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无止境

张艳娟

<p class="ql-block">  登高山,方知山之高也;临深溪,才知地之厚也。刚看到王老师发出这次数学研讨会的通知时,我还在考虑要不要参加,毕竟又要调课,又要占用周末时间,但当我参加之后才觉得受益匪浅,不虚此行。感受到了这些老师的风采,才知道自己的不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可以更好的看清世界。</p> <p class="ql-block">  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先后听了两位王老师带来的《因数和倍数》以及秦老师带来的解决问题,杨老师和汲老师带来的《用百分数解决问题》。虽然几位老师所讲内容不同,教学设计不同,但是每个人对于课堂内容的把握、对于学生思维的引导、对于课堂状态的及时反应都是敏感且迅速的,使我们真正感受到了数学课堂教学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在王伟老师的课堂中,从一组组的算式入手,通过对于算式的分类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然后让学生自己尝试举例,在举例的过程中掌握概念。在后续的找因数的过程中,呈现了多种情况,由无序到有序,有多个到少个,逐种分析,帮助学生理清如何正确快速的找全因数。王老师利用知识之间的迁移,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于因数与倍数含义的理解,实现了思维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让学生的思维有了进一步的提升。</p> <p class="ql-block">  王立功老师的这节课由数字出发,经数字串联,最后通过数字结尾,用一条无形的线将这节课的内容串联起来。王老师的课堂让我印象最深的地方就在于找一个数的因数的过程。先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寻找,然后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分析,借助着第三位同学的回答反复提问引导学生发现更为简单有效的方法。通过对于学生的鼓励不光解决了问题,相信更是在几位同学心中种下了数学的种子。王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鼓励也是我应该学习的。</p> <p class="ql-block">  不同的课程,同样的精彩。第二天是由三位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三堂常态课。秦会会老师的《解决问题》让我们从具体情境中体会“进一”还是“去尾”。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相结合,让学生更进一步的体会到了数学的实用性。杨菲老师和汲广凤老师在执教《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时都采用了从已有的分数的经验入手,利用知识的迁移更好的解决问题。汲老师更是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两位老师也都强调在解决此类问题时一定要找清“单位1”,列出关系式。</p> <p class="ql-block">  通过两天的学习,这几位老师的课给我留下的最深的印象莫过于对于黑板和投影的使用。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上更多的会依赖于课件,尤其是在准备公开课的时候老是想着课件如何设计才能出彩,才能吸引人。但通过这两天的学习我发现,我们在课堂上更多的应该关心学生的反馈,不光是他们的口头回答,也应该包括他们书面的回答。通过对于答案的修改和优化,让学生更清楚地知道问题出在哪里。通过黑板上板书的书写,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重点在哪里。这也是需要我不断去学习的。</p> <p class="ql-block">  听到了我就忘记了,看到了我就记住了,做过了我就掌握了。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是更好地学习。以后我会把在培训中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教学教研实践中去,边实践边总结边反思,不断巩固所学知识,真正做到学用结合,联系实际,学以致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