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3年10中旬,我与几个初中同学,在申菊萍的安排和陪同下,游玩了惠山古镇、崇安寺商业街和古运河商业街。对无锡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惠山古镇景区,位于无锡市梁溪区西部,历史底蕴深厚。其历史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建成的惠山寺,唐代和明清时期在寺旁建有园林、祠堂,形成惠山古镇。</p> <p class="ql-block">惠山古镇景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内有寄畅园、惠山镇祠堂、天下第二泉庭院及石刻、惠山寺经幢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泉书院等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以及龙光塔等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九龙壁</p> <p class="ql-block">崇安寺街区位于无锡老城区的中心黄金地段,是大型商业区。作为无锡重要经济实体和特色商业、餐饮集中之地,给城区商业购物活动添加了地方特色。</p> <p class="ql-block">阿炳故居位于无锡市梁溪区图书馆路30号,即为原雷尊殿道馆。阿炳不仅出生于此、逝世于此,而且其传世名曲也大都创作于此。晚年,他穷困潦倒、贫病交加,屈居在道馆最东面的一间小平房内。</p> <p class="ql-block">阿炳算得上是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无锡人之一。在无锡市中心寸土寸金的崇安寺商业区,竖立的一尊阿炳的雕像,反映出他在这座城市的地位和声望。</p><p class="ql-block">阿炳雕像头戴礼帽、佝偻着身子,左手握弦、右手持弓,低着头,全部注意力都倾注在搁于腰间的二胡上。整座塑像呈现一种夸张的动态,人们似乎能听到二胡里飘出的悲愤之声。至于阿炳的容貌,反倒显得模糊不清。这应该是多数人心目中的阿炳形象:吃力地生活在社会底层、用二胡控诉黑暗的旧社会。</p> <p class="ql-block">阿炳的真实身份是民间音乐家,正一派道士。</p><p class="ql-block">阿炳(1893年8月17日--1950年12月4日),原名华彦钧,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3岁时丧母,由同族婶母抚养。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p><p class="ql-block">阿炳的代表作有:《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其中,《二泉映月》是阿炳最著名的作品,也是古筝和二胡的代表作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京杭大运河是与万里长城齐名的中国奇观,已有2500多年历史。横贯于无锡市的古运河段,以吴桥经西水墩、南门至清名桥这长约6公里的河段,最具江南水乡风情。</p> <p class="ql-block">无锡古运河南下老街,枕河人家的烟火气…</p> <p class="ql-block">京杭大运河无锡段,有好几座历史悠久的知名桥梁,其中无锡人家喻户晓的亭子桥、莲蓉桥、跨塘桥等已经完全新建,不复古桥的模样,而大公桥、清名桥、伯渎桥,则依旧保持了古桥的形态和模样,而且每座桥背后,都有一个隐世大家族,都有名垂青史的显赫故事。</p><p class="ql-block">可以说,从大公桥、清名桥一直到伯渎桥,三座桥的历史一座比一座更久远,这些桥背后的荣氏家族、秦氏家族和吴泰伯一脉,都是影响了无锡历史的重要家族,是无锡旅行中,不可不知的人文历史背景。</p> <p class="ql-block">京杭运河无锡古桥一:清名桥</p><p class="ql-block">关于清名桥的名气,目前京杭大运河流经无锡市中心的河段,便是以清名桥命名,被称为“清名桥古运河景区”,也是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典型风貌河段,而这个景区的地标性建筑,便是这座清名桥。</p><p class="ql-block">清名桥在无锡现存古桥中排名第一。这座桥长43米的单孔石拱桥,跨越古运河两岸,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现在看到的桥梁整体,是清康熙八年重建。这座桥的建造者,是无锡著名的望族秦氏家族,无锡秦氏家族一脉始于北宋诗人秦观(秦少游),他们先后建造了两座无锡地标性的建筑,其一是寄畅园,其二便是清名桥。</p> <p class="ql-block">京杭运河无锡古桥二:大公桥</p><p class="ql-block">从年代上来说,位于京杭运河无锡段,连接南长街和南下塘的大公桥,算不上古桥,只能算历史悠久的老桥,这座桥建成于1930年,有近百年的历史。虽然在无锡的古桥中,这座桥的历史最短,但它的背后,却代表着荣氏家族“千桥会”慈善工程的巨大工程。</p><p class="ql-block">荣氏家族“千桥会”工程代表——大公桥</p><p class="ql-block">荣氏家族是解放前著名的“面粉大王”、“棉纺大王”,也是无锡近代史上名声最显赫的望族,1929年,荣德生与王禹卿、薛南溟等无锡工商界人士,商议成立了“千桥会”,以公益的方式捐资建造了八十八座大桥,解决无锡地区水网密布交通不便的问题,而大公桥,便是首批建成的代表性桥梁,也是八十八座桥中完全保留原貌的一座。</p> <p class="ql-block">京杭运河无锡古桥三:伯渎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伯渎桥是位于无锡清名桥古运河景区核心地带的一座历史悠久的桥梁,与清名桥遥遥相望,其所处的位置,是古运河与伯渎桥河交汇之处,而这座桥的命名,也是与伯渎河相关,虽然历史上多次被毁,多次重建,但这座桥的历史渊源,却堪称久远,一直可以追溯到“泰伯奔吴”的年代。</p><p class="ql-block">现存的伯渎桥,是一座极具古意的砖砌石拱桥,是清末由窑业、茶楼业主等捐资重建的,有百余年的历史,但事实上,伯渎桥始建的历史极为久远,是商代后期周太王的儿子泰伯让贤,远避江南,演绎“泰伯奔吴”历史中,吴泰伯大力开发江南,疏浚河道,开凿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条运河——伯渎河,而伯渎桥,便是伯渎河上的一座桥梁。</p> <p class="ql-block">铁树桥</p> <p class="ql-block">在无锡的几天游玩,时间匆匆,意犹未尽。申菊萍为我们做的精心安排和全程陪同。在这里表示衷心的感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结下来,</p><p class="ql-block">无锡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民俗风情。交通便利,景色优美,美食众多。是一座小巧精致的城市,没有太多的喧嚣和拥挤,却有着浓浓的江南气息。</p><p class="ql-block">我爱无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