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西行散记</p> <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大暑日,一家三口出发,开启西行旅程。</p><p class="ql-block"> 机场的客流量与往常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化,由于疫情影响,乘客都被要求配戴口罩进入机场。负责接机的工作人员,在近40度炎热的户外工作,穿着厚厚的防护服疏导境外来的乘客上摆渡车,可以想象其工作条件的恶劣。这场由政治生态引发的疫情,对世界政治格局、国际经济和民众的生活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在全球孤立主义的影响下,导致了我国遭受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外交危机,这是当初疫情初发之时任何人都预料不到的,也无人敢断言疫情何时能结束,而且,整个世界格局将因此发生如何变化也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 这次受疫情打击最为严重的是餐饮业、宾馆业、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上个月与本地一家较大型的知名餐饮企业老板闲聊时曾问他:与去年同期相比如何?他回答只达60%。我心中一惊,按此营业额应该在盈亏平衡点之下呀,若疫情继续,又还能扛多久呢?又有多少这样的企业,最终能否撑的下去,这要看疫情何时是尽头。这场疫情给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深刻上了一课,这是一场注定要被载入史册的疫情。</p><p class="ql-block"> 到侯机室刚坐下,查看信息,看到朋友发来的美政府关闭中国驻休斯顿总领事馆,并要求中方人员三日内离开的最新消息,愈感事态的严重。</p><p class="ql-block"> 飞机越升越高,地面的建筑物越变越小。穿过云层后,在云海中向西滑行,于傍晚时分到达贵阳龙洞堡机场。</p><p class="ql-block"> 贵阳地处高海拨山区,不愧是清凉之都,丝毫不觉的此时身处酷夏,与登机时的厦门气温形成鲜明的对比,舒服极了。</p><p class="ql-block"> 入住饭店,休整片刻,站在阳台,眺望着这座被夜色笼罩的西南重镇。虽然身处贵阳最中心的金融城,它倒和国内的其它城市不一样,并没有被七彩霓虹的夜景工程装扮灯红酒绿,依然保持着原汁原味山城风貌,这正是我喜欢的朴实无华的景色。自从看过黄浦江二岸的夜景后,对于其它地方的夜景工程就再也提不起兴趣了。在国内,觉得只有上海这座魔都才能承受得起这份奢华。而其它地方的,则感觉象是东施效颦。</p><p class="ql-block"> 大街上车水马龙,人潮如涌。但不知为何,此时脑海里却突然闪过杜甫《野望》中的诗句:</p><p class="ql-block"> “ 独鹤不知何事舞,</p><p class="ql-block"> 饥乌似欲向人啼”。</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用过早餐后,乘车前往贵州东北部的梵净山。</p><p class="ql-block"> 贵阳至梵净山高速两旁的路景与福建的颇为相似,山高林密,郁郁葱葱。四个小时的车程,来到梵净山脚下,简单用过午餐,开始上山。今日的游客较多,从入山到乘缆车到山上花费了近二个小时的时间。庆幸的是天气格外给力,阴天,偶露阳光。这样的气侯条件造就了梵净山最佳的观赏景观。从山下往上望,整个梵净山被云雾所笼罩,当缆车穿破云雾到达山上,回眼半山腰,云雾风起云涌,漫天的云雾时而在风的搅动下在空中翻滚;时而又随风势沿着山坡向山上涌来。新、老金顶等各山峰在云雾中时隐时现,宛如仙境。</p><p class="ql-block"> 梵净山,原名“三清山”,明代时改为“梵净山”,得名于“梵天净土”之意,与湖南的张家界一道系武陵山脉,是中国的佛教道场和自然保护区的综合体,号称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弥勒菩萨的道场就在于此。弥勒佛在佛教作为表法教育,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学习包容。其中“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世人皆知。梵净山的闻名与开发均起源于佛教,遍及梵净山区的四大皇庵、四十八脚庵庞大寺庙群,奠定了梵净山乃著名“古佛道场”的佛教地位,佛教文化为苍苍茫茫的梵净山披上一层肃穆而神秘的色彩。然而现在大多游客或许被山上迷人的自然景色所吸引,忘记这座佛山的另一身份,寺庙内游客稀少,远不如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那么门庭若市。</p><p class="ql-block"> 到了磨茹石,女儿问我:我们上新金顶还是老金顶?我答:上最高的山峰。全家齐心合力,向老金顶进发。沿着陡峭的石阶手脚并用地向上爬行,经过半个多小时左右艰辛努力,终于登上海拔2494米的老金顶,刚登到山顶,天空露出了短暂的阳光,似乎在意示着什么。</p><p class="ql-block"> 申时时分,阳光驱散了云层,云雾渐渐散去,梵净山露出本来面目,俯瞰全山,新金顶、蘑菇石、凤凰山等一览无余。山势雄伟,层峦叠嶂;坡陡谷深,群峰高耸;溪流纵横,飞瀑悬泻。不愧为武陵山脉的主峰。</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第三天,车至茘波小七孔景区东门,与咋日梵净山景区大门的排队、等侯的情形截然相反,这里畅通无阻,直径进人景区。颇感疑惑,进了景区方知,大多数的游客是从西门进入的。</p><p class="ql-block"> 荔波小七孔是因响水河上有一座修建于清道光年间,至今已二百多年的小七孔古桥而得名,古桥宽约一米五,长约四十米左右,石头建造。古桥一桥通二省,桥的这头是贵州省,那头却是广西省,应该是清朝时连接二省的交通要道。一座石头桥能抗击二百多年洪水的冲击而安然无恙,至今还在发挥它的作用,这便是这座桥的历史价值和文化精神所在。</p><p class="ql-block"> 看过荔波小七孔图片的人一定会觉得它十分美丽安祥,它被称之大自然的绿宝石。为若是平日里,在寂静的山间,静静地坐在河边,望着碧绿的河水地从七个小孔中流淌而过,那种境意一定是最好、最美的。</p><p class="ql-block"> 因前几日上游雨水较大,七孔古桥并没有呈现出图片上那碧水细流的美景,而是几乎被滔滔洪水所淹没,心中未免有多少失落。</p><p class="ql-block"> “失之东隅,得之桑榆”,正是这场大雨,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响水河。移步百米,看见难得的“拉雅瀑布”另样景观。“拉雅”在布依语是“美丽的姑娘”之意,原本应该是形容该瀑布河水清澈,如美丽姑娘一样文静娴淑地潺潺流淌。但今天的这位美丽姑娘让我们看到的却是她汹涌澎湃,气势磅礴,如雷霆万钧之势奔腾而下河东狮吼的另一面,恰如那“盘空舞雪飞泉落,扑面银花细雨来”,气势不亚于黄河壶口瀑布。</p><p class="ql-block"> 沿着狭窄山谷向上走去,约二公里的响水河,截流沿崖体陡岸悬空而下,在高高低低的河床,分布着六十八级叠水式瀑布,飘飘洒洒,纷纷扬扬。移步换景,让游客观赏到形态迴异的各式瀑布。山间高处和溶洞里飞喷出来的瀑布,气势磅礴,沁人心脾。整个景区就是一处独特的山水林洞湖融为一体的原始奇景,地貌特殊、风景奇丽,峰峦雄峻、清泉密布,布局紧凑,精巧、秀美、古朴、幽静。整条响水河仿佛是一条穿行在这森林大山之中千万年的精灵,着意要为你洗去尘世的喧嚣和浮华,让你的心灵归于大自然的宁静和安祥。</p><p class="ql-block"> 傍晚移步西江千户苗寨,这个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苗寨的半山腰以上的苗族建筑仍然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而山脚下却是现代板房建筑的沿街商铺,充满着嘈杂的叫卖声和烧烤味,商业气息浓厚,破坏了这座苗家古寨朴实无华的原貌。</p><p class="ql-block"> 夜幕降临,千家万户亮起了灯,西江千户苗寨变成了灯的海洋,整个苗寨酷象一头水牛,依稀可见牛头、牛身的形状。但我对全国各地都雷同出现的这种依托现代光影技术人工打造出来的夜景工程没有好感,应该说,现在的西江千户苗寨不值一游。</p><p class="ql-block"> 当晚,入住苗寨民宿。</p> <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一大早,游客的喧闹声打破了山寨的寂静。根据咋晚入苗寨时及在游览时的情景来看,进入苗寨的游客估计有几万人之多。从商业运作而言,西江苗寨的开发是十分成功的。据说,旺季之时,苗寨内人山人海,一床难求。但游客们似乎更在意山下那些靠商业炒作出来的繁华,而忽视了山上那些原生态苗人居住的苗屋,搞不懂大家为何如此迷恋和追求这么一个商业炒作出来的地方?当然也包括象我一样被宣传迷惑被骗而来的傻子。</p><p class="ql-block"> 西江苗寨之所以如此宏大,得益于此处原是苗人首府。相传上古时期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九黎部落在向北扩张,与东进和南下的炎帝、黄帝部落发生剧烈的武力冲突,经过长时间的征战,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在涿鹿地区被击败,蚩尤被黄帝擒杀。大部分苗族先民被迫开始第一次大迁徙,放弃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退回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并于洞庭湖和鄱阳湖之滨安家落户,并首先在那种植水稻。随后,汉族再次追杀,苗族先民再次被迫向西南的四川南部、湖南西部、云南东部、贵州西部,有的更向南、向西深入老挝、越南等地。而深藏于黔东南大山里的西江则成为苗人的首府,许多苗族中的达官显贵居住于此。</p><p class="ql-block"> 而下司古镇则是少数民数文化和汉文化完美的结合之地,它地处苗族人的母亲河——清水江畔,清水江名不虚传,在此雨季时节,清水江水依旧碧绿清澈。它是珠江重要支流,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它成为明、清时期黔东南重要的商贸重镇,也使它成为汉、苗、侗等民族的杂居之地。镇大门牌坊的木雕上既到有汉文化的图案,也刻有苗、侗二族文化图案。牌坊建于清朝,是一座规模宏大,极具艺术价值的木雕牌坊。镇内的建筑,更是汉族徽派建筑元素和少数民族建筑元素的结合体,甚至还能看到一些西洋元素。镇内到处可见苗、侗族的代表性建筑,其中侗族鼓楼最为显眼,这种形如宝塔的建筑是侗族人作为开会场所、外敌入侵鸣鼓警示之用的。侗族人是以载歌载舞来表达情感的,所以镇内芦笙广场规模宏大,戏台依旧保持原有风貌,奢华的戏台衬托出古镇当年的繁华和历史地位。</p><p class="ql-block"> 最令我感兴趣的是古镇内居然有一座颇具规模“阳明书院”,这是王阳明的弟子为了弘扬阳明“心学”思想在此修建的书院。当年王阳明先生在离此处不远的龙场开道,悟出心学,开创儒教中的阳明学派,几百年来阳明的“心学”思想深深影响中国、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地区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对明、清二代士大大阶层产生巨大的影响。在阳明书院旁,一座侗族鼓楼居然标有“知行楼”三个字,由此看来王阳明思想对侗族人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在我看来,下司古镇的文化底蕴远胜于西江苗寨,是一个更值得游客前来访古追迹之地。</p> <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 国人中相信知道黄果树瀑布的人要比知道贵州的人更多,这个亚洲最大的瀑布,是贵州省的象征,时不时通过各种媒介深入国人心中,也让国民颇为自豪。</p><p class="ql-block">贵州全省地势中部、中南部高,北、东、东南地势低,高低海拨落差近千米,加之此处喀斯特断裂地貌等因素,这种极大的地势落点及地貌特征造就了随处可见的众多瀑布,因此,亚洲最大的瀑布座落于此也就不足为奇了。</p><p class="ql-block"> 这几天一直关注黄果树瀑布景区的天气情况,气象信息也表示会有小雨,心理己做好了雨中观景的准备。刚出酒店时,还阳光灿烂,越往黄果树瀑布走,云层越厚,半路果真下起了雨。车到景区,居然雨停,天空放亮,整个行程,天气极好,阴天,阳光偶露。</p><p class="ql-block"> 景区大门游客不多,未排队就通过门卡,乘上观光车,进入景区。 黄果树景区共有陡坡潭瀑布,天星桥及黄果树大瀑布三大景点。</p><p class="ql-block"> 陡坡潭瀑布以其幅宽而著名,近二百米的宽度在亚洲无人可及。天星桥景点则是87版《西游记》沙增的流沙河,猪八戒背媳妇的取景点,曲径通幽,别有洞天。</p><p class="ql-block"> 最大的亮点的自然就是鼎鼎大名的黄果树大瀑布了。距瀑布几公里之远,就听到水声如雷,千米之外透过树叶缝隙,远处一条百余米宽的巨大白练从天而降,如同“珠帘钩不卷,飞练挂遥峰”。越接近景点,空中水雾越密,幸亏准备充分,穿上雨衣,与瀑布近距离亲近。</p><p class="ql-block"> 走近瀑布,巨大的水柱从近百米高空冲落潭中,卷起浓浓的水雾,水雾顺势向对岸的山坡漫延,烟雾腾空,气势雄厉,在空中飞舞碰撞后又洋洋洒洒地落下,沁人心脾,极为壮观。山坡上的植水常年被水雾滋润,长势葱郁。</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水质不错,河水清澈,瀑布落入潭中,化成一条青龙,蜿蜒向下游去。</p><p class="ql-block"> 黄果树瀑布是世界上唯一的可以从上、下、左、右、前、后都可以与之近距离接触的瀑布,瀑布后有一水帘洞,是87版《西游记》的取景处,游客本可以从左侧进入瀑布后面,来到了水帘洞,观赏瀑布,但因疫情,景区管理处关闭了此处,成为今天唯一的遗憾。</p><p class="ql-block"> 站在瀑布前,脱去雨衣,在水雾中欣赏这上天赐给大自然的美景,任凭水雾淋湿全身,久久不愿离去。</p> <p class="ql-block"> 六</p><p class="ql-block"> 贵州的屯堡文化十分丰富,到处可见由当年屯兵留下的堡镇。元末明初,被朱元璋打败了的元朝残兵退守到贵州,与当地少数民族土司一起抗击明朝。洪武帝派出大兵经过三年的进剿后,方才彻底铲除了元朝残余势力,迫使土司归降。因担心反明的残余力量死灰复燃,明朝政府在各重要隘口屯兵驻守,于是这些地方也就随之繁荣发展起来,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在此进一步融合。镇远、青岩、丙安和隆里古镇均是当年因屯兵发展起来的,就连贵阳机场龙洞堡,估计也是当年的屯兵所在。经过六百多年的发展,当年的屯兵小堡都发展成为颇具规模的城镇,形成了今天著名古镇。</p><p class="ql-block"> 从中原及江南地区征集来的讨伐贵州的士兵们,原本以为战争结来后就可返回家乡的士兵,没想到被长期留居屯守于此,他们与当地的女子结婚生子,世世代代在此安家落户,扎根贵州了。所以在这些屯堡中依旧可以寻找到中原或江南一带的乡音、风俗、风土人情,为多彩贵州民族风俗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宝贵财富。</p><p class="ql-block"> 青岩古镇位于贵阳市南郊,建于明洪武十年(1378年),原为军事要塞,它有二方面的作用:一方面作为拱卫贵阳南面的重要防线要塞,另一方面防范贵阳土司造反。</p><p class="ql-block"> 走进古镇,细细品味,从古镇内的建筑痕迹可以看出,原来的古镇设计精巧、工艺精湛的明清古建筑交错密布,寺庙、楼阁画栋雕梁、飞角重檐相间,衔道宽广,青一色的石板路。城墙沿着山势而建,易守难攻,保存完好。历史上这里曾经极为繁华。道教、佛教、基督教文化在此相互融合,使得古镇的文化更加丰满。</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古镇商贾林立,游客攒动,整座古城商业味道浓厚。不过绝大多数的游客也就是从南门入,至北门回,踏踏街,购购物,打卡即回,极少游客去关注古镇内在的文化及其历史内涵。古城墙、小街小巷游客极少。古镇不知什么原因,那些历史文化古迹全部大门紧锁。</p><p class="ql-block"> 古镇人文荟萃,曾经出过清末状元赵以炯,他也是贵州历史上第一个文状元。我们找到赵状元故居,正欲步入,却被工作人员拒之门外,告之赵状元故居只许未成年人入内。我问:没有成年人的引导和讲解,孩子们怎么去了解状元文化?难道只是让孩子们去沾沾状元的福气、灵气?对方回之:这是公司的规定。将文化商业化,这恐怕也是本朝的一大特色。</p> <p class="ql-block"> 七</p><p class="ql-block"> 上午在参观贵州省博物馆时看到介绍贵阳市内有一古迹——“甲秀楼”,查了一下,离所住酒店不算太远。参观完博物馆后回酒店退房后直奔“甲秀楼”。</p><p class="ql-block"> “甲秀楼”位于贵阳旧城南门的南明河中央,建于明朝,依托河中心的一块巨石而建。在楼前方约100米的河面上,有约几十米的小断层,造成河水湍急,这可能就是古人要此建楼,用之镇河妖(实际上是起作缓解水流的作用)的原因吧。中国自佛教传入中国后,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镇河妖赏常以宝塔命名,但此楼依旧采用了中华传统的“楼、阁”命名,已是罕见,至于当初为何取名“甲秀楼”,至今无人知晓,可能是建楼的人希望地处偏僻的贵阳能出人才吧。说来也怪,此楼修建后,离此楼仅几公里的青阳镇附近连出二名状元。此后贵阳人视此楼为福楼,就连解放后贵州省委的选址都选在此楼附近。</p><p class="ql-block"> 令人意外之喜的是,就在“甲秀楼”房,竟然座落一座别致的“翠微园”。由于没有预约,且预约平台也显示爆满,我们被拒之门外。站在大门与一保安闲聊,当他知道我们远道而来,来自外省,突生慈悲之心,偷偷将我们放了进去。</p><p class="ql-block"> 进去后才知道,这座府院颇有来历,它始建于明朝早期,初为武侯祠,历史上曾多次易名,后曾是知名的“龙门书院”。王阳明龙场开悟后曾到过此书院讲学。南明未,隆武帝兵败被俘,桂王朱由榔便以此为皇宫称帝。后张献忠养子孙可望称王,也以此为王宫。</p><p class="ql-block"> “翠微园”为明式木结构建筑。它面朝南明河,依岸凌水,俊秀飘逸。有“半面山楼,半面江楼”之誉,历来为文人雅士们谈古论今,雅集咏吟之所。园子的大半已被改造成小学,破坏了“翠微园”的整体景观。游得此园,实属搂草打兔子,意外之喜。</p><p class="ql-block"> 园子里没有多少游客,与所谓的平台爆满之说极不相符,也无讲解员讲解,全凭我们自己观览。正当我们一边浏览景观图,一边在讨论历史时,一位中年女性途经于此,听见我们的谈话,停下脚步前来与我们搭讪。从她嘴里我们得知了“翠微园”的历史变迁,王阳明先生与“翠微园”的渊源,以及许多有关“翠微园”、“甲秀楼”、“南明河”,甚至它们与“青岩古镇”相关的典故,这又是一个意外之喜。从她的支言片语,以及与其它工作人员的说话中猜出了她应该是本景区的负责人,难怪说的条条是道,也让我们增长了不少知识。</p><p class="ql-block"> 游完“翠微园”和“甲秀楼”,朋友送我们到机场,返程回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