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千年文化之乡 螺洲古镇一帝师陈宝琛故里(一)

龔東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螺洲镇,位于福州市仓山区,南台岛东南端,南临乌龙江北、西分别与城门镇、盖山镇相连,古称“百花仙洲”。此地因其形如青螺,又有东晋时洲人谢端遇田螺仙女并结为夫妇的美丽传说,故名“螺洲”。 一个古镇,按面积与人口计算,不值一提,却是福建文物保护单位最多的镇之一。螺洲古镇是历史文化名镇,文脉鼎盛,代有名贤,崇儒尚礼,人文昌盛。涌现出宋代朝议大夫林文茂,明代工部右侍郎复,清代刑部尚书陈若霖,内阁中书林瑞春,乾隆年间名士林雨化,辛亥名宿林庚白,革命英烈吴石等名人。这里更因末代皇帝溥仪的“太师太傅”—陈宝琛,被世人尊称为“帝师之乡”。</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清太傅—陈宝琛。他的故居便是著名的“陈氏五楼”,分别是赐书楼、还读楼、沧趣楼、北望楼和晞楼。</p><p class="ql-block"> 院落内花园天井甬路相衔,又有鱼池假山、亭轩披榭,格调端庄大气又不失隽秀清幽。建筑风格具有清季民国典型的时代特征,除较晚扩建的北望楼与晞楼是中西合璧风格,其他三楼均为传统中式建筑风格,也从侧面反映陈宝琛新旧相宜、东西自同的相对开放的文化观念。集鸿儒名士诗画畅怀的风雅,山石嶙峋花繁草茂的秀雅于一园,蔚为大观。</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陈宝琛(1848—1935)字伯潜,号弢庵。生于福建闽县螺洲。陈宝琛自幼聪慧,13岁成县学秀才,18岁中举,21岁考中戊辰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1869年授翰林院编修。1875年擢翰林侍讲,充顺天乡试同考官。1880年授右春坊右庶子,充武英殿提调官。与学士张佩纶、通政使黄体芳、侍郎宝廷,奋发言事,世称“清流四谏”。因上奏“午门兵了案”,令慈禧不悦。1884年,中法战争清朝战败,陈宝琛因褒举唐炯、徐延旭统办军务失当,遭部议连降五级调用,37岁时回归故里。</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909年(宣统元年),赋闲家乡25年的陈宝琛被再次起用,时年62岁。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1911年授山西巡抚。清皇帝溥仪入学,陈宝琛授读,加太傅衔。辛亥革命后,陈宝琛仍然追随小朝廷。1931年,东北被日本人占据,溥仪在日本人的诱胁下,有意赴东北复辟清室,建立满洲国。陈宝琛闻之极力劝阻溥仪:“贸然从事,只怕去时容易回时难”。1932年,陈宝琛时已85岁高龄,再次出关赴长春,并密摺劝溥仪迷途当醒,险遭日本关东军杀害。临别长春有诗:渡海瞻天亘七旬,衰癃乞得自由身。1935年正月,陈宝琛于北平德国医院辞世,终年88岁。</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陈宝琛一生伴随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早年居官,年轻气盛,敢于直谏,虽仕途曲折,却公正清廉。被贬归故里的几十年间,効力教育和实业,业绩传世。陈宝琛虽是旧科举时代忠君报皇恩的士大夫,更是怀有强烈民族情感和治国抱负的社会活动家、教育家。</p><p class="ql-block"> 图片:龚 东</p><p class="ql-block"> 文/部分摘自陈宝琛生平简介</p><p class="ql-block"> 美篇制作:【乌石山人】龚 东</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2023年10月19日于福州</p><p class="ql-block">制作说明:螺洲是历史文化名镇,人文荟萃。自明嘉靖十七年至清末废除科举制期间,螺洲陈氏出了21位进士,108位举人,为福州地区首屈一指。占尽风流,显耀榕垣。篇幅制作有限,敬请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