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知青岁月

大圣(田青)

<p class="ql-block">  1974年10月,高中毕业后的我,响应国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来到了信丰县桃江公社游州大队下放知识青年点安家落户,成为了游州知青点劳动大家庭的一员。</p><p class="ql-block"> 游州大队,位于县城南端,地处桃江河畔,距县城8公里。地域辽阔平坦,土地肥沃,人口较多,平均耕地较少。一面靠江,一面靠山,信雄(信丰至南雄)公路横亘东西,是当时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大队,在整个赣南地区小有名气。</p><p class="ql-block"> 金秋十月,阳光灿烂。秋风轻轻吹佛着广阔的田野,金色的稻穗在随风摇曳,空气里处处弥漫着诱人的稻谷芳香。我背着背包,拎着行李,在从县城去往知青点的途中拦下一辆开往游州大队的丰收35牌拖拉机,司机很友好,他知道游州知青点所在位置,拉上我,就往游州知青点的方向疾驶。游州知青点离县城约11公里,我坐在拖拉机上一路颠簸,很快就到了知青点附近的一个村庄傍停下,因前方不通路,拖拉机不能到达知青点。我跳下拖拉机,拿着行李,谢过司机后,就沿着村道绕过村庄,再走上一个黄土坡,不远处就是知青点了。我顺着黄土坡上的小路走向了知青点。</p> <p class="ql-block">  走近知青点,远远就听见从里面传出很有节凑感的马达轰鸣声。走近一看,是知青点开设的一个小型碾米机和粉碎机机房。机房里,有一台电动马达带动着碾米机飞速地转动,宽大的传动皮带发出很有节凑的“啪嗒,啪嗒”声,碾米机的出口处不停地吐出碾压后的大米和谷糠,傍边还有一台粉碎机在工作,机器连续不断地发出“噢……”的声响,粹碎机的出口端连接着一个粗大充满着气体的白色布袋,里面装满着被粉碎好的冇谷粉末。环顾四周,整个机房弥漫着尘灰和充斥着机器的轰鸣声。有位知青戴着口罩和帽子,穿着工作服,全身沾满了白色的粉尘,正在机房里忙碌着,还有不少的村民挑着谷子和冇谷在机房外排位等侯,准备着进机房上机碾谷。机房外的小坪上,很随意悠闲地躺着两条一黄一花黑的大狗,看见有陌生人进来,快速起身走到我跟前,在我的裤脚边嗅了嗅就走开了,看样子是知青点里养的看家狗。</p><p class="ql-block"> 知青点的前身原是游州大队林场场站所在地,林场撤销后,场站一直闲置,前两年才改作知青点。点内有前后两栋土木旧平房,除了用作碾米粉碎机房和仓库外,大部分是知青的宿舍。宿舍前面有一处油毛毡顶棚的简易工棚,里面是厨房、食堂和澡堂。在小坪的傍边还有一间牛舍和两间猪舍,舍内养有一头黄牛,一头母猪和几头肥猪。空坪上,还有一群鸡在随处觅食。</p><p class="ql-block"> 知青点的负责人和知青们热情的接待了我,尔后将我安顿在一间宿舍内住下,从此,开启了我的知青新生活。</p><p class="ql-block"> 知青点里共有十几名下放知青,其中大部分是女知青,她们较先来到了知青点,都是老队员了,后又陆续来了五六位男知青,我是其中之一。我们初来乍到,一切都是从头开始。大队选派了两位住点老农,负责指导帮助知青点的生产生活。一位刘姓老农负责知青点的日常管理和生产生活。刘姓老农叫刘思培,是一名老党员,曾经担任过生产队长和大队林场场长,大家习惯称呼他为刘场长。刘场长50多岁,中等个,头发稍有花白,身体硬朗,懂管理善农活,为人纯朴正直,有责任心,他年纪虽不算大,但他那历经风霜的脸上早已爬满了皱纹,浓密的双眉下闪现出斑杂的目光,眉宇间还略显几分农民特有的精明。他家离知青点有一段路程,他的右腿走路不是很利索,但他每天早出晚归,专心致志在知青点忙忙碌碌,大家都很尊重他。</p> <p class="ql-block">  知青点有近10亩水稻田,几亩旱地,后又在附近的山岗下开垦了几亩山地,种上了甘蔗、花生和西瓜等农作物,在房前屋后的菜地里还种了不少的茄子、辣椒、白菜、包菜、芥菜、豆角和葱蒜等蔬菜,知青们的糧食和蔬菜基本自给自足有余。知青们的劳动报酬也和其他生产队的社员一样,采用记工分结算制,年终按分值分红受益。男劳力一般出一天工记9至10分,女劳力出一天工记8至9分,劳动强度大或特别累的活适当加分,活干的不好的酌情减分。知青们每天在老农的带领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干农活,我们从生疏到熟悉,从不懂到熟练掌握,经过较长时间的劳动锻炼,我们学会了锄地、栽种、间苗、施肥、收割、耕地、插秧、割稻等一系列农活。历经日晒雨淋,风吹雨打,虽然我们的脸庞和肌肤变黑了,人消瘦了,手脚变的粗糙了,手掌上还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老茧,但整个人更加结实强壮,更加健康。通过劳动,我们还体会到了农民劳作的艰辛和生活的不易,领略了他们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优良品质。劳动不但磨炼了意志,还强健了体魄。</p><p class="ql-block"> 平日里,男女知青一同出工下田地干活,同工同酬。与此同时,男知青还要排班到碾米机房轮流上岗,负责一天的碾米和谷物粉碎工作。如遇业务量大,白天完成不了业务,晚上要接着干,有时要工作一个通宵,第二天换班后才能洗澡更衣休息。女知青则要轮流到厨房挑水、洗米切菜,烧火做饭,负责保障知青点全体人员的一日三餐,同时还要兼顾喂猪牛和喂鸡的工作。知青点平日里的饭菜还是很可口的,米饭吃的是当年自产的新鲜大米蒸煮的钵子饭,吃起来香喷喷的,菜是自己种植的各种蔬菜,生鲜环保,我记忆最深刻的是青辣椒炒茄子和包菜炒蒜子这两道菜,吃起来香甜可口,别有一番风味。在知青点,就象一个劳动大家庭,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大家相聚在一起,同吃一锅饭,同住一栋屋,互相关心,相互帮助,友好相处,虽然劳动辛苦,生活环境和条件差,但大家的心情是愉快的,内心是充实的。</p> <p class="ql-block">  1975年春,知青点购买了一台上海产手扶拖拉机,这是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廉价优先安排给知识青年点的。拖拉机是由上海拖拉机厂生产的工农12型手扶拖拉机,它是柴油机单缸卧式水冷式,单飞轮,摇把起动结构,动力为12匹马力,装载重量为1吨。它小巧灵活,适应环境性强,操作简单,经久耐用。它既可耕田,挂上拖车还可以跑运输,还可以用于抽水、脱谷、碾米磨面,一机多用,用途广泛,深受农民的喜爱。手扶拖拉机买回后,经知青们商定,决定由我担任驾驶员,负责手扶拖拉机的管理和使用,同时还聘请了游州大队杨家生产队的机械能手杨师傅为我的手扶拖拉机驾驶和维修师傅。杨师傅当时是全游州大队的机电技术能手,他不但精通现有的农村动力机电设备,还是一名手扶拖拉机的老驾驶员,懂驾驶会维修,别人解决不了的手扶拖拉机故障维修难题,只要请教他,都能手到病除,在全大队小有名气。我登门拜师,杨师傅欣然接受了我这个知青徒弟。</p><p class="ql-block"> 跟着杨师傅学开手扶拖拉机,不到一个月,我就比较熟练的掌握了基本的驾驶技术,不用师傅跟随,就可以放单飞了,并能单独的完成运输和耕田任务,还基本掌握了手扶拖拉机常见故障的排除和维修保养知识,杨师傅赞赏地说: “你学的很快,很好,可以出师了”。1975年4月23日,我顺利的通过了县运输交管部门组织的手扶拖拉机司机驾驶考试,并领取了手扶拖拉机驾驶证,正式的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手扶拖拉机驾驶员。</p><p class="ql-block"> 在平时,手扶拖拉机主要是承接一些跑运输业务,帮助村民和顾主运送肥料、饲料、生猪和一些货物等。农忙季节,承接耕田业务,到了冬季甘蔗收获时,就要帮助生产队榨甘蔗,熬制蔗糖的工作,一年下来,为知青点增加了不少的收入。驾驶手扶拖拉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夏天,风吹日晒,汗流浃背,冬天,寒风刺骨,手脚冰冷,每天早出晚归,东跑西颠,那时候的我,满脸污垢,一身油渍,到处脏兮兮的,活脱脱的就像是一个机器维修工。因业务量大,一个人驾驶手扶拖拉机比较辛苦,农忙时节承接业务一个人难以应付,不久,就由另一位知青代国仁随我学开手扶拖拉机,并担任副手,由两人轮换或者共同完成手扶拖拉机的有关业务。</p> <p class="ql-block">  用手扶拖拉机带动石碾子榨甘蔗汁,烧熬蔗糖是一件辛苦活。当年,生产队榨甘蔗熬糖用的是原始和传统的土办法。每到冬季收割甘蔗熬蔗糖时,有的生产队没有手扶拖拉机,就要顾用知青点的手扶拖拉机带动石碾子碾榨甘蔗汁,熬制蔗糖,我们就应约开着手扶拖拉机去生产队承接榨熬蔗糖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生产队将收割好的甘蔗运送到榨糖坊的空坪上堆放好。坪中间有两个高近1米,约1吨重的圆柱形石头并排立在一起,石头中间上下方打孔相互衔接固定,上方用一块木板连接固定石头,能够左右转动,再用一根粗大结实微弯的木条连接两石上方的接口,另一端则用绳索拴在手扶拖拉机的尾部,驾驶员开着手扶拖拉机围绕着石柱打转,带动着石柱旋转。由一位专职人员,手拿着甘蔗往石缝里面塞,甘蔗被石柱挤压碾扁,甘蔗渣在石柱后面吐出,甘蔗汁顺着石缝流入事先挖设好的汁坑里,汁坑渗满后,再装入桶内挑至熬糖房烧熬。</p><p class="ql-block"> 糖房内,有两口大铁锅,下面用柴草烧的熊熊大火,先将甘蔗汁倒入第一口锅内,待汁开锅后降低火势,用竹捞子捞掉表面上的泡沫,沉淀过滤掉锅底的泥沙杂质后再倒入第二口锅里大火烧熬。烧开的甘蔗汁在锅里不停的翻滚,熬糖师傅用一根棍勺在锅里反复搅拌,水份逐渐被蒸发掉,甘蔗汁的颜色由淡黄色变成浅褐色,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烧熬,蔗汁转为稠状,最后变成了红褐色的糖泥,将糖泥倒在洗净的竹篾上或木格内抹平,待冷却后成了固体,用刀具将糖划成块块,装筐入库,择时分配给村民。有的生产队熬蔗糖时,不用制作成块糖,熬成稠状的糖泥后直接分配给村民。村民分配到蔗糖后,可用于家庭食用或上市销售。红糖很受村民们的喜爱。红糖食用广泛,可用于制作各种糖果、糕点、米果、冻米糖等,也可用于煮甜酒、煮糍粑、煮糖蛋等。红糖还具有补血强脾调经,清热解毒的功效,对气虚不足有滋补作用,它是村民们家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食用品。</p><p class="ql-block"> 土法甘蔗榨糖是一道简单的流水作业,必须连贯操作。第一道工序就是用手扶拖拉机带动石碾榨汁,并且要连续的运转,才能使整个流程不停步。操作中,我们采取中途“人歇机不歇”的方法,充分发挥手扶拖拉机的效率,为糖房连续不断的提供甘蔗汁。每天,我和代国仁轮流驾驶手扶拖拉机带动着石碾旋转作业,白天,每两小时轮换一次,夜间两班倒,上半夜和下半夜各由一人驾驶手扶拖拉机,马不停蹄,机不歇息。那时,我们年轻气盛,精力充沛,连续工作也不会觉得很累,但有时,因操作不当,还会出现一些危险景况。因甘蔗往石缝里塞的太多,石碾被卡住,手扶拖拉机带动不了,轮胎被迫打滑不前,再加速,稍有不慎,手扶拖拉机和驾驶员都会侧翻倒地,人和手扶拖拉机都会摔的不轻,有时还会造成手扶拖拉机飞车,酿成事故。此刻,应立即熄火停机,停顿作业,众人合力扶起驾驶员和手扶拖拉机,清理石碾后继续作业。类似险情常发生,幸好未发生大的事故。经过数日的连续奋战,一个生产队的榨糖工作完成后,我们紧接着转入另一个生产队继续开展榨糖工作。</p> <p class="ql-block">  知青点里养了一头黄牛,一头母猪和几头肥猪。牛用于耕田耕地,没有牠,干农活可不行。母猪一年下两窝仔猪,仔猪满月稍大后,除留下几只饲养外,其余的运到县城猪市上出售创收,存栏肥猪饲养到年底,除留下一头过年宰杀外,其余的毛猪卖给县食品公司作为商品猪,增加知青点的集体收入。</p><p class="ql-block"> 猪舍和牛舍要经常清理,每年要清理更换几次铺垫在舍内的禾草等铺垫物。一是保持舍内的干净卫生,使牛猪健康生长不生病,二是舍内长时间铺垫的禾草已和猪牛粪便混合在一起,经过反复地踩踏和发酵,是很好的肥料,清出后用于肥田。因稻草有限,不够用于铺垫,通常就要上山割些簬箕等柴草用于铺垫。知青点附近没有高山和簬箕,要去较远的山里,才能割到簬箕。一天,我们有七八个男女知青,挑着竹箕,带着镰刀,来到离知青点较远的焦坑大队一个生产队的山上割簬箕。我们沿着小路来到了一个山窝里,眼前是一片片绿油油,长势茂盛的簬箕群。我们放下担子,快速的挥动镰刀割着簬箕。转眼间,每人都割好了满满的一担,大家正准备挑起担子离开。突然间,在我们身后闪现出一位村民,看样子有五十开外,个头不算高,较黑瘦,衣着简朴破旧,身背斗笠,卷着裤腿,脚穿解放胶鞋,手里攥着把长把禾锹直对着我们,他双目怒视,声色俱厉地对着我们喊叫: “你们是哪里的?怎么到这里来割烧?”(割烧是当地土语,即割柴草的意思。),喊罢,不由我们分说,便冲过来抢夺我们的柴草担。此时,有两位女知青被吓的尖叫起来并躲向远处,我和几位男知青立马上前挡住村民,并从他手里夺过柴草担说: “我们是游州知青点的知青,来这里割些簬箕铺垫牛栏,请你关照一下”。“不行,这里是封山区,不可以割烧,难道你们不知道吗?”。话音未落,他又手持禾锹前来驱赶我们。其实,事先我们并不知道这里是封山区,才会来此山割柴草,看着眼前激动凶狠的村民,我们极力与他解释沟通,兴许能获得对方的理解和宽容,但他仍然不依不饶,继续驱赶我们。此刻,我们决定立即回避撤离才是上策。不一会儿,大家不约而同用手拎着柴草担快速的往山下走去,男知青断后,但村民仍然尾追着我们不放。到了山下,我们几个男知青将柴草担撂下,立在原地索性不走了。过了一会儿,村民便举着禾锹对着我们说: “看你们下次还敢不敢来这里割烧!”,说罢,扛起禾锹转身上山去了。过后不久,我们才知道这位村民是生产队的一名巡山护林员,他平常对工作很认真,恪尽职守,坚持原则不讲情面,是一位很称职的巡山护林员。事后,我们感到,这位护林员遇事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虽然过于简单粗暴,但他的这种工作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全国农业学大寨的运动正在轰轰烈烈的进行。桃江公社游州大队学习大寨,积极开展冬季基本农田改造,兴修水利修筑河堤的活动。知青点的知青们也积极响应号召,服从分配,积极主动参于大队开展的农田改造,兴修水利修筑河堤的活动之中。接受任务后,知青们放下手中的活计,除留下碾米粉碎机房的值班人员外,全体出动,每天挑着土筐,扛着锄头等劳动工具到达指定任务区,汇入农田改造和修筑河堤的人群中,与村民们一起劳动作业。大家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团结互助,连续奋战,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如期的完成了分配给知青点农田改造和修筑河堤的任务,受到大队干部和村民们的好评。</p><p class="ql-block"> 龙井水库位于信丰县城东近40公里的大桥公社龙井大队。是一座以发电为主的中型水库。水库于1969年11月开工建筑,至1975年还未基本完工,水库发电站也准备开工建设。为使水库尽快完工和发电站如期开工建设,一些土石方工程需要提前完成。在当时的现有条件下,完成土石方工程主要是靠人工开挖和肩挑的方法进行。水库建设指挥部就将完成土石方工程的劳力任务分解下达给各公社,公社再下达给各大队,由大队抽调劳力前往龙井水库完成土石方工程任务。游州大队接受任务后,就将劳力任务分配给了知青点,由知青点选派4名男知青前往龙井水库完成土方工程任务。</p><p class="ql-block"> 1975年秋的一天,我和代国仁、刘智勇、代国义四位男知青携带被褥席子、换洗衣服、洗漱用具、劳动工具和一些食用的大米等物品,到县城搭乘班车来到了龙井水库。我们和来自其他各地参加水库建设的人员一起安顿在水库附近的村子里住下。我们4人打通铺睡在村民破旧房子的二楼木板过道上,找了些稻草铺垫在席子下面,用换洗的衣服当枕头,携带的随身物品都堆放在铺位上。屋子外面,有人在村民菜地边的屋檐下搭了个塑料油布棚子,棚子下面支起了简易锅灶,那里是大家生火做饭和临时用餐的地方。因条件有限,大家吃的一日三餐都是钵子饭和一两样炒青菜,荤菜几乎没有。平时也没有热水提供,大家每天洗漱和洗澡都去水库大坝下面的河边用河水解决问题。时下虽已入秋,但乡下的蚊子仍然很猖獗,我们又没有带蚊帐,晚上睡觉时,饥饿的蚊子向我们展开轮番攻击,使的我们无法安睡。</p><p class="ql-block"> 每天,大家一起到水库大坝的下端挖沙土,挑石头,将挖出的沙土和石头挑运堆放在指定的地方。各地选派来龙井水库劳动作业的都是些年轻人,个个年轻力壮,干劲十足,干起活来,风风火火,利利索索,效率很高。我们几个知青也不甘示弱,干起活来也不比他们差,手掌磨出了水泡,继续轮镐开挖,肩膀被扁担压的红肿生痛,咬着牙坚持挺住,挑起担子脚步不停歇,我们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加油干,别落后,争取早日完成任务!”,劳动作业的成效很明显。经过十几日的艰苦劳动作业,我们终于完成了既定的部分土石方任务,可以班师回朝了,剩余的土石方任务由下一批来水库的接替劳力来完成。完工后的第二天,同行的4人携带着随行物品和劳动工具走出了库区。我们来到公路边拦下一辆大桥发电厂进城的便车,搭载着我们返回了县城。第二天,大家坐着手扶拖拉机回到了知青点。</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游州大队是农业学大寨的红旗单位。其农业生产,农副业生产经营和集体经济在全地区都名列前茅,群众的文化生活和文艺宣传活动也开展的轰轰烈烈,丰富多彩。大队组建了一支业余文艺宣传队,在各村挑选了一些热爱文艺和能歌善舞的农村青年为队员,选派了两位民办教师为编导和音乐伴奏,并邀请了县化肥厂的一位职工手风琴手随队演出活动,我和知青点的陈建富、曹玉秀、曹小萍等几位男女知青也成为了宣传队的骨干力量。宣传队自编自导编排了一些反映农村生活并深受农民群众喜爱的各种形式的文艺节目。白天,宣传队员们各自参加劳动,夜间集中组队到各生产队巡回演出,有时还深入到周边大队交流演出,每场演出都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不久,游州大队文艺宣传队引起了桃江公社领导的关注和重视,并指派公社分管文化的干部驻队重点指导帮扶,加强宣传队的管理,充实力量,抓好编导和排练,还选派我参加县里组织的文艺骨干学习培训班,开展对外交流演出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宣传队的演出技能和演出水平。此后,这支业余文艺宣传队更加活跃在乡村的田间地头、村庄农舍和周边的工厂企业,深受群众的欢迎。1976年10月,信丰召开了全县知识青年农业学大寨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会上组织了知青学大寨文艺汇报演出,我和陈建富自编自演,代表桃江公社全体知青上台表演了一个对口词《战天斗地炼红心》的节目,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随着时间的推移,游州知青点的知青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和新老交替。根据工作需要,有的知青被招工进城和进厂,有的报考学业,还有的报名参军等离开了知青点,开启了新的人生旅途,每年又有一批新的知青怀着理想和期望来到了游州知青点。 </p><p class="ql-block"> 1976年12月,我应征报名参军。经体检和政审合格,我被批准参军入伍。那天,我穿着下发的崭新军装,拿着行李,背着背包,告别了知青和老农,沿着当年我走进知青点时的小路离开了知青点,离开了游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