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不去山西可能有一百个理由,要去的话只需要一个理由,国内仅存的完整的3处唐代木结构建筑都在山西(还有种说法是4处),宋代之前的建筑全国仅存百余处,70%在山西,这里还有明清古建筑万余座,明清建筑在这里都属于被淹没的存在。所以喜欢历史和古建的朋友怎么可能不到山西来看一看呢,这里不仅有古建,还有彩塑和壁画。这次来山西看古建,感觉山西的古建旅游做的还是很好的,每次遇见古建旅游团都能发现带队的老师都非常专业,第一次在南禅寺遇见的时候,以为是大学老师带着学生古建研学游呢,讲解得既专业又详细,从南禅寺的历史到修旧如旧的理念,从建筑构件的名称到唐代木结构建筑的特点与标志以及寺内唐代彩塑的风格,娓娓道来,了然于胸。就是在这里我了解到目前中国现存的唐代木结构建筑保存较完好的仅有三座,均位于山西省,分别为山西五台县的南禅寺大殿,佛光寺东大殿和山西芮城县东广仁王庙,另外,还有两处不完整的唐代木构建筑:一处是莫高窟第196窟的窟檐,第二处是正定开元寺钟楼的下半部分,因此中国的唐代木构有三座半加一个窟檐。还有一种四处唐代木构的说法就是加上位于山西平顺县的天台庵,天台庵在很长时间内也作为唐代木构建筑之一,但是,在2014年,对天台庵进行大修期间,在椽子上发现了关于其始建年代的文字记载,确定为五代后唐时期的公元929年,天台庵因此从唐建筑中除名。</p><p class="ql-block"> 首先声明,本人非专业人士,所写内容多数来源于网络介绍和当地讲解,只是翻看照片,记录一下见闻,简要介绍与朋友,望不要在专业性上笑话我。如有指正可留言于我,定当虚心受教。</p> <p class="ql-block"> 南禅寺,位于五台县东冶镇李家庄旁一处高岗上,属于五台山台外寺庙。驱车前往的时候真的没想到这座有名的唐代寺庙(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居然是建在村子外面的一座不大的寺庙。南禅寺大殿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比佛光寺还早七十五年,是唐代武宗灭佛前唯一保存下来的佛殿,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大殿,当然可能也正因为它的不起眼,才躲过了这一劫。</p><p class="ql-block"> 南禅寺坐北向南,由两座小院组成,大佛殿为主体建筑,座基方整宽广,几乎占了整个院落的一半,大大突出了大殿的主体地位。殿为单檐歇山顶,屋面平缓,出檐深远,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屋顶最平缓的一座。斗拱用材硕大,拱头券刹都为五瓣,每瓣都向内约3厘米,殿内平梁上不施矮柱,仅用两根叉手承托脊,十分简洁有力,听讲解说,大叉手是唐代以前建筑所特有的,当时梁思成与林徽因在佛光寺东大殿的房梁上发现大叉手时非常激动,对于确定是唐以前的建筑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全殿共用檐柱12根,殿内没有天花板,也没有柱子,梁架制作极为简练,墙身不负载重量,只起隔挡的作用(墙倒屋不塌就是指的这个,经历了上千年的建筑,墙已经不知道重建重修了多少次了,只要木结构没动过就可以根据木构确定建筑的朝代,所以这些木构建筑通常也被称为某代遗构)。除主体建筑大佛殿三间是唐代原物外,山门内的四合院中,东、西配殿以及东跨院,也都是明、清时期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网上查资料的时候看到一篇文章里的南禅寺的旧照片,这是南禅寺最早被发现时的样子,梁林当时到山西考察古建的时候是没有发现南禅寺的,听讲解老师说,后世对南禅寺的重修已经改变了它唐风古建的模样。幸好还有专家慧眼识珠,透过了这层俗气的装修看到了他的唐代木构,南禅寺才得以被发掘。经过学者专家们的论证复原后,又把后世所做的修改重新改了过来,南禅寺才慢慢恢复了原来该有的样子,虽然这种复原的做法尚有争议,但是还是现在的看起来更像样子。</p> <p class="ql-block"> 南禅寺中最著名的文物,是大殿里的唐代塑像。除了甘肃莫高窟外,这些都是内地现存最早的佛教塑像,17尊唐塑佛像都体态丰腴,形态端庄,姿态自然、表情逼真,同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如出一辙。这些都是唐代的原塑,虽然色彩有后期补绘,但也基本保持了唐代的风格,不像佛光寺彩塑中晚清或者民国时期补绘的那么俗艳。</p><p class="ql-block"> 这里共有17尊彩塑,佛前的两尊供养菩萨和文殊菩萨的狮奴被盗,现存14尊,数量虽少,皆为精品。寺内不允许拍照,图片均来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 坛上立式菩萨均上身袒露,项佩璎珞,肩绕披帛,脐下系短裙,下着贴腿窄裤,跣足,呈s型站立。颇有“吴带当风”“曹衣出水”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 殿内的金刚面带微笑,表情生动,毫无凶神恶煞的模样,这个朝代的金刚还比较亲民。</p> <p class="ql-block"> 大殿正脊两端的鸱吻也与别处不同,不像鱼或龙,而像鸟。我也不知道这该叫做鸱吻还是鸱尾,两种叫法不同的文章都提到过,难道是不同时期的称呼吗?</p> <p class="ql-block">转角斗拱</p> <p class="ql-block">每个拍古建的人都最爱拍的飞檐</p> <p class="ql-block">偶遇古建旅行团,跟着蹭听了很多知识</p> <p class="ql-block"> 南禅寺大殿硕大的斗拱,雄壮有力</p> <p class="ql-block">瓦当</p> <p class="ql-block">檐下的风铃</p> <p class="ql-block">白云苍狗,世事变迁,总有些东西会留下,总有些美好被记忆。</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南禅寺,准备启程前往梁林二位先生最爱的佛光寺,正好南禅寺偶遇的这个旅行团的下一站也是佛光寺,可以继续蹭听讲解,开心😁😁😁</p><p class="ql-block"> 佛光寺位于山西五台县豆村镇东北的佛光山中,为一进式院落,整体建筑由唐、北齐、金、明、清等不同时期建筑物组成,堪称古建博物馆。其中,正殿(东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是我国现存唯一唐代殿堂式木结构建筑(南禅寺只能算是厅堂式建筑,规格小得多),是中国现存第三古老的木结构建筑,打破了日本“在中国大地上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建筑”的言论,被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中国第一国宝”。梁林二位先生和当时营造学社的同仁们是根据唐末五代时期的一名无名工匠在敦煌莫高窟所画的壁画《五台山图》上的线索发现的佛光寺,经过一番严谨的考察,断定东大殿是一座唐代木结构建筑,它也成为了中国现代最早发现的唐代木结构建筑。佛光寺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东大殿是现存的三座唐代木构殿堂型构架建筑中规模最大的,现存唐代中最古老、最典型、体量最大且未经改动的殿堂式木构建筑。此外,寺内文殊殿七间为金代(1137年)建筑,其余为明、清时期的建筑。</p><p class="ql-block"> 佛光寺东大殿是现存中国古建筑中斗拱挑出层数最多、距离最远的一个实例,它的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画、唐代题记,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被人们称为“四绝”。</p> <p class="ql-block"> 东大殿依山建在一个高台之上,殿前有两棵大树正好将主殿的面貌遮挡,很难拍到一张主殿正面的全景,却更增加了它的神秘感,引得人想马上上去一窥真容。</p> <p class="ql-block"> 寺内院中心的一处唐代经幢,也是林徽因曾亲自爬上梯子测绘的那座经幢,旁边是金代的文殊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来源于网络的旧照片</p> <p class="ql-block"> 这座建于金代的文殊殿也是很壮观的,只是被东大殿的光辉下容易被人忽视</p> <p class="ql-block">檐下的斗拱同样壮观</p> <p class="ql-block">琉璃的脊饰</p> <p class="ql-block">文殊殿正脊的鸱吻</p> <p class="ql-block">东大殿正脊的绿色琉璃鸱吻,壮观</p> <p class="ql-block">要经过这个圆门,登上高高的台阶,才能看到东大殿的真容</p> <p class="ql-block"> 东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用梁思成先生的话说,此殿“斗拱雄大,出檐深远”,是典型的唐代建筑。经测量,斗拱断面尺寸为210X300厘米,是晚清斗拱断面的十倍;殿檐探出达三点九六米,这在宋以后的木结构建筑中也是找不到的。同时,大殿架架的最上端用了三角形的人字架。这种梁架结构的使用时间,在全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可列第一。</p><p class="ql-block"> 位置原因,很难拍到大殿完整的正面照片。</p> <p class="ql-block"> 我们说佛光寺东大殿的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画、唐代题记,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被人们称为“四绝”。从这扇门中隐约能够看到里面的唐代雕塑,同样是因为殿内不允许拍照,只能从网上找几张图片介绍一二了。</p> <p class="ql-block"> 殿内共有彩塑三十五尊,分布在宽及五间的佛坛之上,比例适度,躯体自如,面形丰满,线条流畅,均为唐代所塑,绝大多数的相貌、形体、衣着装饰等,仍完好地保留了唐大中年间塑绘时的面貌风格。各间皆有主像一尊,分别为释迦佛,弥勒佛,弥陀佛及普贤,文贤,文殊菩萨。主像两侧及前面各有胁待菩萨和供养菩萨,并有待者牵引狮象。另有两尊塑像,一尊是建殿施主宁公遇的,一尊是建殿主持者愿诚和尚的。这两尊塑像虽比那三十三尊像小些,形态却很生动。此外,大殿西侧和后部,还有明代塑造的罗汉像二百九十六尊。这些罗汉像原为五百尊,1954年因雨水冲蚀,被倒塌的后墙压坏了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令人感到遗憾的是晚清或民国时期补绘的色彩有些俗艳,补绘,重绘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文物的破坏,所以现在很多的彩塑,壁画已经重在保护和保持,一般不会再轻易去改变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大佛被“蟒袍加身”,颜色虽俗,形态和体态还是保留了唐风的。</p> <p class="ql-block"> 大殿里面还有十几平方米的原始的唐代壁画,后世没有补绘过,所以现在颜色已经氧化比较严重了。</p> <p class="ql-block"> 除了唐代的彩塑和壁画,大殿的左右四根梁下,还有不少唐朝人留下的题记。“敕河东节度观察处置等使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郑”、“功得主故右军中尉王”、“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等等,字迹非常清楚,是珍贵的唐人墨迹。当面梁林夫妇二人在确定东大殿的朝代时,主要得益于林徽因的远视眼发现了房梁上对这些题记,结合大殿前的经幢中同样找到了“宁公遇”的字样,再从经幢中找到年号,最终确定了东大殿的建成年代。这些朱红色大门的门板背面同样也有些题记,其中一位唐朝和尚的题记让我们知道了这些硕大的木门也是唐代的原物。</p> <p class="ql-block">大殿旁边的一座砖塔,据说,它符合北魏时期的造型,是建成于北魏的祖师塔。古朴典雅。</p> <p class="ql-block">震撼与柔美</p> <p class="ql-block">爱拍照的小姐妹</p> <p class="ql-block">构件没有任何修饰与彩绘,却充满了力量,直击人心。</p> <p class="ql-block">转角飞檐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跟硕大的鸱吻相比,这脊兽也太小了点儿咱</p> <p class="ql-block"> 拍不到正面的照片,来一张侧面的吧。</p> <p class="ql-block"> 一条可怜的狗狗,两扇门紧闭着,不知是谁在两扇门上挖了一个洞,仅能让它把头伸出来。</p> <p class="ql-block"> 再见了,佛光寺!绿树掩映中大殿的一瞥。</p> <p class="ql-block"> 南禅寺是目前发现的建成时间最早的木结构古建,佛光寺是第三,那么排第二的就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于唐大和五年(831年)的山</span>西芮城的广仁王庙大殿了。说它是大殿,实在有点儿抬举它了,它看起来也就是个乡野小庙。广仁王庙,又称五龙庙,位于山西芮城县城北的中龙泉村北端高阜之上,与永乐宫遥对相望。庙内供奉水神,封号“广仁王”,因此得名。庙前原有五龙泉,泉水从庙基前沿涌出,故又称“五龙庙”。</p><p class="ql-block">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建于清代的戏台的背面,也有点儿像孙悟空变的小庙。</p> <p class="ql-block"> 广仁王庙的正殿,庙虽小,但唐风犹存,属于唐代的可能也就是整个大殿的木遗构了。大门不开,只能看看外观了。因为可看的东西不多,所以不用专门为了看它到芮城来,但是芮城永乐宫的元代建筑和元代壁画非常值得一看,可以看完永乐宫,顺便来看看。</p> <p class="ql-block"> 与正殿相对的戏台,建于清代。庙里有戏台,是道教寺庙的特征,这也是唯一一座唐代道教寺庙。</p> <p class="ql-block"> 日暮时分,只有我们两个游客,小庙要关门了,最后再拍几张美照吧。</p> <p class="ql-block"> 有幸看到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三座唐代木结构古建,是此次最大的收获。站在这些千年前的古建面前,盛唐的气度与风骨扑面而来,看到这些精美的建筑历经千年的风霜与战火仍能屹立在我们面前,我们平时生活中的一些小波折,小坎坷,小磨难又算的了什么呢,一切都会过去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