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集《那时的他们》恩泽后世,万古流芳!

秀芹

<p class="ql-block"><b>2022年的8月,一群1958年跟随着父母从祖国四方八方来到北大荒的复转官兵及支边青年的后代,因学长樊广超的到来而聚集在一起。</b></p> <p class="ql-block"><b>走着父辈们走过的路,追寻着父辈的足迹!</b></p> <p class="ql-block"><b>驻足父辈们工作过的办公楼。</b></p> <p class="ql-block"><b>坐在昔日教室前的台阶上,回忆着学生时代简单而快乐的生活。</b></p> <p class="ql-block"><b>相聚中,学长樊广超、郑全波发出了写一写老一辈奋斗史和我们这辈的成长经历的倡议!</b></p> <p class="ql-block"><b>大家举杯表示响应。</b></p> <p class="ql-block"><b>至此主编樊广超和执行主编齐建山带领着我们这些从未从事过文字工作的退休人员开启了一段艰难的回忆录写作历程。</b></p> <p class="ql-block"><b>回忆往事,搜集资料,写回忆录。</b></p> <p class="ql-block"><b>  将先辈艰苦创业经历和我们无尽的思念化作笔下的文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2022年8月23日主编樊广超提议成立了写作小组,搭建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工作平台。</b></p> <p class="ql-block"><b>这张照片是选定在文集中展示的,因为人员多,人像小加之时间久远,所以很难确定每位老人的姓名,但编辑小组成员们不畏困难发动强大的朋友圈,尽全力确定每一位老人的姓名,永远铭记他们,因为这些老人是建矿的功臣。</b></p> <p class="ql-block"><b>2022年12月23日,写作组刊发了第一篇文稿:刘秀芹撰写的《父亲的瓷像》,之后各位作者的文稿不断的在写作组里刊发,大家交流提出修改意见。</b></p> <p class="ql-block"><b>主编樊广超总是提前考虑和安排下一步工作,非常辛苦。</b></p> <p class="ql-block"><b>按主编要求,封面设计陈文丽、封底设计贾光旭及作者刘秀芹,为文集的封面、封底的作品在东海矿有特殊意义的场所、建筑拍摄收集资料。为拍摄效果更好三人爬上东海矿卧龙山。</b></p> <p class="ql-block"><b>文集封面设计者陈文丽为封面作品准备拍摄。</b></p> <p class="ql-block"><b>主编非常民主,这是在组里讨论文集书名的字体采用哪一种更好?</b></p> <p class="ql-block"><b>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二十多名作者完成了三十余篇饱含深情,历史感厚重的文章。2023年7月组成了七人编辑组,准备集中修改文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23年7月8日,编辑小组七人在虎头镇集中修改文集的文稿。</b></p> <p class="ql-block"><b>主编樊广超在修改文稿。</b></p> <p class="ql-block"><b>执行主编齐建山在修改文稿</b></p> <p class="ql-block"><b>编辑小组成员周文仁在修改文稿。</b></p> <p class="ql-block"><b>编辑小组成员王金玲在修改文稿。</b></p> <p class="ql-block"><b>编辑小组成员刘秀芹在修改文稿。</b></p> <p class="ql-block"><b>编辑小组成员李聪玲在修改文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文稿上留下了编辑组成员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和辛勤的汗水。</b></p> <p class="ql-block"><b>编辑小组成员在集中修改文稿的日子里,每天都是紧张的工作着,只有晚饭后才放松一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在全体编辑人员努力下提前完成了集中改稿任务。这是编辑小组在虎头集中修改文集《那时的他们》的大样原稿。主编樊广超带着修改后的大样原稿返回哈尔滨联系文集出版印刷事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主编樊广超联系好了出版社之后编辑组成员进行了五次艰难的修改和校对,因只有一本纸制版大样在哈尔滨主编那里,其余的编辑组成员都在鸡西且使用电子板文稿,只能用手机沟通修改情况。这是每一次修改校对的校对稿和样书。</b></p> <p class="ql-block"><b>编辑小组成员在修改各位作者的电子板文稿,修改时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手机发给主编樊广超再作进一步修改,所以他的工作量最大、最辛苦!</b></p> <p class="ql-block"><b>修改中的大样原稿。</b></p> <p class="ql-block"><b>  文集《那时的他们》终于在2023年的8月正式出版发行了。</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看到到这本文集,就是看到了东海矿六十五年的烟云,看到了我们的父辈,看到了我们自己……</b></p> <p class="ql-block"><b>  更难得的是从文集的撰写、编辑、修改、校对等等都是我们自己完成的,创造了奇迹!</b></p> <p class="ql-block"><b>2023年8月31月文集《那时的他们》内部发行会在鸡西佰利达酒店隆重举行!</b></p> <p class="ql-block"><b>文集发布会准备就序</b></p> <p class="ql-block"><b>文集发布会由编辑小组成员才女李聪玲主持</b></p> <p class="ql-block"><b>文集发起人、主编樊广超在文集发布会上讲话。</b></p> <p class="ql-block"><b>施心太校长在文集发布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b></p> <p class="ql-block"><b>编辑小组成员、作者代表刘秀芹讲话。</b></p> <p class="ql-block"><b>读者代表穆荣华讲话。</b></p> <p class="ql-block"><b>施心太校长、昊竞元老师、赵宝泉老师、刘贺真老师都高兴的参加了文集发布会,并作了重要讲话。</b></p> <p class="ql-block"><b>施心太校长为《我们的学校》一文的作者刘秀芹在《那时的他们》的文集扉页上题词。</b></p> <p class="ql-block"><b>编辑小组成员、文集封面设计者、摄影师陈文丽在拍照,并在发布会上作了讲话。</b></p> <p class="ql-block"><b>编辑小组成员、文集封底设计者贾光旭讲话。</b></p> <p class="ql-block"><b>作者王桂清、柴彦虎在文集发布会上讲话,马泽花、马泽瑞、杨福军等在文集发布会上。</b></p> <p class="ql-block"><b>周文仁、贾光旭、王兆明、穆荣华、张清荣、在文集发布会上并作了讲话。</b></p> <p class="ql-block"><b>赵利华、齐建山、王国平等在文集发布会上作了讲话。</b></p> <p class="ql-block"><b>作者王金玲、李慧玲在文集发布会上并作了讲话。</b></p> <p class="ql-block"><b>矫书华、时柏杉等在文集发布会上。</b></p> <p class="ql-block"><b>边彩凤、王桂花、侯玉杰等在文集发布会上。</b></p> <p class="ql-block"><b>作者们分别和老师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b>同学合影</b></p> <p class="ql-block"><b>赵立华和老师合影</b></p> <p class="ql-block"><b>下乡在林业队的知青作者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是师生更是姐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集发布会上每一位作者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b></p> <p class="ql-block"><b>七二届同学和老师们合影。</b></p> <p class="ql-block"><b>七四届同学和老师们合影。</b></p> <p class="ql-block"><b>学弟学妹们和老师合影。</b></p> <p class="ql-block"><b>作者聪玲、慧玲姐妹花。</b></p> <p class="ql-block"><b>作者泽花、泽瑞姐妹花。</b></p> <p class="ql-block"><b>编辑小组的成员在《文集》发布会上合影。</b></p> <p class="ql-block"><b>文集《那时的他们》发布会在鸡西矿务局电视台新闻节目中播出。</b></p> <p class="ql-block"><b>《那时的他们》文集发布会的新闻在鸡西矿工报上报道。</b></p> <p class="ql-block"><b>菲茹制作的小视频简单介绍了文集内容。</b></p> <p class="ql-block"><b>《文集》一经发表,书的内容被用多种形式广泛的传播,受到各届人士的点评和肯定,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数十万人阅读和观看了包括电子版的文集及各种视频。</b></p> <p class="ql-block"><b>在东海矿工作十几年的党委书记李德江对《文集》表示了极大的热情,翻看时不住的说:这个人我熟悉!这件事我知道!并遗憾的说:他如果有篇文章放在里面就好了。</b></p> <p class="ql-block"><b>作者齐建海、矫书华带着刚出版的文集来到父辈奋斗过的农场面对金色的稻菽告慰先辈。用才子齐建国的诗表达此刻的心情:</b></p><p class="ql-block"><b> 《北大荒吟》</b></p><p class="ql-block"><b>大豆金黄麦浪香,良田万顷漫春光。</b></p><p class="ql-block"><b>海华游子心中唱,我的家乡北大荒。</b></p> <p class="ql-block"><b>烈士纪念日时,城子河退役军人事务局领导率有关人员与亲属祭奠了烈士李英,活动结束后李聪玲向城子河退役军人事务局介绍了《那时的他们》文集的內客和创作过程。</b></p> <p class="ql-block"><b>物质供应处党委书记郑梅元在阅读《那时的他们》一书。</b></p> <p class="ql-block"><b>施校长看文集后写下的读后感。</b></p> <p class="ql-block"><b>原工资科刘长夏老人坐在院子里阅读文集,指着文集封面兴奋的说:翻罐、翻罐!认出了老领导、老同事。</b></p> <p class="ql-block"><b>八十三岁老人刘怡如在认真阅读《文集》</b></p> <p class="ql-block"><b>老人阅读文集后感慨万千。</b></p> <p class="ql-block"><b>  刘怡如老人看完文集后用颤抖的手一笔一画的写下了长长的读后感,并委托侄女秀芹向各位作者表示感谢!感谢你们为东海人奉献的精神财富!特别感谢广超、建山组织作者们完成了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特别感谢全波、文仁不忘初心为先辈们无私的付出!</b></p> <p class="ql-block"><b>在进入新年的第一天,当年十万转业官兵、东海矿建矿元老93岁高寿的王正光老人收到了一份特殊礼物《那时的他们》的文集,便迫不急待的读起来……</b></p> <p class="ql-block"><b>老人家边看边讲书中的主人翁及文章作者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b>可敬老人沉浸在书中忘记了吃饭、忘记了休息、忘记了年龄,祝福老人家永远健康长寿!</b></p> <p class="ql-block"><b>感谢作者张捍慧将文集《那时的他们》赠于国家图书馆并被收藏!</b></p> <p class="ql-block"><b>主编樊广超和作者于海湧、张工冒、张捍慧在北京相聚庆祝文集被国家图书馆收藏。</b></p> <p class="ql-block"><b>感谢主编樊广超将文集《那时的他们》赠于黑龙江省图书馆并被收藏。</b></p> <p class="ql-block"><b>感谢作者马泽花将文集《那时的他们》赠于鸡西市图书馆并被收藏。</b></p> <p class="ql-block"><b>11月1日主编樊广超和作者刘海东代表文集写作组到黑龙江农垦总局(北大荒集团)捐赠了《那时的他们》的文集。</b></p> <p class="ql-block"><b>农垦总局非常重视这次活动,派出了宣传部长、文艺处长、北大荒博物馆馆长等领导接待了主编樊广超和刘海东,并组织了简捷而庄严的捐赠仪式,双方分别致词讲话。</b></p> <p class="ql-block"><b>农垦总局领导接受《那时的他们》赠书。</b></p> <p class="ql-block"><b>主编樊广超接受收藏证书并讲话。主编樊广超首先介绍了文集的主要内容和写作过程,他最后说:这个活动是宣传北大荒精神的活动,也是东海矿老一代开拓者、那些逝去的复转官兵们回家的日子,当年他们就是集结在农垦局,在这里出发踏上了开发建设东海矿的征程,今天他们做为书中的人物回到了农垦局,走进了博物馆,回到了北大荒的怀抱,这是他们落叶归根,魂归故里,他们在九泉之下一定感到十分欣慰,会露出幸福的微笑!</b></p> <p class="ql-block"><b>农垦总局颁发的收藏证书。</b></p> <p class="ql-block"><b>请听编辑小组成员、作者王金玲深情朗读《那时的他们》的片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再过若干年我们都将离去,对这个世界来说我们彻底变成了虚无,但现在不同了,我们有文集《那时的他们》留下了,我们的故事留下了,我们的精神留下了,后来人会知道曾有一群人在那里拚博过、奋斗过、他们来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回望我们撰写文集的那些日子里,我们一起搜集着、痛苦着、快乐着、幸福着!终于把这些文字变成了《那时的他们》沉甸甸的文集!可以用此文集来告慰那些开发建设东海矿的先辈!去激励那些后来人!这一年的经历将变成我人生的宝贵财富、留下美好回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书是人类发出最美妙的声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集《那时的他们》将恩泽后世,万古流芳!</b></p> <p class="ql-block"><b>感谢周文仁大哥、樊广超、陈文丽、庄建平、王桂清、齐建海、王菲茹等提供的视频、照片,辛苦了!</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