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有义有人生:《论语・宪问篇》(24)

张一鸣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br><br> 夫子说:“古代的学者学习是为了修为自己,现代的学者学习是为了展示给别人看。”<br><br> 很多人解释这句话的时候,多放在“为己”、“为人”的判断上。我觉得,这句话的根本还是在于儒家的精粹——“学”上。<br> “学”的本义是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使之觉悟,《说文》给出的解释是:“学,觉悟也。”由此引申出互相讨论、模仿、注释、讲述、知识等含义。<br> 孔子是一个爱学习的典范,他曾说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篇》)(就是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一定有像我这样做事尽责,又讲求信用的人,只是不一定象我那样好学罢了。)<br> “学”还可以理解为效仿,也就是后觉者效仿先觉者的意思。孔子的弟子颜回也做到了“好学。”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好“学”不是我们现在所谓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专门知识的学习,而是“学”孔子之道。孔子称赞颜回“好学”(《论语•雍也篇》),是因为颜回通过“好学”,他做到了“不迁怒,不贰过。”达到了“三月不违仁”的境界,被后人誉为“复圣”。“好学”是因,“不迁怒、不贰过”是果。有了“好学”这个因,才能会有“好学”的果——“不迁怒、不贰过。”<br> 儒家是最讲“学”的。从《论语·学而篇》一直到《论语·尧曰篇》,都是讲一个人只要坚持学习,向圣贤学习,向身边人学习,向善者与不善者学习,善者呢,“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呢,“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因为儒家坚持学习,所以孔门弟子三千,成就七十二贤。这在当时教育只属于奴隶主贵族的时代,是多么难能可贵啊!当然了,一个人不学习,即使是天生聪慧,也会像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笔下的《伤仲永》一文中的主角仲永一般的,结果一定是“泯然众人也。”<br> 我们来看经文:“古之学者为己。”“古”的本义为古代,与“今”相对。引申泛指古代的事物,如仿古、考古、拟古、怀古、古义。《说文》给出的解释是“古,故也。”<br> “古之学者”指谁呢?有人说上古时代,有人说尧、舜、禹时代,我觉得解释成夏商周时代是比较符合《论语》编撰者的思想的。因为孔子说过“三代所以直道而行也。”“三代”指夏、商、周三代!这三代的觉悟者,按照《论语》的说法,就是这三代出现的圣人,也就是夏禹商汤、文武周公。<br> “为”的本义实为役象以助劳,引申为做、干,又引申指种植、建造、制作、充当、掌管、当作等。<br> 这里的“为己”是很值得说道说道的。“为己”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中的“为己”二字,是一样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两种理解的:一是“为己”理解成为了自己,只为自己好,为自己的名与利,略与自私自利的意思相近,这样的理解也有一定的道理。这里的的“为”,不是为了自己的意思,而是“修习,修炼”的意思,通过学习,让自己有作为的意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意思是,如果一个人不修身,那么就会为天地所不容。<br> “古之学者”的“学”是为了自己,通过“学”,先让自己明白事理,改造自己、变化气质,你才会明白活着的最大价值,那就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篇》)(仁者啊,只是自己想要站立起来,便去帮助他人站立起来;自己想要通达,便去帮助他人通达。)<br> 《普贤行愿品》记载:“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众生是树根,佛菩萨是华果。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了?那就是众生这个树根,如何能结出佛菩萨这个华果,这里面的奥妙就是佛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佛菩萨就是肝脑涂地为众生服务的。这里我们看,不管哪一家的圣贤都是先给众生当牛做马的服务,你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可。圣贤不是自己封的,圣贤是广大民众给与的。你都不给众生服务,你如何能够成就圣贤啊?一个人只有树立了为国家忠诚无私做奉献的时候,你才是一个大写的人,才是一个国家的人。否则,岂不是枉做一个中国人吗?<br>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鸦片战争期间的禁毒英雄林则徐一句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我们仔细想;那时候,全国从上到下,只要是有权有钱的人,谁不吸食鸦片啊!林则徐虎门销烟,那就是和很多人过不去啊!但一个民族,如果大家都天天吸食鸦片,这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怎么可能健康呢?按说别人吸食鸦片,和他林则徐啥关系啊?林则就是为了中华民族全民的健康着想,才“冒天下之大不韪”,上书清朝道光帝到广州禁烟的。<br> “古之学者为己”的“为己,”就是说一个人学习了之后,一定要明白自己的人生追求,那就是通过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让自己服务社会,服务大家的能力更强!就拿习近平总书记来说吧,他年轻的时候,为正定县人民服务;随着境界的不断提升,他可以为宁德人民服务,进而为福建人民服务;通过历练,他为浙江、上海人民服务,进而为全国人民服务,随着全球命运共同体概念的提出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习近平这是在为世界人民服务,用一句通俗的话说;习近平总书记在为世界人民打工。<br> 与“古之学者为己”相对应的是“今之学者为人。”<br> 孔子是春秋末期人,这句中的“今”,就是孔子生活的时代。这里的“人”,意思是广义上的人,就是天下人。<br> “今之学者为人”这句话有两层意义。一是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说,和古代的学者不同,今之学者读书做学问,是为了装饰自己,让别人喜欢自己、崇拜自己,让自己在社会上倍有面子;二、今之学者学习是为了修理别人,用一个流行词来说,就是好为人师。<br> 我身边也有这样的一类人的,他们学习传统文化,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对照传统文化,按照传统文化说的,改正自己的不足,进一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而是好为人师,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处处显摆自己。到后来,做的事情让一圈子人感觉到不舒服,学习不是修为自己,而是在众人面前显摆自己!显摆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很多人都觉得自己能!进而为自己所做的事代言,甚至推销自己的产品,追名逐利,如是而已!<br> “今之学者为人。”这也是当今一些学者身心俱疲的根源。读书不是为了中华之崛起,而是为了功名,为了得到香车美女,当这一切都满足之后,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方向了。<br> 《大学》记载:“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不是修理别人的身,而是修行自己,先改正自己,这才叫真实的学问。“古之学者”是严格地做到“各人自扫门前雪。”“今之学者”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一个人明白道理后,是对照自己修身养性,而不是拿着大道理要求别人遵从。知而不行,这是假知。说句心里话,这样的假知。我私下的认为;还不如不知道的好!我身边有这样的一对夫妻,两口子没有学习经典的时候,相处的还是可以的。一学习经典,坏了,都是拿着经典上的内容对照彼此,结果两个人三句话不能说,一说,就是你看看圣贤书咋说的,总是不欢而散!这是学习圣贤文化最大的误区!<br> 也有人说,“学”有件事,一是“为己”,一是“为人”,“为己”就是修养自己,这叫独善其身,“为人”,这叫“兼善天下。”如果一个人没有“为己”的基础,怎么能为“为人”,也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啊?尽管看上去也可以,但古人学习既能独善其身,又可以兼善天下的。现在一些学者也是如此的。这样的理解,并不符合儒家的思想的。<br> 也有学者把这句话理解为;以前的人读书是为了自私,现在的人读书是为公。试想一下;人为了一己之私而损害他人的利益,那不是“为己”,而是害己。那么古之学者都是害自己吗?这种解释显然是错误的。<br><br> 《论语》语言的对称美,是很多经典所不具备的。我们看这一句:“古之学者”对应“今之学者。”“为己”对称“为人。”读起来,给人的感觉很是惬意。一些人写的文章,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让人不知所云,这样的文章,让人不忍阅读下去。<br> “古之学者为己”是讲“古之学者”以提高德行修养(为己)为根本,进而增强服务服务社会的本领。“今之学者为人”是讲学习是为了自己,或在人前增加些谈资,或为了功名利禄,这是标准的“小人儒。”仔细想来,当没有人赏识的时候,这样的学者又该是一种怎么样的心情呢?浮躁、自弃等等。越学越厌学,感觉就像沉入“苦海”,终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更无从帮助他人。<br> “为人”和“为己”的区别在哪里呢?我觉得关键是在实践,在“习”。“学而时习之”,“为己”的人,他通过“学”,不停地“习”,把学到的东西变成自己的实践,变成自己的修行。而“为人”则不同,学来的东西未必去践行,如学习经典中的“忠信”,用“忠信”的理念来要求别人,说:做人要讲忠诚,讲究信誉,结果别人一说,你答应过我的话,你承诺过一次吗?他自己也就傻眼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