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秦岭北麓…分布着大大小小,幽深而静谧的山谷,它们被泛称为“秦岭七十二峪”。每条峪口都有自己神秘的特色……</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黑峪,又名甘峪、黑河峪,峪口位于周至县楼观镇上黄池村,黑水峪,是一个大峪口,有108国道贯穿其间,峪内还有隶属周至县的四个乡镇,从峪口向内依次为陈家河镇、王家河镇、厚畛子镇和板房子镇。</p> <p class="ql-block"> 在黑水峪口,原本矗立着一座历史悠久的寺院<span style="font-size:18px;">“仙游寺”,始建于</span>隋唐时期,是历代文人学士聚游之所。唐元和元年(公元706年),大诗人白居易在此创作史诗《长恨歌》,仙游寺遂以此而闻名于世。1996年11月20日,仙游寺和旁边的法王塔,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1998年7月,为了配合黑河水库的修建,经国务院批准,位于库区的仙游寺整体搬迁保护。在拆迁仙游寺的过程中,发现了大批珍贵文物,为了更好的保护仙游寺及其出土文物,周至县政府在原文物管理所的基础上,选址金盆水库旁边的高地上,按照曾经的风格,重建起这座仙游寺及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黑河水库——金盆水库,其因金元宝山而得名。从马召沿108国道入黑河峪,首先看到的就是金盆水库,建成后的黑河金盆水库,成为西安最大的地表水源地、保障西安市70%~75%的居民用水。每年向西安市供水3亿多吨。</p> <p class="ql-block"> 三十多年前的“长安”,时时缺水,处处干旱,大街小巷里万千市民排着长队,守候着滴答细流——望眼欲穿!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人口数量的不断激增,城市需水量愈来愈大。从1999年8月至2023年7月,先后引进了㠇峪径流、甘峪水库等,引乾济石、引湑济黑、引红济石、引汉济渭一期等工程也相继完工,实现了有效的原水补充。</p> <p class="ql-block"> “南水北调”引汉济渭工程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从陕南汉江流域调水至关中渭河流域,以补充关中平原的用水需求。本次从三河口水库调来的汉江水水质为地表水Ⅱ类。一条调水线同样也是一条攻坚克难的“科技线”。可满足包括西安、咸阳、渭南、杨凌在内的多个城市用水量。</p> <p class="ql-block"> 厚畛子镇地处太白脚下,黑河源头,与佛坪、洋县、太白、眉县相邻,生物资源、水力资源、森林资源丰富,被誉为中国山茱萸之乡。</p> <p class="ql-block"> 厚畛子的得名有两种说法。厚畛子因山水而得名。山陵高大曰厚,黑水源头为畛。《山海经》中有“青姿之山,畛水出焉”之载,故而得名厚畛子。另一种说法是同傥骆古道有关。据《西安通览》载:“唐代因傥骆道上曾于此设堠,得名堠镇子,后演变为今名”。</p> <p class="ql-block"> 一线天是中国名山奇峰中常有的石景,因两壁夹峙,景观奇特。从地质学角度来看,最常见的一线天大都出现在石灰岩地区,是一种特殊的侵蚀地貌。但也有一线天是由断层形成的,不同处在于它们两侧的岩石有上下左右的位移。</p> <p class="ql-block"> 缝中观天天成线,峡中听泉泉如琴……独立心神爽,我今有幸来,不从此中出,焉知天地宽。</p> <p class="ql-block"> 老县城村位于周至县境内厚畛子乡,原为佛坪县县城,始建于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境内保留有许多清代遗迹,诸如用卵石堆砌成的老县城城墙,大监佛庙、城隍庙和文庙等建筑基址以及清朝时遗留下来的赌场客栈等等,更有清代的石碑、石刻二百多件。</p> <p class="ql-block"> 因为曾是清代佛坪厅的所在地,也就成为傥骆古道途中唯一的要塞城池。至今作为城的规模依然完整保存,特别是坚固高大的石头城墙及东、西、南三座城门保存完好,石砌城墙基阔2丈、顶阔1丈、高约3丈,北面有一条顺山而下的湑水河,清澈见底,没有修建城门。</p> <p class="ql-block"> “屋舍俨然,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是古代诗人陶渊明所憧憬的世外桃源。如今的老县城村也因风光秀丽,民风淳朴,被誉为“秦岭深山的香格里拉”、“秦岭腹地的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 水,是大自然万物和谐的血脉;水,是地球上生命延续的源泉。作为十三朝古都的后花园——秦岭,万千年来一直将她丰富的资源无私赠与她脚下的这片广袤的黄土地,“七十二峪南北过,润泽一方各西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