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安全感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自由的感觉,是个人成长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心理需要,对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家庭是孩子获得安全感的主要来源,培养孩子获得安全感是父母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p><p class="ql-block"> 一、影响孩子获得安全感的因素。一是家庭环境因素。安全感获得来源于家庭给予孩子需要得到满足的体验和感受。幼儿时期,孩子的需要主要是生理需要(吃奶、睡觉、喝水、身体感受等),所以给孩子奶吃的妈妈和陪自己睡觉的人(父母、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是孩子获得安全感的重要他人。此时,爸妈尤其妈妈的作用非常大,不给孩子喂奶、不陪孩子睡觉的妈妈,孩子与妈妈不亲近,在老人身边养大的孩子都普遍缺乏安全感;青少年孩子上学后,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不仅生理上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心理需要(尊重、自由、信任、理解和支持等)。父母关系(离异、单亲)、教育方式、父母性格等因素都直接影响孩子安全感的获得; 二是社会环境因素。尤其是学校环境,学校班级的风气,师生、同学关系以及老师的性格和教育教学方式等都可能对孩子的安全感产生影响。如学校班级风气不正,老师同学没有正义感,弱小同学受到欺凌,没有及时有效解决,不仅影响当事人同学的安全感获得,也影响班级其他同学的安全感缺少。一名初中女生,在班级同学遭到老师批评指责时,当场晕倒在教室里。原因是小学时遭受老师批评指责而休学;三是个性心理特征。安全感缺失的孩子一般都性格内向,不善言谈,胆小怕事,讨好型人格的人较多。对周围环境充满恐惧、焦虑和压抑,唯一的自救办法就是自救——生病、自残和躺平。</p><p class="ql-block"> 二、孩子缺少安全感的危害。孩子没有足够的安全感会影响孩子一生。英国著名学者威廉.布卢姆:“没有安全感,必然会有意无意的神经紧张,而你所正在进行的行为会受到”劫持”。缺乏安全感的人,和谐成长和成功就没有能量。由于陷入无休止的紧张,由于保持仅供或防卫姿态,你会感觉将精力耗光。”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孩子,会面对将来没有底气、难以抵抗风雨。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会形成胆小怕事、唯唯诺诺、谨小慎微的讨好型人格,缺乏自己和他人的自信心,对周围环境和人充满恐惧感,对所有事情都缺乏自信心,不敢应对陌生环境、陌生人和没有做过的事。小时候的安全感没有建立起来,将会影响孩子一生。影响社会交往、工作事业和家庭关系。当下,许多年轻人不恋爱、不结婚、不生孩子,原因多方面,其中缺乏安全感,不敢与异性接触等人格缺陷有很大关系,核心因素来自缺乏安全感。</p><p class="ql-block"> 三、如何帮助孩子获得安全感。一是建设好家庭关系。包括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原生家庭关系等。家庭关系和谐,爸爸妈妈恩爱甜蜜,让孩子适时处处能够从家庭成员中获得足够的爱和温暖,对孩子安全感获得非常重要。父母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理性对待父母与孩子间的代沟,平等地与与孩子友好相处,放下身段和身份平等地与孩子沟通交流,适时给予孩子关心关爱和体贴温暖,重视了解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重视对孩子的心理营养的给予;二是改善家庭教育的方式。溺爱和控制型教育方式,都会在成孩子安全感缺失。孩子与父母的爱是互通的,孩子在接受爱的同时,也会去爱父母、爱长辈、爱他人。爱能帮助孩子获得安全感,更能帮助孩子巩固安全感。爱过度就是溺爱,老人看大的孩子,溺爱是主要因素。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掌控好“爱”与“严”的“度”。严格要求和管理都是爱,但是“严”必须建立在正常的亲子关系的浓厚情感基础上。父母要与孩子逐渐建立起家规家训,用家庭文化培育孩子。要允许孩子犯错误,更要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做事情中体现价值感、成就感和存在感,亲身感受生活,感受家庭责任。这不仅是对孩子能力的培养,更是对孩子健全人格培养,给孩子获得安全感的环境和土壤;三是特殊情况特殊处理。每个孩子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缺少安全感的孩子原因不同、表现不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不可照本宣科一刀切。对于咬指甲的孩子,与割手腕自残、自杀和生病躺平的孩子一样,大多都是缺少爱,缺少父母爱、缺少家庭爱、缺少社会爱,而自我采取的无意识的自救行为。父母要高度重视,及时了解掌握情况、分析原因,及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疗愈。如果是生理原因,要及时寻求临床治疗。不可自以为是和过度恐惧焦虑,尤其是不能将这种情绪传达给孩子,形成对孩子的二次创伤打击。(李明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