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行之宽巷子里观展览馆

贝贝舟

<p class="ql-block">到成都的游客大都知道宽窄巷子,但也许会忽略去逛宽巷子与窄巷子间的井巷子,还有宽巷子里的展览馆,今天的美篇就带你去那里逛逛…</p><p class="ql-block">↓井巷子位于成都市青羊区少城街道,道路大致呈东西走向,地处下同仁路东侧、窄巷子以南,是一条折弯状的小巷。</p><p class="ql-block">井巷子在清代初年名为如意胡同,后因胡同北部建有明德坊,又名明德胡同。民国初年更名时,因为巷内有一口水井,所以定名为“井巷子”。</p> <p class="ql-block">↓宽窄巷子:成都的历史文化宝藏</p> <p class="ql-block">↓宽窄巷子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打卡宽巷子</p> <p class="ql-block">宽巷子:一个有着老脸庞的怀旧地带</p><p class="ql-block">宽巷子在清朝宣统年间的名字叫兴仁胡同。宽巷子多有清末民初的建筑,其中还有一些教会留下的西洋风格建筑。宽巷子是“闲生活”区,是老成都生活的再现。宽巷子上有老成都生活体验馆,风土和老成都民俗都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恺庐位于宽巷子11号,院名恺庐,该门头为宽窄巷子中最富标志性门头之一。院门用特制的青砖砌成带有弧形兀起的拱形宅门,门洞上方嵌入中式传统石匾,匾上采用大篆阳刻“恺庐”,二字写法革新,一反当时中国人从右向左读字的规矩。石匾上方砌出的椭圆形图案,代表高悬“避邪镜”,意在镇退各路妖魔,永保合家平安。</p> <p class="ql-block">井巷子:一处市井老成都的情景再现</p><p class="ql-block">井巷子紧邻窄巷子南面,清代名为如意胡同,或明德胡同。辛亥革命后改名“井巷子”。改造后的井巷子在剩下的半边街上,在街的另外一面建了一道500米长的历代砖文化墙和500米长的民俗留影墙。</p> <p class="ql-block">打卡拴马石</p> <p class="ql-block">↓与邮递员同框</p> <p class="ql-block">↓重回老时光</p> <p class="ql-block">德门仁里位于井巷子6、8号院,是体验老成都生活的一个院落,真实还原了川西人家某一天的生活情景;曾是电视剧《林师傅在首尔》取景地之一。如今是一家精品酒店,充分展现了宽窄巷子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p> <p class="ql-block">↓坐一坐皇帝坐的龙椅</p> <p class="ql-block">↓与桃园三结义刘关张同框</p> <p class="ql-block">↓走进思贤庐大熊猫文化馆参观</p> <p class="ql-block">↓文化长廊前一古装女子弹古琴相迎</p> <p class="ql-block">走进张采芹故居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故居内的熊猫小院</p> <p class="ql-block">↓国画家张采芹简介</p><p class="ql-block">张采芹(1901—1984),名学荣,重庆市江津人。现代教育活动家、著名国画家。曾先后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美协四川分会会员,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等职。出版《采芹画集》、《采芹近墨》、《中国画论》、《国画浅说》等著作。有“蜀中三张”(张大千、张善孖、张采芹)之誉。</p><p class="ql-block">1925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师从刘海粟、王震(一亭)、江小鹣等大师。先后在四川各大院校从事美术教学50余年,抗日战争时期,创办“四川美术协会”,任常务理事兼管总务,接纳了大批内迁画家。新中国成立后,他将自己珍藏的陈老莲、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黄君壁等艺术大师的大量作品移交国家。1954年,文化部曾购其“墨竹”赴日本展览。1979年,国务院总理出访英国,曾携其“墨竹图”赠予英国女王,现藏于英国皇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也收藏有其作品。1984年病逝于成都。</p> <p class="ql-block">↓张采芹艺术活动年表</p> <p class="ql-block">张采芹少时家贫,但他聪明过人,自学成才。16岁时考入江津聚奎中学读书后,苦读不辍,每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学校的奖学金并免收学费。</p><p class="ql-block">1922年,21岁的张采芹考取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师从刘海粟、王震、江小鹣等大师。1925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回到四川。在成都,张采芹致力于培养艺术人才。他筹资创办了南虹艺术专科学校,还先后应聘担任了四川美专、四川艺专、成都高师、四川大学、四川师大、成都女师、南虹艺专、树德中学等10多所高、中等院校的美术教授。为四川和我国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才,桃李满天下。</p><p class="ql-block">抗战期间,无数人士、机构纷纷迁来四川。成都更是成了文化艺术精英的云集之处。1941年初,为了宣传抗战救国,一群年轻人自筹钱银,在祠堂街挂起了“四川美术协会”的牌子,供职于银行的青年画家张采芹担任常务理事和“总务”。</p><p class="ql-block">由于张采芹他们的奔波操劳,成都曾热热闹闹举办了许多画展。其中不少个人画展更是引起轰动,如画家张大千、徐悲鸿、吴作人、傅抱石、潘天寿、黄君璧、赵少昂、关山月、马万里、廖冰如、吴一峰、岑学恭等,都先后在这里一显身手办过画展。其中,张大千一人就在成都举行了6次大规模展览。众多珍贵作品的出现,给蓉城的大街小巷注入一股清新之气,吸引着全国越来越多书画界人士的慕名前来。</p><p class="ql-block">兵荒马乱年代,相当一部分才华横溢的画家落魄来川后,不要说举办画展,就连吃饭都困难。张采芹作为当时四川美协的负责人,表现出惊人的豪爽热情,大尽地主之谊。如1942年2月,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来蓉后,在春熙路等地创作《孙中山铜像》、《抗日无名英雄》等雕塑,因通货膨胀,其作品完成到一半就不得不停下。刘开渠整天为经费疲于奔命,他典当了手头所有值钱的东西,还面临破产的危险。张采芹十分着急,他三番五次去找当时的成都市市长余中英、四川美协名誉会长张群等,甚至一次次拿出自己的钱帮助刘开渠。终于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使他完成了作品。近60年来,刘开渠这两尊雕塑成了蓉城厚重历史文化的标志性塑像。</p><p class="ql-block">1941年春,青年画家关山月一身褴褛流落到成都办画展。为帮助关山月,张采芹深一脚浅一脚出门去找张大千,让他去画展现场捧捧场。结果张大千第一个赶去并豪爽的购买了关山月最贵的一幅画,其他人纷纷效仿,这样雪中送炭接济了关山月一大笔口粮钱。张采芹的义举受到业界内外好评。</p><p class="ql-block">1942年夏,远在昆明的潘天寿想在成都办画展,由于交通不便,潘自己不能来成都,他尝试着提出将几十件作品寄来,请四川美协特别是张采芹全部代办。张答应了,他冒着暑热四处奔走,帮助潘天寿成功举办了画展。还有,当年岑学恭等人在成都的画展,也同样受到张采芹的无私帮助。</p><p class="ql-block">张采芹等人主持举办的书画展览搞得有声有色,使四川的美术事业出现了空前繁荣,百花齐放的景象。时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的徐悲鸿高兴地从重庆给张采芹写来信说:“成都的文化艺术氛围如此浓厚,艺术家们的热情如此高涨,实皆有赖于四川美协诸公尤其是采芹、文谟二兄的操劳奋斗,第实为之感佩不已!”。</p><p class="ql-block">成都解放后,张采芹又一次表现出大度豪爽。</p><p class="ql-block">1950年初,接受清点张采芹总管的四川美协财产时,张采芹不仅将美协的所有财产全部交出,还搭进了自己的许多东西。据当时统计,他捐出的财产共有房舍10多间、家具286件、现大洋100多块;特别珍贵的是明代大画家陈洪绶的精美山水册页等,另有张大千、徐悲鸿等现代名家的一大批珍贵书画精品,共计232件。这其中,有不少古书画是张采芹自己掏钱收藏的,这些作品一直被他视为性命精心保存。但他以大局为重,将这批价值连城、极其珍贵的名古书画及现代名家作品,统统献给了国家。</p><p class="ql-block">1962年11月,北京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徐的夫人廖静文女士给张写来一封信,说馆里急需一副徐当年为张采芹画的全身素描画像,希望张将此画寄去陈列。平时张采芹对此画最为珍爱,这是他与徐悲鸿亲密交往的唯一纪念品,且画上又有黄稚祥、谢无量、刘豫波等国学、书画大家的题字,他一时犹豫不决,想了很久。最后,他还是慷慨出手,将画寄往北京。“临别”前一天,张采芹将那幅画挂在卧室里足足看了一个晚上,他颤抖着抚摸画作,目光久久不愿移开…</p><p class="ql-block">晚年张采芹潜心于艺术创作,1978年后,挥毫泼墨,勤奋创作,几年间作画4200余幅,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珍贵作品。1984年病逝,葬母校聚奎中学白沙黑石山梅林。</p> <p class="ql-block">张采芹先 生擅长花卉翎毛,尤擅墨竹,他融会中西画技,自成一格, · 素有“张花鸟“、“张竹子“之称,张采芹先生早期作品基本上是基于传统,涉足山水、花鸟、人物。上追唐宋,得八大山人、扬州八怪、吴昌硕神髓,追求潜逸、墨色润泽、章法严谨。</p><p class="ql-block">他的画分布自然得体,开合聚散得当,以传统条幅、中堂为主,长款题跋、诗书画印相趣其间,笔下尽展文人画精髓。</p><p class="ql-block">抗战期间张采芹先生有感于南宗北派,精英荟萃,井受徐悲鸿先生的思想影响,不惑之年变法,洋为中用,古为今用,</p><p class="ql-block">将西方画理中的透视原理、色彩应用、光和影的应 · 用到中国花鸟画中。</p><p class="ql-block">他利用三维空间手法展现物理,艳而不俗,虚实相衬,浓淡相托,构图繁而不乱,画面意达神足。</p><p class="ql-block">他喜善画竹,认为“竹虚心劲节,能傲霜寒,刚直不阿,大有凌云之志”。所画老干新枝,心到笔随,其风、晴、雨、露竹或疏或密,亦刚亦柔,富有变化而又和谐统一,运笔简炼却又饶有生趣。</p> <p class="ql-block">40年代,著名诗人谢无量参观其画展后,题诗“殷勤为竹写千竿”赞叹,曾出版《采芹画集》、《采芹近墨》。</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在成都创办四川美术协会,任常务理事兼管总务。其时,还任聚兴诚银行成都市祠堂办事处主任。他常在画室里接待从沦陷区疏散来的画家,张大千、徐悲鸿、傅抱石、谢稚柳、赵少昂、黎雄才、张寒杉等均在他的帮助下,在四川美术协会举办过画展。徐悲鸿深为感动,写条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相赠,后又为他画一全身素描像,谢无量、刘豫波、黄稚荃均在像上题了诗,陈配德题长歌一首,记素描末端。</p><p class="ql-block">↓故居采耳馆</p> <p class="ql-block">解放后,他将四川美协的全部财物及精心保存的陈老莲、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黄君璧等艺术大师大量作品移交军管会,他那严肃认真的态度,廉洁奉公的精神,受到军管会代表的称赞。同时赠与的还有徐悲鸿先生为其画的《牧牛图》张先生的画北京大学、中国美术展览馆、人民大会堂、北京荣宝斋等单位多有珍藏。</p><p class="ql-block">↓登临亭</p> <p class="ql-block">1954年,执教隆昌师范、隆昌一中。是年,其作品参加第二届全国美展后,文化部收购其“墨竹”送往日本展览。1956年参加省文化局举办的“四川名画展”。1979年国务院领导出访英国,将他的《墨竹图》作礼品赠送英国女皇伊丽莎白二世,女皇将画陈列于皇家博物馆。1981年,瑞典国王及皇后来华访问,外交部请他画了一幅《朱藤双燕图》相赠,被视为珍品。1982年,中国美术馆收藏了他的《墨竹》。成都邮票公司于1984年发行了张采芹先生画的成都市花一一 《英蓉画幅》,作为“庆祝建国 · 35周年,蓉城 首届集邮展“首日封。</p> <p class="ql-block">↓癸未中秋为采芹道长艁象悲鸿时将有成都之展</p> <p class="ql-block">↓弘扬传统文化名家名画交流展</p> <p class="ql-block">引言</p> <p class="ql-block">↓中华传统文化书画发展史</p> <p class="ql-block">↓齐白石</p><p class="ql-block">齐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汉族,湖南湘潭人,名璜,字萍生,号白石、白石翁、老白,又号寄萍、老萍、借山翁、齐大、木居士、三百石印富翁,中国近现代书画家、书法篆刻家,其主要绘画作品有《墨虾》《牧牛图》《蛙声十里出山泉》《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等,著有《借山吟馆诗草》《白石诗草》等诗集,出版有三卷本《齐白石作品选集》《齐白石山水画选》等画册。</p><p class="ql-block">齐白石于1877年做木匠学徒,次年改学雕花木工;1888年,弃凿学画,先后师从萧芗陔、文少可、胡沁园、谭溥等;1889年,师从诗人画家陈少蕃学习诗文;1894年,任笼山诗社社长。1899年,师从经学家、文学家王闿运学习诗文;1902年,出游陕西、北京、江西、广东、广西;1919年,定居北京,从陈师曾劝,始行变法;1926年,任教于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1946年,赴南京、上海举办个展,并任北平艺专名誉教授;1949年,当选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委员;1952年,获聘为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1953年,获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54年8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12月,当选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通讯院士;1957年,任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9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p> <p class="ql-block">↓张大千</p><p class="ql-block">张大千(1899年5月10日—1983年4月2日),四川省内江市人,原名正权,后改名爰,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下里港人,斋名大风堂,中国近现代国画家,景星学社社员。代表作品《荷花图》《爱痕湖》《长江万里图》《秋曦图》等。</p><p class="ql-block">1911年9月,张大千就读于内江天主教福音学校,随后在华美初小学毕业。1914年9月,就读于重庆曾家岩求精中学,之后转入江津中学。1917年,东渡日本,在京都艺专学习印染,仍习画不辍。1919年,由日本回到上海,先后拜书画家曾熙、李瑞清为师,主攻魏碑,兼学行、草、篆、隶等体。在上海期间,与兄弟张善孖昆仲创立大风堂画派。1944年,举办《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览》,受到重庆各界关注。之后在亚、欧、美举办了画展,被誉为“当今最负盛名之国画大师”。1949年,创作《荷花图》,现藏于中南海毛泽东故居。</p><p class="ql-block">1969年,迁居美国旧金山,居美10年,是张大千创作的鼎盛期。1974年,获美国加州太平洋大学名誉人文博士学位。1978年,移居台北,晚年思乡而不得归,于1983年4月2日因心脏病逝世。</p> <p class="ql-block">↓张大千</p> <p class="ql-block">↓徐悲鸿</p><p class="ql-block">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原名徐寿康,汉族,江苏宜兴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景星学社社员,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并与厉麟似等联合发起创立了中意文化协会。[1][71][72]其主要绘画作品有《田横五百士》、《九方皋》、《漓江春雨》、《泰戈尔像》、《奔马》等。[2]徐悲鸿于1916年考入震旦大学攻读法文;1919年,考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美术作品;1924年,创作作品《抚猫人像》、《萧声》、《马夫和马》、《远闻》;1930年,创作完成油画作品《田横五百士》;1934年,先后在德国柏林和法兰克福举办个人画展,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举办中国近代画展;1935年,创作完成油画作品《彩霞》、《黄山》,创作完成国画作品《漓江野渡》、《鱼鹰》、《墨猪》、《桄榔树》、《虎与兔》;1938年,创作完成作品《牛浴》、《光岩》、《负伤之狮》、《象鼻山》,并在香港举办个人画展;1941年,创作完成作品《奔马》,并先后在马来西亚槟榔屿、怡保、吉隆坡举办筹赈画展;1946年,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并任北平美术作家协会名誉会长[66];1949年7月,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常务委员和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9月被任命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1953年9月任第二届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执行主席,9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58岁。</p> <p class="ql-block">↓徐悲鸿</p> <p class="ql-block">↓张善孖</p><p class="ql-block">张善子(1882-1940年),名泽,字善 ,一作善之,又作善孖,号虎痴,四川内江人。现代名画家,张大千的二哥,画虎大师。张善子自幼好学,性情刚毅,童年从祖母习画,稍长游侠仗义,广交友人。善山水、花卉、走兽,尤精画虎,豢虎以供写生,写虎各种形态。作品精妙沉雄,尤著神韵。张善子与张大千共定“大风堂”画室名,为大风堂画派创始者之一。</p> <p class="ql-block">↓谢无量</p><p class="ql-block">谢无量(1884~1964),男,四川乐至人。原名蒙,字大澄,号希范,后易名沉,字无量,别署啬庵。近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1901年与李叔同、黄炎培等同入南洋公学。清末任成都存古学堂监督。民国初期在孙中山大本营任孙中山先生秘书长、参议长、黄埔军校教官等职。之后从事教育和著述,任国内多所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川西博物馆馆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在学术、诗文、书法方面都允为一代大家。</p> <p class="ql-block">↓余中英</p><p class="ql-block">成都第九任市长</p><p class="ql-block">余中英(1899年 - 1983年10月24日),原名余世泽,又名余烈,号兴公,四川省郫县(现成都市郫都区)人。国民党陆军中将、书法家、画家。曾任成都市市长、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四川分会副主席。工书法,善丹青。早年书法曾受教于赵熙,绘画及篆刻曾得齐白石亲授。书法作品曾参加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p> <p class="ql-block">↓李苦禅</p><p class="ql-block"> 李苦禅(1899年1月11日—1983年6月11日),出生于山东省高唐县三十里铺李奇庄,原名李英、李英杰,字超三、励公,中国近现代大写意花鸟画家、书法家、美术教育家,其代表绘画作品有《兰竹》《英视瞵瞵卫神州》《双栖图》《墨荷》《红梅怒放图》《晴雪图》《墨竹图》《盛夏图》《劲节图》《松鹰图》《盛荷》《群鹰图》《水禽图》等;出版有《李苦禅画选》《李苦禅画集》等。</p><p class="ql-block">李苦禅于1922年考入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专修西画;1923年,拜齐白石门下,成为齐派艺术第一位入室弟子,并与赵望云、孙之俊等友人成立了“吼虹画社”,开始了探索“中西合璧”改革中国画之路;1928年4月,作品《惨淡京都》发表于《大公报》,7月,参加中西画会在北海漪澜堂举办的画展,11月,发表作品《惨幕》;1930年,任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教授;1933年,创作中国画《墨鸡》《鱼鹰》等;1941年7月,在北平中山公园举办画展,展出作品50余件;1945年,任中国艺术专科学校教务主任;1946年,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国画教授,另当选为首届“中国美术作家协会”常务理事;1950年,任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创作作品《扁豆图》《双鸡图》;1972年,任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1977年,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1978年3月—1983年6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79年,在人民大会堂作巨幅《松鹰》《盛夏图》;1983年6月11日,因病逝世,终年84岁。</p> <p class="ql-block">↓刘文西</p><p class="ql-block"> 刘文西(1933年10月17日—2019年7月7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长乐镇水竹安村,原名闻樨,中共党员,黄土画派创始人,中国当代画家、美术家、美术教育家,第五版人民币“毛泽东头像”创作者,其主要绘画作品有《毛主席和牧羊人》《祖孙四代》《解放区的天》《毛主席到陕北》《在毛主席身边》《同欢共乐》《关怀》《解放区的天》《毛主席和青年人在一起》《知心话》《枣乡金秋》《喜收苞谷》等[3],发表论文有“个性与生活”“要大力发展人物画”“为人民而创作”“深入生活,坚持创作”等。</p><p class="ql-block">刘文西于1957年毕业于杭州美术学院;1958年,任教于西安美术专科学校;1962年,创作作品《同欢共乐》《祖孙四代》;1975年,创作作品《关怀》;198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作品《解放区的天》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1987年10月,获得“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991年—1997年,任西安美术学院院长;1991年7月,获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3年,当选为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1996年12月,当选为中国文学与艺术界联合会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97年,为第五套人民币创作毛泽东肖像;1998年,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2004年,创设黄土画派,任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院长;2005年—2018年,创作百米巨幅长卷《黄土地的主人》。2010年,获聘为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第四届委员会名誉主席;2018年,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九届委员会顾问;2019年7月7日,在西安逝世,享年86岁。</p> <p class="ql-block">↓范曾</p><p class="ql-block">范曾(1938.7.5-),字十翼,别署抱冲斋主,中国当代大儒、思想家、国学大师、书画巨匠、文学家、政治和外交家、诗人。现为北京大学讲席教授、中国画法研究院名誉院长,南开大学终身教授、终身校董、文史两院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院名誉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文化特别顾问”,中华文化国际传播顾问和交流大使,国防大学、外交学院特聘教授,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荣誉文学博士,济南大学、南通大学终身教授。荣获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意大利共和国大将军勋章、国际奥委会主席奖杯、多次“荣誉纳税模范”称号、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p> <p class="ql-block">↓展出的名家笔下书画作品</p> <p class="ql-block">↓高宜军</p><p class="ql-block">高宜军,1963年生,现居北京,2013毕业于北京画院著名花鸟画家王培东工作室,现王培东工作室画家。2015年毕业于著名北派山水画家师恩钊工作室,现北派山水艺术中心研究员,助教。北派山水唐山艺术中心主任。唐山九三画院特聘画家。河北省美协会员。人民大学李兴刚工作室特聘画家,唐山市新闻书画协会副主席。丰南美协副主席。丰南区收藏协会副会长。</p> <p class="ql-block">↓名家笔下的大熊猫</p> <p class="ql-block">↓参观金丝楠木收藏馆</p> <p class="ql-block">在宽窄巷子里的一家小博物馆。说小其实也占了一整个四合院,一进门就是大院子,中间铺水做成个池塘,倒影出片。四面围着一圈就是展室,全是打磨得亮晶晶的楠木展品,难怪叫金丝楠木收藏馆。</p> <p class="ql-block">「金丝楠木收藏馆(宽巷子店)」 这是一家在宽窄巷子里开了很多年的金丝楠木店,家具、茶具、装饰品等各种金丝楠木制品都做工非常精致,几乎每一套都标明价位,可供游客参考购买。 </p> <p class="ql-block">金丝楠是中国特有的珍贵木材,分布于湖北西部、贵州西北部及四川。</p><p class="ql-block">在中国建筑中,金丝楠木一直被视为最理想、最珍贵、最高级的建筑用材,这是因为金丝楠木耐腐、避虫、冬暖夏凉、不易变形、纹理细密瑰丽、精美异常,所以在宫殿苑囿、坛庙陵墓中广泛应用。佛家也以金光代表宗教庄严,因此,许多重要宗教建筑也会用到金丝楠木。金丝楠木制品已经成为了代表中国文化的古典收藏品。</p><p class="ql-block">由金丝楠木制作的手串质地温润柔和、触之不凉,夏天清凉舒适,适合随身佩戴和把玩。</p> <p class="ql-block">收藏馆内展品随拍,有钱人家的玩意儿,开开眼界…</p> <p class="ql-block">↓逛宽窄巷子旅游小贴士:</p><p class="ql-block">宽窄巷子,承载着成都历史与文化,美食与艺术相结合的绝佳选择…</p> <p class="ql-block">再见宽窄巷子,明天的美篇将带你去武侯祠怀古,敬请关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