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一天

卯木

<p class="ql-block">文稿/摄影:柳建国</p> <p class="ql-block">  10月28日榆林继续是晴好天气,晴空万里,气候宜人。整个农村已是秋收的扫尾阶段,农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收获了丰收的果实。</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我们退休干部职工与榆林市高专附中的党员教师、学生,在校长梁治平及原子洲县委书记李海琦的带领下,大家分乘两辆大轿车经过数十公里的路程,去红石桥乡韩家峁村参观学习。</p> <p class="ql-block">  韩家峁村是个移民搬迁点,这里的农民因为修建王圪堵水库从沟下搬迁到这里的。曾经的这里是荒漠地区,在人工治理下,将一个个沙丘推平,变成了平展展的农田。这里的村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水、电、气通到每家每户,天然气能到这偏僻的地方这真是如同一步登天。</p> <p class="ql-block">  韩家峁村成立了家庭农场,实行集约化生产,多种经营同步发展,村党支部书记给我们介绍了村里的基本情况。</p><p class="ql-block"> 韩家峁村现有耕地5300多亩。近年来,韩家峁村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以“三变”改革为抓手,狠抓农业产业转型,重点发展白玉山药产业,通过支部引导、政策宣传、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等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p> <p class="ql-block">(粱治平与李海琦在大巴车上)</p> <p class="ql-block">  由于是移民搬迁点,政府修建房屋都是按规划设计,所以一切都是新风新貌,红瓦白墙别墅式的住房,错落有致,新颖漂亮,农家小院,环境优美。家家户户都有摩托车、拖拉机、小汽车,小康生活优哉美哉。</p><p class="ql-block"> 截止2023年,韩家峁村山药种植面积1500多亩,亩产量6500斤,预计收入3400万元左右,带动就业87户248人。</p><p class="ql-block"> 葡萄种植面积达260多亩,亩产量2000斤,预计收入520万元左右。</p><p class="ql-block"> 马铃薯种植1600多亩,亩产量10000斤,预计收入1280万元。</p><p class="ql-block"> 玉米种植1200多亩,亩产量6800斤,预计收入1100万元左右。</p><p class="ql-block"> 红薯种植400多亩,亩产量6000斤,预计收入210万元左右。</p> <p class="ql-block">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实行集中连片的集约化经营模式,促进了韩家峁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了人均年收入接近两万元,群众的“钱袋子”鼓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韩家峁的发展变化,来到这里的我们流连忘返,感叹农村的变化如此之快。</p> <p class="ql-block">  在参观韩家峁村后,我们又在梁治平校长的带领下来到高专附中去参观校容校貌。在这里我们更是耳目一新,映入眼帘的一幢幢欧式建筑,尖尖的屋顶,正三角形的造型,长长的窗户,教学楼错落有致,布局合理。虽然已经是落叶的季节,但是校园内草坪碧绿,景观树木修整完美。现在季节的校园也许是最美丽的时候,绿色的草坪,黄色的杨树柳树,红色的楼房,这样的校园景色真是美不胜收,如诗如画。</p> <p class="ql-block">(粱治平、李海琦与村支书合影)</p> <p class="ql-block">  校园坐落于榆林市科创新区,与榆林学院毗邻。校园修建是梁治平校长自己设计平面图,按照金木水火土中国古老哲学理念去安排校园布局,他投资1.5亿人民币建成这所美丽的、独一无二的中学校园。</p> <p class="ql-block">  梁治平校长,曾经应征入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来转业到地方,当过党校老师,为了发展教育,他于1998年创办了榆林高专附中,他办教育取得了成功,学校的教育质量是有口皆碑,先后有3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生。</p> <p class="ql-block">  梁治平校长在军队服役时就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当过军报的通讯员,为军队建设而宣传报道。他的文字 功底深厚,思维敏锐,观点明确,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经济发展上有自己的正确思想。他先后出版了《思考与演讲》、《深度学习二十大报告》等书籍。</p><p class="ql-block"> 梁治平先生是一个成功人士,这些成功与他的思想理念和辛勤耕耘是分不开的,他种下了汗水和希望的种子,收获了成功的果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