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出生于黄陂区王家河镇,年幼父母双亡。1958年,武汉山坡机场扩建与改造,幸得政府照顾,父亲以民兵身份被招进去建造飞机场, 从此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年后,父亲已经是武汉市武东新厂船用技工学校的一名中专生,但是一颗“当兵光荣”的种子已经在他心里发芽,1961年8月于武汉市青山区应征入伍。父亲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军营,当了四年多义务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退伍时,父亲可以分配回武汉造船厂工作。那时全国提倡“支援大西北”“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喊着最响亮的口号,父亲在“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的崇高理想的指引下,投身到祖国的大西北建设中去,分配到交通部第二公路工程局,从此开始了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在荒郊野外条件艰苦的地方辛苦劳作的一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每当谈到这段退伍时的历史,母亲总会说:“要是你爸当时留在大武汉多好啊!”父亲总是一脸的坚定:“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别总记得你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我笑着对母亲说:“您可别埋怨了。爸爸要是留武汉市工作了,我妈又是谁?我又是谁?都说不准了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谈起我是谁,那也是一段传奇。1977年父亲在甘肃省修路,远离县城,没有假期,母亲便去工地探亲。后来母亲得知怀有两个月的身孕,决定不要了。好不容易到了县医院,说要停电好几天,母亲只能折返。过了些时日,母亲再次来到医院,医院说手术室不具备消毒条件过几天再来。好不容易等到下次有车进县城了,医生看看母亲说只能做引产手术了,医院还没这条件。母亲吓得两腿一软,又回去了。父亲说:“三番两次都弄不了,天意要留下!”于是家里多了我这个小老三。单位的同事告诉父亲,不必向局里报备我,反正在农村,又没有人知道。父亲说:“那怎么行?共产党员、军人队伍讲究的就是实事求是。”于是,因我的出生,父亲的工资降了半级。直到前几日,父亲还在打趣说:“你来算一算,为你扣了我多少工资?”我说:“谁叫你非要上报的呢?那么多没报的不都好好的。”父亲说:“人这一生活的就是个正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80年代初,中国援建也门共和国,父亲报名参加支援建设。思想保守的母亲一百个不愿意:“三个孩子都没成年,你这一去就是两年,也门又是国外,你这怎么叫我们放心?”父亲劝慰母亲:“我是共产党员,我是退伍军人,我不去谁去!军令如山倒,一切要服从组织的安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到现在都记得送别父亲的情景。站在初春的寒风中母亲还在低头叹气,父亲抱着我:“艳在家乖乖听妈妈的话。你要什么礼物?爸爸回来的时候给你买!”“布娃娃和洋伞!”这是我童年记忆里的奢侈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亲出国的两年应该是家里最难熬的两年吧。书信不通,音讯全无,母亲一人带着我们兄妹三人在家种田。没有男壮劳力,母亲和姐姐就将稻谷捆小点,瘦弱的哥哥像大人一样插秧,我也乖乖地放放牛、送茶送水跑跑腿。日子再苦我们都在心中坚信:父亲一定会平安回来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我从外面回到家中,远远地就听见家里很热闹,一位亲戚走出来说:“快点,你爸爸回来了!”我心里无比高兴、激动,可是双腿竟不听使唤地往外跑,不敢见父亲。父亲撵了出来,一把将我抱在怀里,亲了几下,把我抱回了家。一屋子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只有我怯生生地又躲到了桌子底下。父亲拿出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和十几把全自动花伞,说:“你再不出来,洋娃娃跟谁玩呢?”啊,父亲还记得对我的承诺,真是一诺千金!我抱着洋娃娃,抚摸着花伞,心里别提有多幸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亲回国后,就将我们都接到了他工作的地方,一家人团聚了。我们随着父亲四处漂泊,公路建到哪里,我们的家就在哪里。没有大城市,都是一片荒野,都是需要先修好路,才能开始建设的地方,条件有多恶劣可想而知。可是我终于能天天见到父亲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记忆最深刻的是在安徽生活的三年时光,那时父亲是厂里的食堂管理员,采购记账都由他一人管理。用现在的话说,那是一个有“油水”的岗位。可是父亲一直以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脏活苦活重活,他勇挑重担,拒绝贿赂贪污,清正廉洁。那时厂里的人都尊称父亲“红管家”,局里的宣传报上,还有一篇介绍他的专栏。当时我走出去,脸上也是倍有面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到了内退年纪的那一年,他决定和母亲带着我回到家乡生活。领导找到他谈话:“大女儿和儿子都安排工作了,剩下这个小老三你离开单位带回去,以后怎么办呢?”领导的意思父亲能够体会,就是希望他能留下来并可以给我以后工作铺条顺畅的路。但是父亲不想给单位找麻烦,他毫不犹豫地说:“让我的小女儿回去读书!”幸而我读书还很争气,顺利考进了师范学校。拿着通知书的那天,父亲说:“我家也出了个老师啊!我当初的决定果真没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今,父亲渐渐老去,他已不能为我遮风挡雨了。但他在精神上却一直引导激励我。初为人师时,父亲就告诫我“为人师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常常记住两点:1、假如你是孩子;2、假如孩子是你的。”“教师切记要仁爱公正,切不可势利眼,对越是弱势家庭的孩子要给予更多关爱。”……每次的嘱咐我都认真领会践行,我也想像父亲那样,成为一名让人尊敬的人民教师!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晃父亲已经85岁高龄了,他那张《退伍军人登记表》已经被他拿进拿出看了无数遍。昨天他还在电话里给我念着“中国人民解放军7030部队”“五好战士三次,营奖一次、连奖一次、排奖一次”。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虽然父亲一生只有四年多的当兵生涯,但他一直都有着军人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有着军人的忠诚和奉献精神。更是有着千千万万像父亲这样的军人,他们肩负保家卫国的重任与使命,时刻心系人民群众的安危与和平,是永远冲锋在前,用血肉之躯筑成的不朽长城!向军人致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