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中央红军长征的最后一仗——“切尾巴”战役

栾汝建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兵分两路进驻吴起,为了把尾随的敌人消灭于陕北苏区大门之外,毛泽东于当晚主持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进一步研究部署“切尾巴”战役。10月20日,中央红军三纵队结合地形特点,在吴起镇布下“口袋阵”,随时准备全歼来犯的敌人。10月21日凌晨四点半,毛泽东沿北洛河以西崎岖的小路登上了寨子梁(胜利山),在杜梨树下召开战前动员会,反复强调打好这一仗的重要意义,要求大家一定要把这一仗打好,成为与陕北红军会师的"见面礼"。<br> <i style="">杜梨树下的“切尾巴”战役</i><i>前沿</i><i style="">指挥所</i> <div>会后,毛主席对警卫员说:“现在休息休息,枪声响的激烈时不要叫我,等枪声稀稀落落的时候再叫醒我”,随后便酣然入睡。当时他已经成竹在胸,感觉胜券在握。<br></div><div><br></div>早上七时,战斗打响,经过数个小时的战斗,中央红军取得了“切尾巴”战役的胜利。<br> <i>胜利山及吴起县城</i> 这次战役全歼国民党东北军骑兵第三师的两个团,第六师的十七团,击溃西北军第三十五师直属马培清骑兵团及东北军骑兵第六师其余两个团。在这一过程中,毙伤俘国民党骑兵1600余人,其中死伤600多人,俘虏1000多人;缴获山炮、迫击炮、轻重机枪数十门(挺),缴获战马1600多匹,还有各种枪支、弹药、炊具、食品、电台等。<br><br>吴起镇“切尾巴”战役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作为中央红军长征中的最后一仗,它创造了世界作战史上步兵追骑兵的奇迹。同时,它使蒋介石“围剿”中央红军的计划彻底破灭,实现了红军北上抗日战略大转移目标。<br> <i>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碑顶雕塑</i> 吴起是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的地方,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了让人们永远铭记这段历史,了解吴起在长征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建起了吴起革命旧址和吴起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纪念园由一系列主体建筑构成,包含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五大广场等。 <i>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i> 中央红军虽然仅在吴起镇停留了十几天,但在此切断了敌人的尾随,并纠正制止了左倾机会主义者在陕北红军中开展的肃反运动,使陕北红军在与错误路线斗争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它不仅因中央红军在此地取得了重大胜利而被载入史册,更为中国革命掀起新的高潮起到重要的作用。 <i>胜利山上“三人团”雕塑:毛泽东、朱德、周恩来</i> “切尾巴”战役由彭德怀指挥大获全胜。战役结束后毛泽东赋六言诗一首赠予彭德怀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 ?唯我彭大将军!”彭德怀觉得主席给予了自己过高的赞誉,将最后一句改为“唯我英勇红军!”毛泽东看到之后笑着说 :“如此改诗更显大将风度,英勇红军必将无敌于天下! <i>彭德怀横刀立马雕塑</i> 因战国时期魏国名将吴起在此屯兵而得名的吴起镇在陕北有着其重要的地位,陕北既是中央红军长征最后的落脚点,又是中共中央保卫与扩大西北苏区、领导全国革命由胜利走向胜利的出发点。<div>“我说陕北是两点,一个落脚点,一个出发点。”这是毛泽东对此地位的定义。</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