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完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有一种跟着蛤蟆先生一起成长的感觉。蛤蟆先生从刚开始的失去自我,不管是说话还是做事,都会把自己的感受放在最后一位,听从并习惯了朋友的安排,有些讨好型人格的体现。这样的方式让蛤蟆先生的天性并没有得到解放,所以他会有抑郁的症状,如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出现没有感觉的现象。 整个的咨询过程让蛤蟆从漠然到找到自我,再到绽放自我,反观这个过程,与我自身结合,竟然如此重合。我记得在封建社会中,一个人的命运和婚姻几乎由父母所定,而且这样的情况在现代社会依然存在,这样的方式会让很多人失去自我。我记得当我真正意识到“我原来是有思想的“这件事情时,已经到了初一,但依然是按照父母的安排,老师的要求去做的,印象中成长的我永远都是个乖乖女,这样的“乖巧”让我做事优柔寡断,很难下决定,且胆子很小,也有着像蛤蟆先生那般的不自信和处处讨好。 <font color="#167efb"><b>“一个人如果想摆脱儿童时期的成长阴影,就得直面自我,才能更好的蜕变。”</b></font>于是,我勇敢的成为了自己的心理医生:初高中时会勇敢的去参加学生会;在读大学的时候通过做小生意来改变自己,遇到各种挫折都是迎难而上;工作后也会通过做生意来跳出一个固有的生活模式。 蛤蟆先生从看心理医生的过程中找到了自我与自信,这份笃定足够支持他走向更好更广阔的未来,在与他一起看心理医生的过程,我结合着自己这短短的几十年,也找到了属于自己未来的方向,我想这也是我获益匪浅的地方。我想着一本书能以各种方式进入一个人的生活中,能或多或少的给予这个人能量,就应该是这本书功德圆满的体现了。 这本书里有一句话:“在英国,自杀是年轻人的主要死亡方式……”由此可见,每个人或多或少会有些心理方面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会伴随着我们的一生,有些是因情绪而起、 有些因事情而起、有些因人物而起,有些可以自我解决,有些却很难,解决问题的钥匙往往握在自己的手里。 我记得心理学中有一个<font color="#ed2308">“吸引力法则”</font>,意思是当思想为某事或某物而集中的时候,同这件事或这个物品相关的人、事、物就会被吸引在一起。吸引力法则又叫吸引定律,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正是印证了这个道理,人们更喜欢与自己同类型的人相处,在这群相聚在一起的人中,多多少少都能找到一些共性,这些共性就是他们之间的吸引力。我牢记了“吸引力法则”,每次有负能量的时候都要自己以运动的方式消耗,才能产生更多正能量,并吸引更多更好的人和事物。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发现自己、成长自我的过程。让我们一起变得更好,遇到更多美好~ <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小娉婷</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写于2022年11月22日晚12点</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