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经济到生命时机(上篇)

世芹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从生物经济到生命时机的诞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上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我想邀请大家一起去思考并理解。</b></p><p class="ql-block"><b>丘吉尔讲过一句话叫:不要浪费一次伟大的危机。</b></p><p class="ql-block"><b> 过去三年的疫情,实际上我们都能感觉到它有危有机,危是对所有人的,机,是给有准备的人,换言之宏观也许很多事情我们无能为力,但是微观上有非常多的事情我们要有所作为,这就是今天大家相聚的意义,我们都处在一个看起来那么不确定的时代里,不断的提升我们个体的确定性来对抗时代的不确定。曾有幸聆听生命科学领域的知名博士演讲,他说:做生命科学的,特别是做医学的,其实我们会常常犯一个问题,我们只研究人,我们忽略了人也是一种生命。</b></p><p class="ql-block"><b> 所以我们其实要研究的是史前史,演化史。于我们今天所在的地球来讲,其实地球首先名字就不对,它的表面积71%是水,说叫地球,是因为人在陆地上我们给它叫地球,连地球这个名字天然都带有很大的偏见,地球的历史已经有46亿年了,有生命的历史大概34亿年,恐龙统治的这个星球从三叠纪的晚期,后来主宰这个地球1.6亿。</b></p><p class="ql-block"><b> 人类从农业社会开始,我们真正可以叫做万物灵长来到这个地球上,不过就是1万年,充其量是12,000年的时间。所以跟漫长的浩瀚地球史相比,我们也真的只是沧海一粟。经历了5次大震荡以后,要知道这个地球上不是所有生物都能活下来的。我们经历过比如说寒武季大爆发,然后接下来的奥陶纪大灭绝,泥盆纪大灭绝,二叠纪大灭绝,三叠纪大灭绝,最后到了白垩纪大灭绝。恐龙什么都没干,恐龙肯定没有发动俄乌战争,恐龙也从来不用空调,恐龙肯定没有烧碳的问题。然而一颗行星撞上了地球6,600万年,恐龙就没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我消灭你,和你无关</b></p><p class="ql-block"><b>所以人类不要觉得我们这个物种会在地球上永远可以持续存在,统治这个星球的是智能,而不是具体哪一个物种,所以为什么我们现在要找到太空,如果今天人类不为我们变成多行星物种去做储备,可能有一天我们会被困在地球上。这是我们能从一个更长的历史上能看到这一点。所以哺乳动物也是在恐龙退出历史舞台以后,那些较小哺乳的动物开始登上历史舞台。</b></p><p class="ql-block"><b>我要说的是:最大的未必能活下来,适者生存,而不是强者生存。这句话从自然界到产业界都适用。当时代变了,我们要紧紧的能够跟上去拥抱这个时代的变化。</b></p><p class="ql-block"><b>从工业革命大概250年以来,一纵大的技术浪潮科普风,从最开始的纺织合成技术,到钢铁和铁路技术,到电器和重化工技术,到汽车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到现在我们走到了ITBTBAT融合信息到生物技术,可以看到每一个技术它都是有渐次增长,有跌宕起伏,而每一个周期差不多都是半个世纪的时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生命科学—年龄革命</b></p><p class="ql-block"><b>十年前,我们觉得120岁是上限;如今,我们在讨论200岁是否有可能实现?</b></p><p class="ql-block"><b>我们要知道人类的平均预期寿命突破70岁,是最近50年的事情,历史上一个人很难活过一个周期,大家可能都是在某个技术产生这一段里,所以我们人类今天特别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我们特别容易高估近期而低估远期,而所有能成大事业的人恰恰是从来都是重视远期,而不是特别的去对近期去考虑清楚。因为当你想看清楚一厘米的时候,你必须先看清楚一公里。所以我想不管今天我们到哪个期了,我们总归知道这个周期还是会持续向上的,科技的力量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当然如何让科技向上向善能够去弥补这种不平衡,这不仅是科学家也包括我们这些从业者们,需要去考虑的一个内心的这种规划。</b></p><p class="ql-block"><b>时代就由此发生。</b></p><p class="ql-block"><b>我们经历了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现在走到生命时代。农业时代我们解决人和粮食的关系,工业时代解决人和原子的关系,信息时代解决人与比特的关系。生命时代讨论人和基因和细胞的关系。前三个时代最大的问题就是在于它都会带来的过剩,尤其是信息时代一定是过剩,我不知道大家有多少人微信回不过来,我有一天晚上发狠回完了,然后早晨起来发现100多条又回来。微信是个乒乓球它不是高尔夫,不是你打的就可以不管的。这就是说其实我们可能不能更多的去依赖手机📲我们有的时候要给自己一些更长期的时间去聆听自己内心声音,思考我们为什么为人的?我们大脑是干嘛的?不是为了刷短视频的,是为了让自己有一个独立思考。</b></p><p class="ql-block"><b>所以前面的路都叫非生命时代,现在我们走到了生命时代,它的特点是它会融合过去的物理世界,它也会融合信息世界,它会让人类进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生命时代——基因🧬</b></p><p class="ql-block"><b>人类迄今为止成本下降最快的数字化技术是什么?</b></p><p class="ql-block"><b>其实是大家可能耳熟能详,基因测序。</b></p><p class="ql-block"><b>在20年前第一例测序至今,基因测序的这种成本下降了1,000万倍。</b></p><p class="ql-block"><b>摩尔定律在IT界人人皆知,殊不知基因测序领域一直是“超摩尔定律”,史上第一个人的基因测序成本花费38亿美金历时13年,今天一个人的基因测序仅需几个小时之内就可以完成。</b></p><p class="ql-block"><b>如果测序技术能普惠到人人可测的话,是不是每个物种都该测一下?3~5年我们又将能看到一个怎样的未来?其实今天的生命科学实验室已经不是试管烧杯,它也变成一个大科学的工程模式,甚至它是一种算式。</b></p><p class="ql-block"><b>自然永远是你最好的老师。迄今为止,我们已知的信息密度最高的载体就是我们的DNA,我们所有的人类都来自一个受精卵,或者鲸鱼也行,或者大象也行,1个受精卵。哺乳动物的基因组6个G,爸爸3g妈妈3g,所以一个受精卵当中含有DNA的绝对量是6个皮克,6个G的数据一个皮克对1个g皮克是10的-12次方’克,相当于他要到克还要乘1,后面跟12个0,现在1克DNA它的理论存储值是455个EB的数据,全世界人类所有文明史的数据,一公斤DNA目前就做完了。冷存储温存储将来可能写到DNA里,这是一个大家都看得见的事实。</b></p><p class="ql-block"><b>在合成生物学这个时代,MRNA疫苗这几年打了40亿剂,什么是MRNA疫苗?合成生物学合成能大批量高保留高准确率的复制,这就是一个本事。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制造它也在演变,从过去的农业制造,工业制造,今天变成生物制造,合成生物学未来在食品药品领域、疫苗领域、保健品领域,包括化工领域,包括有机化学,包括我们的化妆品都会发挥极其重要的相关作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生命科学—生命逃逸</b></p><p class="ql-block"><b>随着生命科学和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这一代人的平均寿命大概率会突破百岁,不断“逃逸”出死亡的限制。当技术突破奇点时,人人健康不再遥不可及。</b></p><p class="ql-block"><b>啥意思?也就是说现在一定要好好活5年,现在好好活5年就有一个技术能让你多活50年,什么意思?实际上就是在说我们都知道逃逸技术让我们能脱离地球,我们能脱离太阳系一样。</b></p><p class="ql-block"><b>不要忘了1949年中国人的人均寿命是39,今天是79,日本是84,中国香港是86,大概率我们集体携手走进百岁,对这个世纪初出生的孩子,都不是个问题,我们一定要用历史的眼光去看这个问题,不能说因为今天你在这个点上,你就会觉得技术不发展,技术依然在发展,生命逃逸速度实际上会给我们带来一个全新的关于基因,关于细胞,包括再生医学,关于脑科学的一个全新的开始,比如说生命的基数,10年前说120岁,今天再说120过于保守,在25岁的身体里怎么能活到200岁?</b></p><p class="ql-block"><b>推荐大家看这本《年龄革命》,作者谢而盖·扬,是长寿愿景基金的创始人。你会看到今天全世界大部分的IT大佬现在一股脑都钻到生物科学界去,他可能更关注长寿的问题。如果活到200岁,也就意味着再过160年我们可能还要再见。那将是个什么样的历史?你愿不愿意跟一个人一起共度180年?你跟你的小学同学毕业以后又能相聚180年,你又是什么感觉?你对人生的态度,你对我们这一生的追求是不是有全新不一样的看法?这是大家要思考的一个问题。</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生命科学—黑科技应用</b></p><p class="ql-block"><b>曾听过一个这样的故事。某位知名生物企业的创始人在生日的时候给自己做了块墓碑:1954~2074,享年 120岁。当时很多人说这老家伙疯了,今天一看太保守了,你才活120岁,我们怎么办?实际上这其实就是一个全新的体验。如果我们可以对生命的密码去进行编辑的话,暂时先不说伦理问题,那么我们确实按照我们哺乳动物,不管是生长期,按照我们的性成熟,按照我们的细胞分裂极限,我们大概就是活到120左右。</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试想一下你的120岁将是怎样的场景?</b></p><p class="ql-block"><b>这位企业家语言风格是这样的:生的对,保养好,活得长,死得快。</b></p><p class="ql-block"><b>活得好又长,走个快而安。活就活得好一点,走的时候我就痛快一点。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挥一挥衣袖,尽量不要太浪费医保。</b></p><p class="ql-block"><b>我觉得老先生讲的话也没什么不好,换言之,这是一种我们对人生的一种达观,其实要是没有死亡,每一个出生都是一个悲剧。</b></p><p class="ql-block"><b>我们人类为什么进步?是因为我们给我们的下一代进行了生命备份。</b></p><p class="ql-block"><b>基因测了,细胞存了,菌群是特别去调整的,包括情绪,怎么去掌握情绪?</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生命科学—菌群</b></p><p class="ql-block"><b>2016年nature3月份,全球的第一篇文章,到今天15年了,也就是说人类从什么开始研究把所有的这些菌看成一个整体,是这篇文章开始。今年刚好是我们今天知道了原来一个100斤的肚子里就三斤的菌,组成有几百种,然后可以像分析血型一样来分析,来决定我们的消化吸收一系列的这样的问题。比如说这几年肠道菌群的文章,如果说5年前一周一篇文章,今天一天一篇文章,一年大概能发300多篇。我们看到了包括精神分裂,抑郁、躁狂、自闭,包括所有的情感障碍,包括我们的糖脂代谢,他们这一系列问题不能说是因果,但起码该知道:人类一个呼吸一个消化,你能调节的更多的多样性主要是在消化系统上,它可能对我们未来的健康,对我们的医学,包括肠内应用应该说是非常大的意义,值得未来去思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生命科学—资本</b></p><p class="ql-block"><b>在这个领域如果从事产业一定要有战略定力。某知名生产益生菌企业,从第一篇文章到能卖几个亿,用了12年的时间。互联网5年就能出来,但是做生命科学,从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渠道转化需要相当长的时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 25, 25);">无风不起船,有风驶尽帆。很多资本家朋友,如果你想投生命科学领域,你想从医学领域,你想从药物领域,你想投复杂的医疗器械领域,如果,如果你没有一个7+5的基金,你最好别考虑,5+2想在这里想收获太难了,这是这个学科所决定的。手机从技术发展马上就可以到产业发展,但是现在生命科学不行,青蒿素能降低因为疟疾感染的致死率,但是你必须回答它的药理毒理。也就是说即使能用,最终还是要把全部的材料交到有关部门审核:这个东西为什么CFD?能够让它上市?生命科学是要求科学发现要能自洽,要能自圆其说,这是一个非常不一样的事情,所以上车门槛当然就会很高。</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生命科学—奇点临近</b></p><p class="ql-block">脑磁科技?</p><p class="ql-block">无创取血测DNA?</p><p class="ql-block">量子霸权?</p><p class="ql-block">类脑计算?</p><p class="ql-block">合成生物学?</p><p class="ql-block">零(负)碳农业?</p><p class="ql-block">中国的托马克403秒?</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 25, 25);">常温超导?</b><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新冠疫情在全世界带来了一次生命科学的文艺复兴。它使得我们开始知道疫苗,开始知道大规模的这种公共卫生的事件里,健康中国的这个问题怎么解决?防大于治是解决当下包括我们健康中国、包括我们的医保问题的不二途径。</span></p><p class="ql-block">思考一下天花这个疾病,实际上人类到今天也不会治,今天的好多疾病都不会治,好多是自限性的,对症治你能挺过来了;天花依然如此,但是为什么人类告别了天花?因为我们超大规模的接种,我们可能知道就在前几天10月25号,我们纪念抗美援朝,在那一刻同步从1950~1960年,中国三次接种让天花死亡率下降,从大规模的疫苗接种开始,就像核酸检测一样,我们可以通过人人可及的基因检测,是不是就可以让我们有机会去远离遗传病,去远离中晚期的恶性肿瘤?这是我们非常想做到的事。因为在“防”上花1块钱就可以在“治”上省10块钱。今天我们的平均寿命再多的延长,我们的医保肯定疯了,我们现在又不生孩子,我们的社保怎么办?</p><p class="ql-block">这些问题要算大账,我们不能把这些问题都留给我们下一代,下两代。这一代开始就要积极行动。同样这也是值得思考的:人类的大脑到底有没有极限,我想说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的是从石器时代到现在,我们大脑基本上没怎么用。我们今天为什么很多问题是鸡同鸭讲,最近出一个事儿大家就吵一次架;包括核污水一出来,很多人去囤盐,我实在理解不了,屯这种食用的氯化钠?所以现在不是反对美货还是日货的问题,我们如何反对蠢货是当下最大的问题。</p><p class="ql-block">尚未确定,但也确实是:以石器时代的硬件如何来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为什么今天鼓励医生要做科普?为什么要求科学研究科学普及一起走?如果中国的科普不做下去,科学先进的技术就无下手,科学家们做的再好也是阳春白雪,但是一个技术不能达者兼即天下。这个技术有意义吗?技术应该是普惠性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