见位于頔塘故道(古运河支流)上的通津桥。通津桥是南浔三大古桥之首桥,初建于宋代,原名浔溪桥,后改通津桥,意为“通济行人”。</p> <p class="ql-block">南宋起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通津桥一带是南浔镇中心,特别是“辑里湖丝”从该桥堍运丝上船,经水路运往上海。</p><p class="ql-block">想当年,行人济济、船舶往来,尽显通津桥的繁华。而如今,桥上更多的是游客的身影,观水赏景,其乐融融。</p> <p class="ql-block">伫立斑驳陈旧的拱桥之上,视野开阔,水乡美景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桥旁就是大庆楼,前后落地长窗,使得游客可以沿河落座,一边看着拱桥长河、行船穿梭,一边品尝江南风味之佳肴,美哉乐哉!</p> <p class="ql-block">查了一下大庆楼的历史,不错哎,光鲜耀眼。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解放军三野陈毅部队曾光顾大庆楼,设宴81桌,以庆祝部队胜利横渡长江。</p> <p class="ql-block">桥下的頔塘故道更不简单,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成功入列《世界文化遗产目录》,大运河南浔段頔塘故道和南浔古镇被一同列入。</p> <p class="ql-block">頔塘最早称“荻塘”,唐贞元年间,湖州刺史于頔组织民工大规模整修这条运河,达到“缮完堤防,疏凿畎浍,列树以表道,决水以溉田”,民颂其德,故名“頔塘”。</p> <p class="ql-block">跨过通济桥,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东大街戏台,保护修整得蛮好,非常难得。</p> <p class="ql-block">南浔民间素有“十步一桥”的说法,果然没走多远就看见洪济桥。</p> <p class="ql-block">通津桥、洪济桥为著名的頔塘古道双桥,其构造和选材富有地域特色,建造工艺代表着江南水乡桥梁建造工艺的最高水平,成为古镇的代表性景观。</p> <p class="ql-block">张静江故居,位于南浔东大街108号,临街而立,一道高高的围墙显示出深宅大院的气势。</p> <p class="ql-block">张静江故居,是典型的江南豪门大宅风格,保持着清代三进五间式建筑传统,每一进之间各有天井,每进一堂便递高一级,意为“步步高升”。</p> <p class="ql-block">主体建筑正厅内高悬“尊德堂”匾额,系晚清状元、实业家张謇所题。</p> <p class="ql-block">中堂上挂一轴“天竹寿石图”,是近代著名书画家吴昌硕为张宝善六十大寿时所赠。两侧的楹联为孙中山亲书:“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中山先生将原作中“十四州”改为“四十州”,更增添了磅礴的气势和远大的志向。</p> <p class="ql-block">两侧的抱柱楹联为翁同龢所题:“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这“积德”和“读书”四字,不仅是张家的家训,也可以说是南浔乃至江南的商贾名流、名人学士的座右铭。</p> <p class="ql-block">张静江自幼喜爱书画,故尊德堂两侧挂满了书画名家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走出“尊德堂”,前往二、三厅,现为张静江生平事迹之展厅。</p> <p class="ql-block">见到了张家的家谱。原来,张石铭与张静江是堂兄弟,一个舞文弄墨,另一个叱咤风云,皆是张家奇人也。</p> <p class="ql-block">有张静江各时期的照片、书札、委任状等文物,</p> <p class="ql-block">还有孙中山、宋庆龄、何香凝、于右任等名人手扎等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影响中国近代史进程的风云人物似乎齐齐集聚在这里,使人有一种身临历史分界线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正中塑有一尊张静江像,上有孙中山落款的题词“丹心侠骨” ,足见中山先生对张静江的倚重程度。</p> <p class="ql-block">张静江生于1877年,因算命先生说他命中犯火,于是给他起名增澄(谱名),字静江。长大之后,慕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诗句,故又字“人杰”。</p> <p class="ql-block">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张静江以一等参赞身份,随驻法公使孙宝琦出国。1905年赴法海轮上,结识孙中山,一次邂逅,注定了他毁家纾难,襄助革命的生涯。</p> <p class="ql-block">据不完全统计,张静江在辛亥革命前后对革命的捐款达到了110万两白银,张氏家族其他成员在这一时期的捐款大约为20万两白银。</p> <p class="ql-block">1906年,张静江加入同盟会,后在国民党一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成为当时国民党内显赫一时的人物,与吴稚辉、蔡元培、李石曾并称为国民党四大元老。</p> <p class="ql-block">张静江为国民革命立下汗马功劳,曾担任孙中山的财政部长,为革命筹款筹物。</p> <p class="ql-block">张静江历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浙江省政府主席、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委员长等职。研究中国近代史,无论如何也绕不过他的名字——张静江。</p> <p class="ql-block">1923年,张静江因骨痛病复发回到南浔家中休养,孙中山特地推荐留德归来的李其芳大夫为其治病。</p> <p class="ql-block">1924年底,张静江带病赴京专程看望孙中山。自1925年2月2日起,就一直守护在孙中山身边,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与世长辞,张静江悲痛欲绝,首先在孙中山遗嘱上签名作证,可见二人感情之深。</p> <p class="ql-block">张静江对蒋介石也是鼎力相助。</p><p class="ql-block">张静江是蒋介石的入党介绍人,1924年5月,国民党成立黄埔军校,张静江再次向孙中山力荐蒋介石,蒋介石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校长兼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1925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张静江以国民党元老的身份提名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领导北伐。</p> <p class="ql-block">1926年7月,张静江力辞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一职,提名由蒋介石担任。通过张静江的步步扶持,蒋介石逐渐登上了国民党权力的顶峰。</p> <p class="ql-block">无巧不成书哪!正在观看黄埔军校展馆时,不期而遇旧日同事。他乡遇故知,遂欣然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1929年6月,张静江在杭州主持举办“西湖博览会”,盛况空前,开了中国历史的先河。</p> <p class="ql-block">俗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张静江与蒋介石在用人处事上日趋矛盾,政见不一,逐渐分道扬镳,慢慢淡出政界。1938年8月,张静江悄然出走,定居美国,直至1950年病逝,享年74岁。</p> <p class="ql-block">看完展览,方得以细细打量这座古宅。现在能看到的就是遗留下来的三进厅房及侧楼,依稀可见当年的气象。</p> <p class="ql-block">与张石铭旧宅作比较,豪华不及,但古朴幽深之遗风更甚。</p> <p class="ql-block">砖雕、木雕、石雕,亦是一样精彩。</p> <p class="ql-block">雕刻图案以戏文、民俗为主,</p> <p class="ql-block">崇尚古朴的自然美,我比较欣赏。</p> <p class="ql-block">最有价值的是张宅前后两道大门上的砖雕,构思奇特,雕刻精细。</p> <p class="ql-block">门楣上行书“有容乃大”和隶书“世守西铭”,都出自南浔近代实业家、收藏家周梦坡的手笔,前者舒徐有致,后者严谨端庄,和整座门雕浑然一体。</p> <p class="ql-block">南浔张氏家族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部传奇。这个家族摇着小船一路走来,从江南古镇走进繁华上海,成为在上海滩呼风唤雨,对近现代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一大名门望族。</p> <p class="ql-block">令人惊奇的是,小小南浔竟然还“藏”着五座园林,其中与原张静江故居的“东园”仅一墙之隔的就是宜园。历史上,宜园为南浔五园之首,也是中国近代园林代表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宜园,是南浔“四象”之一庞云曾的次子庞莱臣修建的私家园林,总面积近20亩,始建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毁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复原版,2016年,南浔古镇启动宜园复建工程,总投资达1.1亿,用3年时间,重现了清末民初南浔私家园林风貌。</p> <p class="ql-block">宜园之所以受到欢迎,有三个主要原因。</p><p class="ql-block">其一,疏密得宜,曲折尽致,眼前有景;</p> <p class="ql-block">其二,大中见小,小中见大。入口很小,里面却很大,有小景,亦有大假山、大湖;</p> <p class="ql-block">其三,没有“一览无余”。南侧是紧凑的亭台楼阁,北侧是宽阔的湖泊花园,相互之间无法一眼尽观。</p> <p class="ql-block">宜园坐北朝南,前临东大街,后达洗粉兜。宜园的大门毫不起眼,却内藏乾坤,成功地诠释了中国园林“柳暗花明,曲径通幽”之意境。</p> <p class="ql-block">走进园子,首先看到况周颐撰文、郑孝胥所书的《宜园记》。</p> <p class="ql-block">穿过“清韵”腰门,是一个小庭院,雅致而幽静。</p> <p class="ql-block">曲曲折折的小径引领游客弯来绕去,每一步都能体会到不同角度不同景象,新鲜感十足。</p> <p class="ql-block">假山群面积很大,爬上去是一个立体世界。走入山洞内,则又有探险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假山的边上有座倚墙翘檐“夕佳亭”,取古代诗句“夕阳迎素月”之意境。楹联:“花将色不染,水与心俱闲”,乃于右任的手笔。</p> <p class="ql-block">紧靠“夕清亭”的是“碧阴轩”,取自唐代诗人司空图诗句“品画桥碧阴”之意。</p> <p class="ql-block">轩外有画院学生潜心作画。</p> <p class="ql-block">“竞秀草堂”,山水画满墙。也许,这里是昔日园主庞莱臣以画会友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堂外两墙,竹林疏影。</p> <p class="ql-block">从侧面小路走出去,豁然开朗。</p> <p class="ql-block">一湖秀水,让人大饱眼福。原来宜园的营造特色是外拙内秀,此处才是宜园的精华所在。</p> <p class="ql-block">一大片碧绿的湖,湖面平静如镜,蓝天白云与湖边的建筑倒映在水中,形成朦胧美与对称美。</p> <p class="ql-block">难得这里还有农家田园风光,白鹭在此悠闲戏水。</p> <p class="ql-block">沿湖闲逛,柳绿花红,幽香清远。</p> <p class="ql-block">欣赏楼阁内的书画楹联、木雕石刻,真的好放松、好享受。</p> <p class="ql-block">走上有顶的九曲桥,别致有趣。</p> <p class="ql-block">“半湖云锦万夫容”,出自宋范成大的《次韵马少伊郁舜举寄示同游石湖诗卷七首(其三)》。厅内楹联:九曲天游山抱水,万年日观岭为亭。</p> <p class="ql-block">“听雨小榭”又是一景。楹联:细雨闲开卷,微风独弄琴。中间的木雕是“鱼嬉荷池”。</p> <p class="ql-block">短短一个小时的“穿梭”游园,令人耳目一新,惊叹造园主人的奇巧构思。</p> <p class="ql-block">别有洞天的南浔宜园,值得一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