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

山的那边

<p class="ql-block">圆明园简介和历史</p><p class="ql-block">圆明园是中国清代大型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始建于康熙46年(1707年),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圆明园占地350公顷(5200余亩),建筑面积逾16万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p> <p class="ql-block">圆明园继承了中国三千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融合了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和江南水乡园林的委婉多姿,同时吸取了欧洲的园林建筑形式,将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给人以和谐完美的整体布局。圆明园不仅以园林著称,也是一座收藏相当丰富的皇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英法联军1860年10月的闯入,进行了一场骇人听闻的大抢劫。</p><p class="ql-block">为了掩盖他们践踏人类文明的野蛮暴行,10月18日侵略者竟点起罪恶的大火,将这座中外罕见的艺术宝库焚毁。</p> <p class="ql-block">西洋楼旧影 圓明園</p><p class="ql-block">1860年圆明园覆劫后,西洋楼因其石质结构而多有残存,建筑遗迹保留相对较多。</p> <p class="ql-block">西洋楼遗址景区 圓明園</p><p class="ql-block">西洋楼遗址的修整工作,自1976年陆续展开。经多年清整,已基本能反映出盛时的轮廓,形成了较为鲜明的今昔对比。曾散失园外的观水法石雕屏芯及汉白玉石塔,谐奇趣菊花式喷水池均已在原址复位。黄花阵阵墙及中心欧式石亭得以复建。海晏堂大型贝壳式浪花石雕及蓄水楼海墁高台、方外观的石雕方柱、远瀛观和大水法的雕花残柱及造型奇特的石盒,仍巍然屹立于原址。</p> <p class="ql-block">黄花阵 圓明園</p><p class="ql-block">花园门位于谐奇趣与黄花阵之间,实为黄花阵迷宫的南大门。该门形似西洋座钟,采用黄铜雕刻花纹大门两扇,门的两旁为西洋式花墙。门北面过木桥即为黄花阵。从铜版画可以看出,花园门上的装饰纹样精美绝伦,在西式券门上饰有大量西洋番花。通过和其他一些资料的比对研究,可发现铜版画绘制非常精确、细致,十分真实地还原了当时的建筑特征。</p><p class="ql-block">位于谐奇趣以北,仿北欧洲迷宫花园而建,也称万花阵、花园。平面布局为南北长方形,四面设门,用“化”字不到头的雕花砖墙组成若干道迷阵,墙体总长1600余延长米。迷阵中心有一高台圆基八方西式亭。迷阵北面为一座土山,山顶上有凉亭。从谐奇趣的南面,直到土山上的凉亭为止,形成了一条南北轴线,轴线两边摒弃了绝对对称的处理方式,并以自然式土山作为景观收束,极具灵活性。</p><p class="ql-block">黄花阵是一个追逐嬉戏的场所,</p><p class="ql-block">每逢中秋之夜,清帝就坐在阵中圆亭</p><p class="ql-block">当中,命嫔妃及宫女手拿黄色彩绸扎</p><p class="ql-block">成的莲花灯守候在四个门外,一声令</p><p class="ql-block">下,宫女和妃子们寻径飞跑,最先到</p><p class="ql-block">达圆亭者,便可得到赏物。清帝居高</p><p class="ql-block">临下四望莲花灯东游西奔,引为乐事。</p> <p class="ql-block">黄花阵 圓明園</p><p class="ql-block">黄花阵内四角各有八方阵眼一个,内种植有龙爪槐一颗,矮墙上种植修剪过的小型植物,为这座迷宫增添了生机。黄花阵八角亭后建有一座西洋小楼,可直达黄花阵中心,楼前左右有石狮两个,狮背驮宝瓶,内有铜管可喷水。</p><p class="ql-block">1860年圆明园罹劫后,光绪二十二年(1896)二月至九月,慈禧太后还曾三次游玩至此。20世纪初叶黄花阵已被夷为平地,后唯存中心亭座土墩。1987年、1989年,先后在原址上按原样修复黄花阵全部镇墙和欧式园亭,亭子全部采用汉白玉雕拼而成,不施砖瓦寸木。</p> <p class="ql-block">蓄水楼 圆明园</p><p class="ql-block">蓄水楼为东向五间楼,北连平台房三间,是为谐奇趣喷泉群的供水楼。水从北侧三孔进入水闸经暗洞引到楼下平台房内,再提水至楼上蓄水池,而后再用铜管输水下注至谐奇趣楼前楼后及养雀笼各喷泉。蓄水楼后即为西洋楼景区的西墙,向南延至五孔闸,此墙与蓄水楼对面的东墙、谐奇趣对面的南墙等,均为西洋风格。</p> <p class="ql-block">谐奇趣 圆明园</p><p class="ql-block">谐奇趣楼北面双跑阶梯可直上二层露台,主楼北面的花园广场中央也有一处小型菊花式喷泉池,直径4.5米,池内有由四只铜鱼、四个小喷水塔组成的一个三层喷泉机关。水柱壮丽、铺地精美。</p><p class="ql-block">谐奇趣是西洋楼区域最早建成的欧式园林景观,曾是专门用来演奏少数民族及西洋音乐的地方。喷泉淋漓,乐声悠扬,令人如痴如醉。</p> <p class="ql-block">谐奇趣 圆明园</p><p class="ql-block">建成于乾隆十六年(1751)。由谐奇趣楼和楼前楼后的喷泉群及其西北侧的供水楼组成。主体建筑的平面呈半圆弧形,中心的谐奇趣楼为三层,中、下层均为七间,前有半圆形高台,顶层为正楼三间。由谐奇趣楼正南两边弧形台阶可直接登上二楼平台。楼东西两前侧伸出弧形平台游廊各九间,尽端各有一座演奏音乐的两层八角楼厅。</p><p class="ql-block">谐奇趣的南面楼厅环抱之中为大型海棠式喷泉池,池中心有一翻尾石鱼,从嘴中喷射水柱高可数米,石鱼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只铜虾、一座小型的喷水台,水池北部设有铜鹅六只,池南沿和东西沿分设铜羊、铜猫、铜鸭各二只,皆从其口中喷水射入池内。水池南岸有石刻喷水花瓶二座。喷泉池北的东西两隅还各设一处喷水“瀑布”,以及四个“水法铜人”等。该水池的外围形成一个小广场,广场南面的小湖与长春园本部水系相通。湖面为线法桥,桥下有五孔闸。福海之水,由此注入长春园。</p> <p class="ql-block">四古 东方凡尔赛宫 圆明园</p><p class="ql-block">圆明三园中的长春园最北部有一处欧式风格的园林,俗称“西洋楼”。包括西式建筑、大型喷泉、若干小喷泉以及园林小品等,沿着北墙呈带状分布。是由谐奇趣、黄花阵、养雀笼、方外观、五竹亭、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方河、线法画等十余个景观组成,总面积约8公顷。西洋楼始建于乾隆十二年(1747),乾隆二十四年前后基本建成,由供奉清廷的西洋传教士意大利人郎世宁、法国人蒋友仁和王致诚、捷克人艾启蒙等设计和指导,中国匠师建造完成。</p><p class="ql-block">西洋楼的规划设计并没有单纯模仿和照搬欧式风格,而是汲取中式园林的元素,进行了中西结合的尝试。设计者根据西方建筑特点进行设计,再按照乾隆的爱好和意图进行修改,最后由中国匠人进行施工。西洋楼以建筑及喷泉作为主要内容,采用规划的几何图形构图,体态端庄完整,装饰精细华美。建筑形式具有欧洲文艺复兴后期意大利的巴洛克风格以及法国十八世纪的洛可可风格,造园形式具有法国的勒诺特风格。尽管西洋楼面积只占圆明园的五十分之一,在总体规划上无足轻重,更多意义上属于局部的点缀,但它的横空出世满足了清帝的猎奇心理,丰富了圆明园景观和文化的内涵,为其增添了异域色彩,使“万园之园”的赞誉更加实至名归。西洋楼是中国大规模仿建欧式园林和建筑的一次成功尝试,被誉为“东方凡尔赛宫”,在世界园林史及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西洋楼的历史地位</p><p class="ql-block">西洋楼本身并不是地道的西方建筑,而是传教士为迎合中国皇帝好奇心而产生的作品。其主要意义,在于它“是自元末明初欧洲建筑传播到中国以来的第一个具备群组规模的完整作品,也是首次将东西方两个建筑体系和园林体系加以结合的创造性的尝试”。它是对欧洲巴洛克风格进行的一次本土化尝试,沿用了自宋代就已经成体系的石作技术,对西洋风格的建筑装饰理念进行了新尝试,并且引入了全新的装饰题材,将巴洛克风格自由的装饰理念与中国传统的装饰理念予以融合,形成独特的华丽装饰风格,是为中国巴洛克风格之滥觞。西洋楼的建造,一方面,反映了清帝国统治者观念上的某种变通,体现了清帝对西方文化一定程度上的包容与接纳;另一方面,出现在皇家御园内的成规模的西式园林因真实记录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而显得十分珍贵,同时也证明了两种园林文化在当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交融。西洋楼的诞生,促使中国出现了更多砖石结构的仿西式建筑,在此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影响了一批具有巴洛克风格的中国建筑,甚至形成了新的建筑风格。圆明园罹劫后,中式园林建筑几乎荡然无存,而西洋楼建筑因是砖石结构为主体,相对耐于保留,遂成为整个圆明园遗址建筑遗存最多的地方,西洋楼无形中反倒成为多数人心目中的圆明园形象,而事实上这是对真实历史的一种典型误解。</p> <p class="ql-block">西洋楼的规划设计</p><p class="ql-block">明清两朝,特别是清康熙朝开始,宫廷内活跃着大量西方传教士,他们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也是皇帝了解西方的主要途径。乾隆皇帝从传教士那里看到了西方园林和喷果的图片,很是喜欢,遂命传教士设计、修造。西洋楼便是按照皇帝的喜好而建造的,就隆才是否洋楼的总规划师,其建筑的建造顺序、位置安排都由乾隆定夺,建筑样式则由传教士设计,绘图,乾隆进行指导或指令修改。</p><p class="ql-block">圆明园西洋楼主要由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设计,后乾隆又命法国神父蒋友仁协助郎世宁工作。后来相继加入的外国传教士还有王致诚、艾启蒙以及神父杨自新,建筑师利博用,植物学家戴卡维等。同时西洋楼工程中还有大量的中国建筑师和工匠参与其中。</p><p class="ql-block">郎世宁,意大利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随即进入清宫如意馆,成为宫廷画家,并主持愿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历任康、、乾三、成为雍正、乾隆时期宫廷绘画的代表人物,在中国从事绘画工作达50余年。</p><p class="ql-block">王致诚,法国人,自幼学画,后留学罗马,主攻油画人物肖像。清乾隆三年(1738)来中国,并受召供奉内廷。他积极学习中国绘画技法,参酌中西画法,创立中西折中之新体,受到清帝认可,与郎世宁、艾启蒙、安德义合称“西洋画家”,形成新体画风,</p> <p class="ql-block">迷魂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