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伞不翼而飞——-汪家的那些事儿

农龙

<p class="ql-block">我家隔壁汪老二家的老母亲,今年已经九十三岁了;老母亲在农村喊半边户,那个年代汪老太丈夫虽然在城里是个铁饭碗,因玩兴太大,只顾着自己享乐,很少寄钱回来养家。老人家在农村含辛如苦把四个孩子扯大,老大汪大花因劳动吃苦耐劳,被贫下中农推荐上了中专,毕业分到省城工作;汪老二和汪老三因父亲单位行业招工进城学开车和修车,汪小花也最后顶了父亲的班,成了一名技术工人。一家六口除老太太还是农村户口外,80年代能全家基本脱离农村,实属不易。</p><p class="ql-block">孩子们都有了工作、两个儿子各自取妻生子,两女儿嫁汉吃饭,汪老太进城和丈夫住一起,日子过得其乐融融。好景不长,汪大爷因病撒手西去,老太没了依靠,即没有工作又没有工资,只能跟着四个儿女到处游荡,五十多岁,身体健康,开始还是香馞馞,四个孩子争相抢娘帮助带娃,汪大花,汪老二,汪老三家的孩子基本都是汪老太带大。尤其是汪老三的孩子带得最久,因为汪老三的媳妇是个乡村赤脚转为公办的小学老师,嘴巴会片,承诺将来给汪老太养老送终,老人家飘了,对谁家都不爱搭理,尤其是对小女儿汪小花不理不睬,小外孙女一天都没带𨑬。还逄人就讲;“我是有儿的,我不靠女。”</p><p class="ql-block">白驹过隙,时间飞快,君老臣也老了,老太太在各自的家庭中,己不重要了,当初汪老三媳妇承诺终生养老,也成过往云烟。每年一次家庭会议上:“娘是大家娘,必须大家抚养,”理直气壮,声如洪钟;理论上道理合情合理,没有反驳理由。汪老太太心不甘情不愿的跟着每个子女家轮流游荡四个月,汪老太有点憋屈的是,她不想跟着女,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而现实是她又没有选择的权利,因为她本身己沦为三无产品,没工作,没社保,没医保。住那家都成了拖油瓶。时间久了,老太太心情郁闷,开始说胡话老年痴呆了。住小女儿汪小花家时,刚吃完饭又要吃饭,家里没人时,自身跳上凉台防盗防网上当作街上的人喊救命,小女没办法,只好带她去看大夫,大夫给开了一种抗焦燥的药,比以前安静是安静多了,但她另一毛病又出现了,就是深更半夜,等你刚进入梦乡,她就去揭开小女儿的被子,喊她起来给娃儿喂奶,别饿着孩子了,等这事搞了以后,就开始拿自己穿的鞋敲击床头柜,使你整夜无法入睡。她白天睡大觉,养精蓄锐,晚上出来搞大活动,叫你们谁都不想安身。女儿天生疼娘,小女儿汪小花尽管娘没给她带过孩子,也曾心生怨恨,但汪老太毕竟是生她养她的亲娘。仍然尽心尽力伺候老娘,吃的穿的一样没给娘少买。汪大花呢,人住省城自己也七十多岁了,力不从心,女儿移民加拿大,有时还要跨洋过海,只能一月给伍佰生活费打发老娘。尽孝服伺只能落在汪老二,汪老三,汪小花身上了。</p><p class="ql-block">话说汪老二,除姐姐在省城工作之外,不能经常回家,他就成了家里的老大,他性情温和,虽然格局小一点,和能干会说的媳妇一起也算天生绝配,他们尽情伺候老娘有加,每天-日三餐有荤有素,外加鸡汤营养,老太太养得是油光发亮,精气神十足。继续发扬白天唾觉,晚上大闹的革命精神!汪老二憨厚,不管娘晚上有什么大的动静,困了倒床就睡;可怜汪老二媳妇不但睡不好,还要喊屎喊尿,以免屙在床上。由于整夜服伺,休息𣎴好,落下一身伤病。</p><p class="ql-block">一晃四月已到,老娘轮到汪老三家,汪老三是老娘最疼的么儿,他们家的儿子老娘带的时间最长,几乎带到孙儿上学。孙儿取妻生子后,有跟他们家生了一儿一女。汪老三媳妇从教育岗位光荣退休,专心养育两个孙儿,招呼老娘的事,全部压在汪老三的身上,汪老三不会做饭,一日三餐随便给老娘吃一点,没汤没油水,谈不上营养,眼见老娘一天天黄皮寡瘦,头也昂不起来,只能卧床不起。眼看汪老太大限将到,汪老二和汪小花也只能干做急,时不时送些汤药,不好干预。汪老太终于没有熬过七月,在他最喜欢的儿子身边咽下最好一口气,到西边找老伴汪大爷去了。</p><p class="ql-block">老太刚刚仙逝,汪老三媳妇,紧急召开家庭会议,提议丧事要搞得隆重,费用四个儿女平均分摊,事情紧急,大家争辨不出什么,只得同意,决定每户先拿去一万元,由汪老二媳妇主持,老二媳妇曾当过会计,主张丧事从简,立马撤掉殡仪馆安排在灵堂的鲜花和一些🐂🐎🐑之类装饰照明灯,然后要各家各户孝子孝孙自买花蓝放在老太冰棺四周,同样显得庄重典雅,更重要此二项节约开支7一8仟元钱。然后不选殡仪馆内收费很贵的吃饭餐厅,去门外个体餐馆招侍来吊孝的亲朋好友,这些餐厅不仅价格相对便宜,而且味道也好。开始只订五座酒席,因为汪大花住省城几十年,在三线小城没有礼尚往来,汪小花也没有跟外人主动发丧,知道的朋友来了不到一桌,剩下四桌也应该对付汪老二和汪老三的亲朋好友足够了,没想汪老三的夫人,使了三十六计第十一计,(瞒天过海)属他们家来吊孝的人,少部分人交上礼金后,全部埋伏在厅外,等到开席时,一哄而上,都说是汪府吊孝的,逼迫喜形于色餐馆老板另开五席,场面一乱,也就失控,谁也分不清谁是谁的客了,鱼龙混杂,摸它不清了。下午故技重演,本来三桌又另开四桌。这时汪老三媳妇儿露出狡黠的笑容😊。发殡之日,早晨五点老太太遗体行将火化,殡仪馆工作人员,全部作黑色西装、穿戴整齐,准备抬老太去火化炉,发现专门用于发丧在前面开路的一把工作大黑伞☂️,不翼而飞,一众跪在地上的孝子贤孙,都不敢动弹,工作人员却临畏不乱,严肃低声喝呼到:“请交出雨伞!”汪老二急中生智,扫了一眼全场跪地的家人,发现少了老三媳妇儿,伞肯定在她那儿,立马命他家儿子,赶快去找他妈去请回神伞。一会儿汪老三媳妇儿,搁着伞来了,同样眼神狡黠微笑到:“我看天要下雨,把伞放在车上,好去墓地挡雨。”跪在地上的一众哄堂大笑。</p><p class="ql-block">火化后,汪老二抱着娘的遗像和骨灰哀声痛哭,坐着汪老三儿子开的“大奔”上,汪老三媳妇儿也眼泪汪汪,不知是受了天大的委屈,还是想起娘尽心帮持在他们家的点点滴滴……?不情愿的把一叶叶纸钱扔在车外。丧事结束,费用简单明了,墓地不要钱,埋在自家叔的山上;总共四万多块钱,汪大花,汪老二,汪老三、汪小花各付一万多元钱,老三媳妇儿另外要五百拖骨灰和遗像的冲喜费。从此汪家四兄妹一别二宽,各自安好!(全文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