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天和先生的艺术人生

张超群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邓天和先生的艺术人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暨邓天和先生从艺60周年随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文/张超群</p><p class="ql-block"> 我是一个特别相信缘份的人,我也更加相信我与邓天和先生的相识、相知终究是缘份注定的事。这份特殊的缘份弥足珍贵,这种机缘、机遇妙不可言。这种无形的连接绝非偶然。是的!不管在哪里,任何时候我都会永远铭记在心。</p><p class="ql-block"> 先生为人师表、讲情重义、慷慨无私,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都对我的生活和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提携和帮扶作用。今借先生从艺六十周年之际,念兹在兹,拙笔弄文,以表感激之情、感谢之意,感恩先生曾给我的一切......</p> <p class="ql-block">  邓天和先生生于1949年,今年已74岁高龄了,从怹1962年毕业后,1963年算起进入学员班学习,直到剧团工作掐指算来从艺整整60周年。说来也巧,我与先生相识是在2009年,那是在中国评剧院演出刚刚排完的新戏《白毛女》之时。恰巧怹那年60岁整。人生六十一甲子啊!就是在那个特殊时间、特殊地点、特殊场合我便与怹结下了不解之缘。</p> <p class="ql-block">  2009年夏天,那时正值酷暑,在中国评剧大剧院门前见怹一身休闲服饰,身材笔挺,魁梧健硕,一双炯炯有神的双眼在人群中显得格外醒目。我忙上前主动行礼,先生见我顿感欢喜,对我左顾右盼,仔细上下打量了一番。急切问道:“你就是超群?你演的大春很成功,好,好哇!”随后我们二人哈哈大笑起来,先生那种从内心自发的热情洋溢的爽朗笑声是那么的真挚、纯粹。怹谈吐文雅,语调平和,一张慈祥的脸庞总是面带微笑,尤其给人一种亲近之感。就这样一大一小、一老一少在人群中热烈地、情不自禁地紧握双手交谈着,似乎有着说不完的话。那年我23岁......回想起那时的情景和怹那和蔼可亲的样貌至今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  一日,先生打来电话,邀请我到家中做客并想与我深入交谈看戏后的感想,闻讯喜出望外,于是便驱车赶往家中。先生家坐落在北京东城区的一所普通民宅,两室一厅,房子不大,但干净整洁,中式风格,显得格外温馨、典雅。先生基本常年在小卧室办公,也可居住非常方便,小卧室里的陈设很是简单,一张单人床、一个书桌、一台电脑,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最醒目的东西矗立在屋内,那就是“书柜”,书柜里摆放着琳琅满目古今中外的名著,还有怹当年珍贵的舞台艺术戏曲资料,及多年来怹在艺术创作方面不断积累、不断总结、不断进取从演员到导演,大小晚会的策划方案和文章。更有伴随着怹一生的艺术成就和各项荣誉奖杯及证书。这些殊荣是那么的耀眼,可这背后付出了多少常人难以想象的心酸和苦楚啊。一本本高矮薄厚,参差不齐的书籍映入眼帘使我目不暇接,就在我仔细观赏时先生给我沏了一杯茶,放在了我的面前。我二人落座,便开始了交谈。</p> <p class="ql-block">  先生出生在天津,母亲王淑蓉(艺名筱砚生)是一名评剧老演员,曾任天津塘沽评剧团团长。先生的夫人乐庆妹是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花砚茹奶奶的女儿。是一个特别善良、贤惠、勤俭持家的夫人太太。先生说:“我自幼从艺经历是与我母亲密不可分的”。从怹的话语中我能感受到先生与怹母亲的感情是很深的。所以在这里我觉得有必要说一说筱砚生奶奶的过去历史以及先生从小学艺的艰辛过程。据先生回忆说:“受家庭环境影响,从小怹就生长在戏曲艺术的氛围之中。怹的母亲1920年生于北京,因生活贫困,9岁时开始拜评剧老艺人盖五珠为师学唱评剧。盖五珠一生仅收过二个徒弟,一个就是怹母亲的师兄王先芳,艺名小五珠,他是评剧名家新凤霞的师父,所以新凤霞一直称怹母亲为师姑。她们虽然京津分离,但是一直有联系。每次新凤霞到天津演出都要到怹家中看望师姑和姑父”。</p> <p class="ql-block">  筱砚生奶奶擅演青衣、花旦及老旦等行当。怹的演唱基本功扎实,行腔吐字规范讲究,肚囊宽,会戏很多,解放前在天津评剧舞台颇有名气,有着铁嗓钢喉的赞誉,被民国时期的报界评选为“天津评剧十姐妹”之一。怹解放前长期在天乐、天升、丹桂、群英、天宝等戏院演出,后加入鲜灵霞主演的进步剧社,一直给鲜灵霞打里子,她们艺术上的配合十分默契,是鲜灵霞最得力的搭档伙伴。她们情同姐妹,义结金兰。怹的母亲为人宽厚,乐于助人,在戏曲圈内人缘极好,平辈中无论年龄高低,均官称为大姐。而且怹积极肯干,要求进步,是建国后较早被发展入党的艺人,这也为怹逐渐的被培养成为演员中的领导人才打下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天津市评剧院建院之后,怹的母亲被任命为红旗评剧团团长,后来为支援区县文化建设,怹服从市里安排,率领红旗评剧团下放到了塘沽区(今滨海新区)。当时的情况十分困难,带到塘沽的全部演出物资只装了一辆车,演职员中不少是“老弱病残”,也曾经有演员拒绝到这种条件差、离市里远的地方来工作。怹母亲顶着压力挑起了这个重担。那时候先生还在市里读小学,几乎看不到母亲回家休息,吃住全都在塘沽。这一阶段,在区文化主管领导的扶持下,砚生奶奶带着全团人员恢复排戏,组织演出,联系邀请演员加盟,逐渐的配齐了行当。为了培养剧团的后继力量,还组建了团带学员班。先生就是在1962年毕业后进入的学员班,从此开始了我戏曲演员的职业生涯。</p> <p class="ql-block">  先生说:“现在回想起来,为了塘沽评剧团的发展,母亲确实是呕心沥血、忘我拼搏。记得当时社会上出了一篇新闻报道——《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全团组织学习后深受感动,决心把它搬到评剧舞台来宣传。母亲带领全团人员开始一条龙式的创作与排练,编导人员集中讨论设计剧情、分场提纲;演员和音乐接到初稿就分别编排舞台表演和设计唱腔;舞美人员研究舞台灯光、服化道的效果和制作。就这样连续奋战四天四夜,这出歌颂新中国团结互助、发扬阶级友爱的新剧目终于首演在评剧舞台上,这也成为当时戏曲界的一大新闻,报刊评价发表为:放了一颗卫星”。</p> <p class="ql-block">  在市区主管文化领导的直接关怀下,在怹母亲全身心的奋斗中,全团上下秉持“台上一棵菜,台下一条心”的精神,团结拼搏,使得塘沽评剧团由一穷二白很快发展了起来,同时也吸引了不少著名演员加盟,演出质量和舞台阵容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剧团的知名度和影响都有了本质上的提升。全团的演职人员全都经历过刚下放塘沽时的艰难过程——拉不开大幕、凑不成整台的戏,都清楚剧团要生存发展,“出戏出人”才是根本的出路,于是在长期的演出合作中,形成了“不分主次、互相陪衬、不讲排名、通力合作”的团风,这也是塘沽评剧团能够不断壮大的宝贵经验。</p> <p class="ql-block">  据先生回忆:当时剧团除了演出评剧的传统剧目,还紧跟形势,全力编演现代剧目,同时还向兄弟剧种学习,移植演出兄弟剧种的剧目。团里经常上演的剧目有传统戏:《双玉蝉》、《半把剪刀》、《锔碗丁》、《杨八姐游春》、《李天宝吊孝》、《丝绒记》、《花为媒》、《三滴血》、《赠书记》、《三节烈》、《桃花庵》、《牛郎织女》、《闹严府》、《杜十娘》等。</p><p class="ql-block"> 现代戏:《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代代红》、《雷锋》、《龙马精神》、《向秀丽》、《邢燕子》、《爱甩辫子的姑娘》、《光明路》、《红嫂》、《亮眼哥》、《争儿记》等。</p><p class="ql-block"> 向中国评剧院学习演出剧目:《南方烈火》、《千万不要忘记》、《野火春风斗古城》、《收租院》、《烈火英雄赞》、《无双传》、《杨三姐告状》、《顶锅》(西路评剧)等;</p><p class="ql-block"> 向其他剧种移植演出剧目:《山乡风云》(移植粤剧)、《苗山岭》、《节振国》、《挡马》(均移植京剧)、《哑姑泉》(移植歌剧)、《双教子》、《补锅》、《游乡》(均移植中南地区汇演剧目)等等。</p> <p class="ql-block">  在增加演出范围和提高演出质量的同时,团里的演出阵容也不断壮大,行当齐全,文武兼具,老中青力量都能够充分的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当时团内成员有旦行:董桂珠、筱佩茹、贾桂敏、美艳芳、蓉丽娟、李秀清、杨美艳、武桂芬、韩银芳、白玉芬、王梅兰、王惠英、于克媛、张春芬、张淑敏、田桂兰、赵宝芬、胡锦琳、耿淑琴、张恩君、赵艳君、庞云等; </p><p class="ql-block">生行:翟清和、刘彦影、彭海亭、贾俊庆、张奈何、陈玉清、郭崇义、刘庭月、张玉明、于志宏、王正文、孟新亭、柴寿山、张兴邦、张福奎、李恒立等; </p><p class="ql-block">编导创作班子:吴燃、严言、田玉生、李士成、康永明、郭海江、王乃祥、张瑞庆、付山来、谢宝森、范作哲等; </p><p class="ql-block"> 塘沽评剧团二任党支部书记:李英麟、武长祚。 </p><p class="ql-block"> 团长一直由先生的母亲来担任,直至史无前例运动开始剧团被下放工厂而撤销。</p> <p class="ql-block">  先生说:“现在回忆起母亲和塘沽评剧团,感慨万千,塘沽评剧团是一个浸透着怹母亲和全团同仁心血和汗水发展起来的团体,全团保持良好的团风传统,坚持走正路,剧目创作遵循着现代题材和传统戏两并举的道路,有着很大范围的演出市场和基本观众,舞台上的表演也愈发光彩照人。却因为种种原因仅仅走过十几个年头就夭折了。记得母亲病痛时都没有掉过一滴眼泪,可是为塘评的解散转业却是痛哭不止。多次地念叨着剧团没有问题,剧团不是黑的,毁了......塘沽区再也沒有剧团了。这段短短的团史,是我终生难忘的!是我走上社会,走进专业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  通过先生回忆那段历史可以看出那一代评剧老艺人、老前辈为了党的文艺事业,为了评剧的艺术发展,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甘愿吃苦受罪,怹们对艺术执着的态度和大公无私的崇高精神都是值得我们现在所学习继承的。是的!我想先生就是继承了怹母亲的优良传统,直到后来在工作中攀登了一座有一座高峰。</p> <p class="ql-block">  命运就是这样难以琢磨,先生于1978年调入文化部直属的勇进评剧团,而后,评剧老艺人夏青(艺名小葡萄红)于1979年也调入勇进评剧团,并担任副团长职务,从此二人便长期同台合作,且排出了很多优秀的传统戏、现代戏、新编历史戏,曾轰动一时的《清宫外史》当时受到了业内外一致好评,先生扮演的光绪皇帝英俊潇洒,人物形象饱满,嗓音高亢,尤其是以小生正工调演唱韵味纯正,高而不愣、低而不沉。可以说先生塑造的皇帝人物在当时戏曲界反响强烈并引起了同行们的广泛关注,受到了观众的热烈追捧,从而也奠定了先生在勇进评剧团的地位。后来先生与郝永福、刘珊、金龙、彭兆茹、刘淑琴、焦佩华、王文博、李志江、于焕茹、杨玉敏、王金凤、宋大省、杨跃年、刘杰、李玉义、姚文海合作,排演了很多剧目如:《雷雨》、《小女婿》、《五女拜寿》、《救风尘》再到后来的电影《抢状元》等等。</p> <p class="ql-block">  在先生年富力强之际,文化部因结构调整撤销了勇进评剧团,致使怹很早就离开了自己心爱的舞台,怹并没有对眼前突如其来的一切所压倒,戏虽然不能唱了,但是怹依然做着对艺术发展、艺术创作、艺术培养相关的大事,而且成绩斐然。</p> <p class="ql-block">  先生2001年退休,退休后,怹为戏曲艺术的传承工作费尽心力,辗转各地,无偿指导,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宣扬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披星戴月,四处奔走。怹深知每一位戏曲大师都有自己的“看家本领”,可是随着一批的艺术家先后离世,传统技艺流失严重,已经到了危机时刻。在这紧要的时局下,怹强烈的责任感和坚定的思想信念油然而生,为抢救、挖掘众多名家的艺术表演,使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代代保留下去,传承下去,先生本着“民族同乐,世界同乐”“挽救非遗,传承文化”的宗旨,以“快节奏、高技艺、大容量”为基础,进行多剧种的特技汇集,将各种剧目中的绝技绝活单独提炼出来,归成独立的表演方式,以戏代技。怹的超前思想,大胆举措在当时遭到了很多非议。是的!这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想要提炼各个剧目中的绝活,谈何容易?人力、物力、财力缺一不可。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先生凭借丰富的戏曲理论知识和高超的导演手段为首都人民编导了一台精美绝伦的、别样特色的舞台演出。演出前在文化部隆重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并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进行首场演出。《中华戏曲绝技绝活》选取了各个剧种最精华的技艺,节目中包括昆曲里的猴棍、金鸡独立,京剧里的反串、长绸舞,北路梆子的翅子功,川剧的变脸,蒲剧里的手帕扇子功、濒临绝迹的纸幡功以及东方芭蕾——跷功、椅子功和武旦特技,晋剧里的水袖功、翎子功,眉户剧里的坐地步,桂剧里的出入箱转体换装,秦腔里的吐火功等10个剧种的18种特技绝活。整场演出时长为80分钟,其中都是各个剧种最精华、最精彩、最刺激的片断,这样胆大的创新融合史无前例,演出盛况空前。邀请来的领导、业内外人士及观众大家都是耳目一新,现场掌声不断,叫好声此起彼伏,台下观众被演员精湛的表演技艺和高超娴熟的绝技绝活所震慑、折服。《中华戏曲绝活》成功了,演出后领导上台接见所有演职人员并与大家亲切交谈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2005年,经先生提炼整理的《中华戏曲绝活》被文化部录入《国家级文化商品出口名录》,同年被评选为“中国演出十大盛事”之一。随后又联手作曲家张宏光在文化传媒公司的运作下,又将《中华戏曲绝活》以市场化、全球的巡演模式,以全新的面貌呈现给了海内外热爱戏曲的朋友们。怹曾说:“戏曲剧种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或走向消失。所以,传承文化,挽救非遗,已经成了戏曲人乃至全体中国人的责任和使命,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利用好党的文艺政策,为中国传统文化戏曲事业多做贡献”。</p> <p class="ql-block">  我很荣幸曾跟随先生在山西皇城相府工作过一段时间,我有幸亲眼目睹了这位实干家对待工作、对待艺术认真执着的态度,更看到了怹不求回报,不求闻名,只求希望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的高尚品格;只求希望自己能够为中国的艺术文化多出一点力的崇高思想。怹曾对我说:“在数十年的工作中,我作为一名从事戏曲艺术工作的党员,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传承和发展好戏曲艺术”。怹曾在中信国安“天下第一城”创编的大型实景表演系列剧《清韵》轰动一时。后来,山西阳城县皇城村党委书记张家胜,亲自到北京拜访,希望怹能够为皇城相府(清朝名相陈廷敬故居)景区设计主题节目。想把皇城相府打造成文化旅游景区。没想到怹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张家胜的请求,并随其驱车数小时,当天赶到了山西。马上对皇城相府的整体构架做了全面的分析,怹说:“硬件的建设,靠的是自然风光和人工的资金技术投入,而真正运作起来,则要靠它的灵魂。想要拥有灵魂,就一定要注入历史文化,或者美学理念。”根据多年的舞台指导经验,怹精心编排了一系列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节目。怹将天然景点作为硬件,并与中国历史文化十分巧妙地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使其创作的节目别开生面,含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不仅如此,2012年6月,为纪念陈廷敬逝世300周年,先生根据帝师陈廷敬为康熙南巡时所作的12首诗,改编成《南巡十二歌》,再次掀起传统文化的热潮,提高了皇城相府的知名度。这首歌一直传唱至今。皇城相府经过先生的艺术改造,其文化等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于2007年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这其中,怹的贡献是莫大的,而他做的这些事,分文不取,纯粹为了心中那股追求艺术的热情。他希望自己能多做一点事情,不图名利,只为信念。皇城村人被其精神所感动,为他颁发了“皇城村荣誉村民”证书,并聘请他为皇城相府终身艺术总监。</p> <p class="ql-block">  面对着皇城村的父老乡亲,面对着党委书记张家胜的殷切重托,面对着不同环境的需求,先生放下了一切。怹努力寻求机遇,走进基层,融入社会的大舞台。在实践中采取了“不会就学,边学边干”的策略,从而摸索出一条“把舞台艺术向外拓展延伸”的路径,并将其应用到旅游文化艺术领域的编导创作中。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怹亲历亲见在党引领的改革下,山村发生的巨大变化。面对这一切,怹内心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对党的新时代、新目标的认识有了飞跃式的提升。怹身体力行,切实把深入社会实际后所得到的深刻感受总结起来,尤其是实践后所取得的一些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以真实的改革成果来歌颂宣传党的英明决策所取得的辉煌成就!</p> <p class="ql-block">  从2009年至今,我与先生已经相识十四年了,在这十四个年头里,怹老人家对我的帮助、提携实在太多了,每逢去家中看望怹都对我嘘寒问暖,尤其是对我的生活关怀备至,对我的工作更是悉心督导。怹总是耳提面命地千叮咛万嘱咐:“未曾做艺先做人”,“容人是福,让人是德”。这些语重心长的话语,总能时长萦绕在我的耳边。记得,我在地下室居住时,先生曾亲自给我送来崭新的毛毯。因地下室阴冷潮湿,怹怕我身染疾病,又多次送来衣物,让我随时增添保暖。怹知我生活拮据,在一次演出时我急需一身行套,先生马上到剧装厂自费给我量身定制了一身新服装,在我生活困难时先生再一次慷慨无私,倾囊相助及时帮我渡过难关。逢到家中做客,必留用餐,荤素搭配,丰富之极,而且先生大都亲自下厨。饭后,我们便开始了永远聊不完话题“评剧艺术”。就这样,后来我的演出都会邀请怹前来观看,看后,怹便会向我提出很多问题,无论从唱、念、做,还是从人物刻画都希望我能逐渐修改完善。我想说,这些年我没有做出什么显著成绩回报先生而感到深深惭愧,我与先生萍水相逢却建立了如此深厚的友谊,我知道这里有先生对我的无限的希望与期盼。“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会依然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学习先生对待工作的那种契而不舍的精神。努力钻研,不断地提高自己专业本领。期盼还能为您和广大观众奉献一台别开生面的舞台表演。</p> <p class="ql-block">  先生是评剧界乃至戏曲界不可多得的表演艺术家和著名导演。他勤学苦练,谦虚好学,博采众长,是评剧界承前启后,具有真才实学的名符其实的小生演员。怹先后师承评剧老前辈袁凤霞,怹形象出众,嗓音不凡,且文化底蕴深厚,悟性极强,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在舞台之上光彩照人。通过这些老前辈的言传身教加之他自身的不懈努力,终于成为评剧界不可多得的小生名家!2013年怹荣获了“中国十大著作权人”。怹不顾年事高迈,频频提携、引领着青年从艺者的学习和创作。怹曾被邀请到八朝古都开封为名胜景区编导祭祖大典和实景剧,开创了开封景区演艺活动的先河,至今开封景区内仍在不断演出怹的作品,如:《祭祖大典》《城北枪声》等等。怹一言一行张弛有度,做人做事光明磊落,无不彰显出怹特殊的人格魅力魅力和艺术才能。先生在许多民族特色艺术、少数民族民俗艺术的重大庆典活动中都担任导演、组织的重要工作,而且编排大型景点演出以及大型晚会策划排练工作,得到了专家高度评价!更是受到了不同阶层观众的热烈欢迎!可以说怹为多艺术领域的融合、交流,和传统艺术的传播、推广,做了积极重要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今舞文弄墨,借笔释怀。感恩先生对我所做的一切,超群铭记在心,永生不忘。仅以先生从艺六十周年之际,追述其艺,概述其技。旨在学习和发扬怹老人家对待艺术、执着、热情、认真的奉献精神,以及为振兴戏曲事业,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因超群才疏学浅,词穷笔拙,文中有挂一漏万,不足之处还请谅解。 </p><p class="ql-block">唯愿先生平安健康、吉祥如意。 </p><p class="ql-block"> 超群顿首叩拜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2023年10月31日</p>