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课评比促成长,魅力课堂展风采”——记平邑县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活动

平邑蒙阳新星学校

<p class="ql-block">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争艳春更美。在这个五彩缤纷的季节里,为展现优秀教师的教学风采,为引领更多教师的快速成长,为打造更加高效灵动的课堂,10月31日“平邑县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第一节课是张明珂老师执教的《神奇的默比乌斯带》,张老师先是用回形针让学生们了解两个圆形针别到一起,可以通过转动来解开。然后提出一张纸条几个面几条边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然后学生回答,2个面4条边。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纸条握成一个纸环,一端不动,另一端转动180度,蓝色和白色就连接在一起,名字叫莫迪乌斯带。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们讨论莫比乌斯带有几条边?几个面?经过学生热烈的讨论以后得出结论:莫比乌斯带只有一个面。正是它的特殊性,所以它经常用于工业生产中,让学生们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来源于数学。</p> <p class="ql-block">  第二节课是李凤老师执教的《平行与垂直》,李凤老师先是用了一段视频来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同学们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来观察有什么数学信息。然后进入了合作交流:分一分,要求1.根据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将黑板上的作品进行分类。2.想一想:独立思考,你打算怎么分。3.说一说。学生们通过要求轻松的完成了分类得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相交,另一类是不相交。通过不相交引出了平行线,相交引出了垂直。最后让学生们动手操作来加深印象,用量角器量垂直的四个角度数,通过学生操作加深了学生们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  刘志萍老师以"8件上衣几粒扣子"为主线,通过学生熟悉的两步计算,把问题抛给学生,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呈现数学信息,在对比交流中,体会到画示意图的方法简单明了,鼓励学生尝试用画图的方法进行数学信息分析,建立"归一问题"的基本模型,让学生理解归一问题的解题思路:先算出"1"个单位的数量是多少,在根据题目中的其他条件算出"几个"最后的结果。完成例题之后,刘老师补充了试一试,安排学生找出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是第一步都是用除法求出每件上衣几粒扣子;不同点是第二步,求总价要用乘法,求数量就要用除法。</p> <p class="ql-block">  冯阳慧老师用一首儿歌《数鸭子》,把孩子们带入欢乐农场,让孩子们通过“看一看”“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比较,从而得出两数之间的数量关系,体验、明白“把什么当作标准量(1份),有几个这样的1份,就是这样的几倍”,从而逐步建构“倍”这一概念。随后,通过“画一画”,将具体的鸭子抽象为图形,让学生重点感知一个数的3倍是多少。并提出质疑为什么图像数量发生了变化,但倍数关系却不变,进而揭示“标准量”,得出:将标准量看作一份,比较量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几倍。最后,利用当堂课学习的“倍”的知识,请学生以画一画的形式自主探究,创造有倍数关系的三角形和长方形设计图,让学生充分理解谁是谁的几倍。</p> <p class="ql-block">  陈含笑老师执教的《数学广角—集合》,教师在教学中并未直接教学,而是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采用主动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讨论发现“集合中的元素是不能重复出现的”,体会集合元素的互异性;“集合元素的顺序可以不同”,体会集合元素的无序性。学生经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并充分感知和体验韦恩图的作用,把具体问题上升到抽象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而且整个过程有思维的碰撞,环环相扣,扎实有效,使教学目标真正落到了实处。</p> <p class="ql-block">  通过今天的听课,确实收获不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也被他们上课的那种激情所感染,在课中老师要先有情感,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他们不只是授课,更是与学生心灵与心灵的沟通,以自己的那份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学会反思,学人之长,补已之短;在反思时要上升到理论高度,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反过来深入理解理论,再指导教学。在教学时要学会质疑,在质疑中成长,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p> <p class="ql-block">  本次优质课评选活动让教师们能够在思索中感悟课堂艺术,在交流中升华教育思想,在实践中促进专业成长。活动虽然很快就结束了,然而我们为数学教学实践的脚步永不停止,相信在追求理想课堂的过程中,我们能欣赏更加美丽的教育风景。</p>

学生

数学

教学

老师

通过

集合

乌斯带

课堂

优质课

相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